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费阅读之殇:信息过剩时代谁会为文字买单

 科幻星系 2020-08-28


       而近日,微信测试付费阅读功能成为热门话题。鉴于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强势的传播能力,即使是一个小功能的添加和删除,都会影响万千公众号的生存和用户的阅读体验。而此前微博、博客乃至豆瓣阅读等都开始试水付费阅读,似乎要将其发展成为强力的吸金功能。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谁还会为文字买单呢?

付费阅读横行 巨头纷纷露出獠牙

        微信付费阅读功能目前正处于测试中,即在微信内阅读文章将有可能需要收费。具体操作细则是:提供200字以内的免费阅读内容,剩下的则需要付费阅读,付费金额限制在0到200元之间。关于是否设置付费,则由公众号作者自主决定。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微信当下无可匹敌的影响力,此功能一经曝光,就受到关注,乃至质疑。已经习惯免费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用户,纷纷对微信展开批判。

       但事实上,微信并不是第一家上线付费阅读功能的媒体平台。此前,微博、博客、豆瓣阅读等都已经践行着这一功能。远在2011年,中国独立博客还处于盈利模式匮乏、单一的时候,阮一峰就开始出售博客文章。2013年底,豆瓣阅读开始做付费专栏。专栏前三篇默认免费,后续内容由作者自行决定何时转为付费。豆瓣和专栏作者的分成是3/7开。

而在2014年8月份,微博公测打赏功能的时候,就开始小范围测试“付费阅读”功能。就连国外,也开启了付费阅读的浪潮。去年三月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与在线新闻付费平台Blendle BV达成协议,允许荷兰读者在线购买这三家报纸的单篇报道。在分成方面,出版方将抽取70%,剩下的归Blendle公司。

       微信付费阅读功能与这些巨头实践的模式类似,虽然并没有创新,却还是在免费为主的潮流下显得格格不入。而且,这些媒体平台的付费阅读,与网络文学的付费有着明显不同。后者主要是依靠连载的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进而付费,且单价极低,千字只有两三分钱。相比之下,前者主要是依靠高质量的单篇文章来获得收益,以公众号的信誉、品牌为吸引力,让读者产生付费阅读的冲动。

 为阅读买单只是个笑话!粉丝经济为当下主流

       对于媒体平台来说,开启付费阅读功能是稳赚不赔的事,毕竟这是他们试图盈利的商业模式之一。通过与作者、公众号等收费之后的分成,媒体平台想赚得盘满钵满。但直到目前,付费阅读功能的处境却依然尴尬。最大的软肋就在于,能够为文字付费的用户太少,这也就导致付费阅读功能的收益并不高。

微博官方数据中心发布的《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到11月份,微博付费阅读成交金额达2930.7万元,平均每位作者收益接近13万元。近3000万的金额,对普通人来说,是笔巨款,但对微博这样的巨头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打脸”的数字。而平均每位作者收益接近13万,看似不错,却也意味着只有200多位作者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与庞大的微博作者团队相比,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