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姐姐,我大四了,单亲家庭。我爸癌症晚期,生活不能自理,我在家照顾他,除了不能替他生病,所有能做的都做了,我在家四个月了,他脾气不好,总是对我诸多谩骂,字字带刺,句句见血,姑姑回家我爸也总是说我不好,我姑也对我不满,我不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端屎倒尿,洗脸洗脚剪头发刮胡子,一样不落,我爱他,可是有时候,觉得他正在一步步消磨我的爱。我知道这样的想法很危险,我怎么能不爱自己的父亲,我不能和我爸讨论关于对错的问题,可是却觉得痛苦,因自己对他有不满而痛苦,也因自己被这样对待而痛苦,我该怎么办?
在《渴望》的成功之后,王朔满怀信心地和两位作家一起编剧了《爱你没商量》,这也是他承认过真正用心的一部电视剧本,以为能够靠着它因此再创一个收视奇迹。可结果却是惨败,口碑和评论都不好,令王朔非常失望。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主人公周华在眼瞎之后心理发生的改变,她一反常态,开始蛮不讲理、尖酸刻薄,面对爱人的照顾不是心怀感激,反而处处挑剔,一肚子怨气。 观众接受不了这样的人物设定,正如王朔所说:“中国人对苦难是很熟悉的,也大都具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对苦难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大致是默默忍受。看到一个人不肯忍受,还以此自骄,要挟他人,心中一定不快。” 但这才是真正的现实。到各大医院的住院部走走,你会发现,那些长期住院的病人,深陷在病痛之中,心理或多或少都发生了改变,他们变得挑剔、苛刻,疑神疑鬼,很不好相处。他们对亲人大呼小叫,提出各种无理要求,他们有时候甚至会恶意叫醒陪床的亲人,即使他们其实没有什么事,他只是觉得看见一个比自己更健康更能享受生活的人感到生气。 以前我们可能是被电影电视剧创造的虚假形象骗了,以为那些病人都是虚弱的和气的,懂得感恩的,因为临近死亡而看透人生,大彻大悟,开明舒朗。不,真实的情况是走到生命末期的恐惧、绝望、悲伤,会放大一个人心中的阴暗面。他们散发着死亡的气息,怨憎自己落到那样的田地,焦虑、狂乱地抵御那可怕结局的到来,他们不会变得可爱,因为时日无多的人认为自己有伤害别人、任性霸道的权利。 有病就是某些人的免罪金牌,以前自私的人会更自私,以前宽容的人也会认为自己有权自私一下。 前几年我妈住院,我在医院陪护,隔壁病房某位病人的女儿经常会在走廊上哭,他们家只有她自己常驻在这里,别的儿女都不来,她很累,却吃力不讨好,依然被她妈妈整天骂来骂去,嫌弃她伺候得不好。她有时会打电话和哥哥姐姐吵架,抱怨自己的处境,然后擦干眼泪继续进病床重复每天机械的生活。 医院的扫地大姐说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久病床前无孝子”,她叹息。但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孝子不够孝,还因为久病的父母也不够可爱。生病的人会利用自己的疾病,索取多余的关注,他们占据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形成了一边倒的不平等的情感关系。这样的状态,时间长了,双方都会厌倦。 你现在的痛苦正是因为对这一切缺少预见,你的精力消耗得太快,你的情感消耗得更快。你累,你委屈,有时候被折腾狠了,甚至会有一瞬间的阴暗想法“也许他死了,一切就都得到解脱了”,然后你又惧怕这样的想法,感觉到自己太无情太残酷,是不是? 不要怕,这其实很正常,生活不是电视剧,你不是圣人,他更不是。 我们每个人都会带有某一方面的阴暗面,我们携带着它们生活,就像人站在阳光下,影子躲在暗处。只要有阳光,就会有阴影,除非黑暗吞噬一切,我们沉入最深的深渊,放弃所有的人性,阴暗面才会占据我们。 我自认自己是个比较有孝心的孩子,对父母永远是尽心尽力。但我很少表白,也很少夸大口认为自己就不会怎样怎样,因为我相信我高尚的那一面,我也敬畏我阴暗的那一面。 你那么想过,可是却不会做。哭过了,怨过了,抹干眼睛继续这一切,人生就是如此,你知道正确的事情是什么,只是你仍需要挣扎。 有条件的话雇一个看护,替自己分担一点。不要耗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围着病人转,这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即使要照顾病人,你也要给自己喘息的空间,偶尔也要过上一点正常的生活。 尝试不把他当病人看,不要施加太多的同情,有时候压垮病人的,就是那种“你时日无多我们不和你计较”的疏离感,这会让他们嗅到死亡的气味。多谈谈未来,规划以后的生活,给他活下去的信心。 王朔说:“中国人的同情心十分丰富,但并不慷慨,一般只施予跟自己境遇相象的人,由己度人是启动同情心的钥匙。”是的,耐心就来自于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人类对于病痛的忍耐很低,那是可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一天,生命陷入困局,需要有人去拯救,我们并不确定自己就一定做得足够好,你不仅是体谅这样的父亲,你也是悲悯同类的局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