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答题模式与详细归纳

 彩色的铅笔灰 2016-03-01

第一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答题模式



1、水土流失问题/泥石流灾害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地表崎岖,地形起伏大。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多发。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的意义:(同水土流失)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区域(或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成因分析模式:


形成原因

应对措施

资源性缺水

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季节分配不均);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量大

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

②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

③加强环保立法和监督,提高污水处理技术,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

工程性缺水

①水利设施不完善,季节调控能力差;

②基础设施差,供水能力不足

水质性缺水

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质恶化

浪费性缺水

人们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浪费严重

干旱发生的一般机制及防御:


形成原因

解决措施

降水少

气候

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大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革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

植树种草,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

生态

生态破坏,气候恶化

蒸发旺

气候

纬度低,气温高;或晴日多,日照强

地形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高

生物

植物的蒸腾作用强

用水多

规模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

浪费

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中国干旱多发地区成因的异同比较:


时间

相同点

不同点

华北平原

春季

[春旱]

自然:全球变暖,气候恶化,蒸发加剧;

 

人为: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春季降水稀少,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

长江中下

游 地 区

夏季

[伏旱]

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天气炎热干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

珠三角及

海 南 岛

冬季

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云贵高原

冬春

季节

暖湿气流势力弱,降水较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缺失;土层薄,水源涵养能力差。

[应用]华北地区:春旱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降水变率大;春季回温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4、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带来大量降水;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来水量大。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5、沙尘暴/风沙灾害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引水灌溉等

治理措施:(同荒漠化)


6、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距离震中近;城市多,人口密集;震源浅;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交通闭塞,救援困难;诱发了海啸、泥石流、滑坡、传染性疾病等次生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7、台风(或飓风)灾害损失评价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自然

因素

台风强度

风力大小、降水强度

地形地势

平原地势低,排水不畅,摩擦力小,风力强;山区,易并发山洪和泥石流

海陆位置

近海位置风力和降水强度大,且易并发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

海域轮廓

外大内小的海湾轮廓往往会使潮水叠加,增大潮差

人文

因素

经济水平

如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密集则损失越大

预警系统

如灾害预报、应急撤退、救援的反应力等系统的完善程度

防灾意识

如国土规划、城市建设、防灾工程等渗入的抗灾准备


第二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详细归纳

(版权说明,图文为本平台整理制作,欢迎阅读转发,转载需要经老胡同意,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