分享

明代 活字本?? 金陵奎壁齋《書經集傳》新發現

 率我真 2016-02-29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它對促進文化交流,文明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科學家畢昇發明。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慶歷中(1041—1048),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畢昇所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于公元11世紀左右傳入西夏、朝鮮、日本、越南等鄰國,后來又經新疆傳入波斯、埃及至歐洲。活字印刷術的廣泛傳播與普及運用,加快了文化交流的步伐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腳步,加速了整個人類社會步入現代文明的進程。
   奎壁齋《書經集傳》六卷,宋蔡沈撰;版框高17-18公分不等,寬13公分,左右雙邊線,上有眉批欄,半頁9行,行17字,注文小字雙行。《書經集傳》正文前有:“嘉定己巳三月既望,武夷蔡沈序”。卷末有刊語一行:“金陵奎壁齋訂本,莆陽鄭氏校梓”。版心、篇名《秦誓》下有:“萬曆二十五年刊”题记(1597年)。
據《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記載:“奎壁齋又稱奎壁堂。明萬歷間,金陵人鄭思鸣、鄭大經書坊名,地點在狀元橋”。
   《書經集傳》六卷本,開卷具有明顯的活字刊本特征。鑒別一部古籍版本是否為活字本,主要參證以下基本條件:
一、欄線拼接不嚴密,偶有空隙。   
二、版面長短規格不統一,字模松動,部分字有重影。
三、 字的大小和筆劃粗細不一致 
四、字跡墨色深淺不均勻 
五、字形出現歪斜、偶爾有脫字、多字、錯字、倒字現象。
以上這些現象特點,在《書經集傳》中多有體現。
   活字刊本印刷前,需要拼接版框,字模擺滿后,用木條把版框擠緊,但在版框拼接處,偶爾留有縫隙。如卷四,五頁、十頁、十一頁均可以見到版框之間的縫隙。這種現象在《書經集傳》中隨處可尋。
  活字本印刷之前,需要排版擺字。從對《書經集傳》整體觀察來看,排版方法為先固定好左右邊框、及上欄線,然后進行擺字,排滿一版后,再拼入下欄線。就個別版框上下欄線,與其他版框比較,版框高低出現相差1.5公分的情況。由于在印刷過程中,版框易松動,出現個別字有重影的現象。如卷六,三、四頁版框傾斜明顯,部分字模隨版框移動,向左上方傾斜。版框傾斜即造成字模松動。如:卷一,十二頁,小字六行,第十四字“盡”字有重影。
   雕版印刷,采取寫稿上版的方法,字體大小基本一致。活字是每字一刻,字體可能出現大小不等,字形不一的現象。如卷一,八頁,小字三行第五字“無”字,與十行,第十字“無”字比較,有肥大、狹長之別。
   活字字模因高低不平,字模固定不牢,在刷墨過程中,受墨很難均勻,所以造成活字印本,字與字之間參差不齊,墨跡深淺不一的現象,如:卷四,四十四頁,字的墨跡濃淡深淺不一,特別明顯。此類現象《書經集傳》卷中,不勝枚舉。
   活字本在排版過程中,由于排版擺字者的疏忽,在傳世活字印本中,偶爾可以見到有脫字、多字、錯字、卧字、倒字等現象。如:《書經集傳》卷四,十三頁,周書《洪範篇》版心脫去“洪範”二字;卷一,四頁十四行,其中一行小字排成了十八個字,比其他行多排了一個字。卷一,八頁,版心卷名應為“虞書”而此頁卷名排成 “虞風”,與篇內卷名不符;卷三,三十七頁,版心《商書》篇名應為“說命中”排為“說命早”,“風”與“早”字都是錯排之字;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卷四,十五頁、小字四行、第六字,句中“足以見紂積怨于民”中的“”字倒置。 
   倒字、臥字在活字本中并不多見,不是每部活字本必有的。然而,如果有一處出現,則是鑒定活字版本,最主要、最有效、最有力的證據。 
   從宋代開始至清末,歷代在刊刻書籍中都必須避諱帝王的名諱,《書經集傳》通卷不避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名諱,如:“玄”、 “胤”、“弘曆”等字。
   奎壁齋《書經集傳》刊本,所用紙張為明代晚期刻書坊常用的薄竹紙,結合刷印用墨等時代特征,此《書經集傳》應為明代晚期木活字刊本。
    活字刊本書籍流傳至今比較罕見,尤其是清初以前刊本,更是如同鳳毛麟角。毛春翔先生在《古籍版本常談》中說:“活字版印書,一次印畢,隨即拆版……活字版書,不會流傳很多”。
   明清兩代刊印了一定數量活字本典籍,有關文獻記載:“明木活字印刷,以江蘇、浙江兩地最為興盛。”據統計,僅明代用木活字印刷的書籍就達百余種,現在國內館藏的古籍善本有一萬余種,而存世的活字刊本不到百分之一(其中十之八九为清代刊本)。由于傳世的活字刊本古籍稀少,研究者見到活字本古籍的機會相對也少,研究鑒定活字版本書籍的難度可想而知。又因活字印刷史年代跨度之長,地區涵蓋之廣,刻字制版材料也比較復雜,刊刻印刷質量優劣等等因素,即使是同時代、同地區、不同書坊所刊印的書籍,版式風格、書貌特征,在鑒別和認定上都存在一定困難。
   我們在研究活字版本的同時,要更多的了解、涉獵古籍版本學方面的知識,虛心學習、汲取、繼承前輩學者的寶貴經驗和研究成果,深入淺出,細心觀察,潛心揣摩,精心甄别,相信一些刊刻,印刷精良的活字本古籍,能夠被發掘、整理出來。
  (渔樵2008年4月携此本去辽宁大学图书馆,与其藏本,明《金陵奎壁斋》刊“书经集传”作了比较,辽大本卷末刊语:“莆阳郑氏订本、金陵奎壁斋梓”刊语与此本有别,并且没有“万历二十五年刊”字样。辽大藏本“书经集传”未见倒字,非活字印本。不知此‘书经集传’是否为孤本,请藏有与此“书经传”同一版本的朋友与我联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卷一、序文第四页第十五行小字第二行、排版了十八个字(遷字行,多排一个字)、
这种现象因活字字模大小不一,由于排版者失误造成的。
雕版书籍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雕版书籍写版时横竖规划有序,
写者、雕者不可能有此疏忽,多刻了一个字。
 

   卷四第十頁因板框移动導致版面部分字模向左上方傾斜,此活字本特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卷四十五頁小字四行第六字字倒置 
 版心“武城”應為“武成”城字為錯字(其它页码篇名皆为“武成”)
六行第十三字“纣”字大小与其他字相差悬殊。
此页、右上角,可见板框拼接缝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卷六、末頁刊語:“金陵奎壁齋訂本莆陽鄭氏校梓”
版心:“萬曆二十五年刊”<1597年>     渔樵藏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