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创作
刘义
摘要: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人类主观意识变现的过程。而这一变现过程,在能量观点看来,无疑是人类自身拥有能量的一种转化。但这一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首先,人类要把自身拥有的能量组织起来,这一工作一般的都是在人类头脑里的那个虚拟能场中完成的。而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人类当然的需要秉承某种哲学理念。这又是为什么?力线在能场中起着规范能场秩序和组织能量的作用,所以在能场中发生的能量组织行动当然离不开力线的指引。而在人类头脑里的那个虚拟能场,哲学常常充当着基本力线的角色,所以有什么样的哲学理念,对应的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当以能量观点作为指导哲学时,作品的艺术特征除了要同以往的作品一样反映出物质和意识的内涵外(指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内容),还要同能场及能量运动联系起来。
好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哲学理念与艺术领域规律有机结合的产物。关于这一结论,早已为人总结出来。现在的问题是,能量观点是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如果以这样的哲学理念贯穿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哲学理念和艺术规律是一个怎样结合的情形,先来看实例。 围棋在古代被称为‘弈’,《论语》有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围棋起源甚早,根据古籍记载,大约是在尧舜时期发明的,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十分流行,并与书法、琴瑟、绘画共称为‘雅人四好’。然而,历史上真正精通围棋而又同时擅长书画者可谓凤毛麟角。 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当算一位,他是北宋诗歌、书法的一代宗师,其传世著作《花气熏人帖》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之变化,以随意自在的笔法写来,与平日严谨的中锋线和草书中的婉转结合,构成一幅完美的佳作。如下图: 黄庭坚不仅拥有极高的书法造诣,同时也是一位围棋名家。不仅著有《棋诀》行世,而且还写了不少咏围棋的诗篇。黄庭坚的棋艺在当时的文人圈中属于较高级别,常有一种下棋无敌手的感叹,幸好后来有不少京官被贬宜州,其中有些还是他的棋友,都与他往来对弈,给他寂寞的流放生活增添了一点乐趣。 其实,书法和围棋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是在一个共同的社会和文化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围棋只有黑白两色,远非绚丽多彩。书法也是黑白世界,融合为一个既有矛盾又互相依存的统一体,象征着中国古老哲学中的‘阴阳’。在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书法和围棋都产生了许多规律性的‘定式’,供后来者学习和借鉴。 书法和围棋皆注重‘形势’。书法中的‘形’指点画结构而成的章法;‘势’与力密不可分。力是‘势’的基础,有了力,才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围棋的‘形’是指棋子布局为某种结构而成的‘阵’,类似于书法中所说的‘章法’;‘势’是指蕴含在棋子之间及‘阵’之中的威力。‘形势’决定着棋局的胜败,同样也决定着书法创作的成败。 书法与围棋皆讲究虚实。书家在创作时,一方面重视用笔结体的准确性,即‘实’;另一方面又在崇尚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旨外之味的艺术感觉,即‘虚’。正确把握虚实非常重要,不论书法还是围棋,过实则缺乏空灵感,缺乏感染力,过虚则容易使欣赏时的感觉支离甚至中断。虚空境界的分寸,比实在形态更难把握。 不仅如此,围棋中蕴含着人生哲学,《菜根谭》中有‘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句子,故而有‘棋如世事’和‘人生如棋’的说法。书法也蕴含着人生的哲学。书如其人,已经上升到‘人’的高度。‘学棋’和‘学书’都是与‘做人’联系在一起的。 此篇文章论及了一个事实,点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事实是指:艺术作品涉及了多方面的东西,以能量观点的话语讲,就是涉及到了多个能场、多种能量。如书法与围棋皆讲究虚实,而虚实就是两类不同的能场。重要的论点是指:艺术作品中体现了哲学。如书法和围棋之类的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在一个共同的社会和文化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映射出了中国古老哲学中的‘阴阳’概念,凸显着矛盾的辩证运动,是既相互冲突又彼此统一的结合体。还有的就是,艺术作品本身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如在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书法和围棋都产生了许多规律性的‘定式’。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之为艺术,有没有标准存在,诸如此类事情是人们在鉴赏作品时躲不开的、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某一涌到人类面前的东西,在人类这里之所以成为问题,无疑是由于这一东西同人类彼此之间产生了互动、出现了不和谐而导致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在解析这一东西所以成为问题的原因时,就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把焦点集中在这一东西自身上,另一则是在人类身上查找。前者主要的是去看这一特定的东西与其内部特有的相关运行规律是什么等等,而后者则集中在人类自身拥有能量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上,其中主要的是要去分析人类的哲学理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比如中国的书法就映射出中国古老哲学中的‘阴阳’概念。有鉴于此,那么有关探讨和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如何、以及标准何在的事情,自然的应该在这两方面上进行。本文的重点把目光落在第二方面,即通过对人类自身的解析和思考,来确定有关作品艺术性的事情应该如何。 中国人谈到诗词时,早已明确的指出言为心声。这样的说法,以能量观点的理念去看,仍然是非常正确的。在能量是世界本原的规定下,人类的作为如何其实都是自身拥有能量怎样使用带来的结果。作品之类的东西都是人类的主观创作,因此也必然的是人类自身拥有能量的发挥。像书法、绘画、诗词等等,无一不是人类自身拥有能量的宣泄,这些来自于人类的能量在一个地方展示出来,就是作品,而至于这些作品能否成为大家公认的艺术品,则要看这些能量自身的境况如何。那么人类自身拥有的能量境况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很多方面,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则是哲学理念,哲学理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对应的也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举例来看。看西洋画,传世作品中有很多与宗教有关,而看中国古建筑,反映的多是天圆地方的意境。又比如东西方艺术泾渭分明,而它们的主要不同则在于中国艺术表现出的是一种写意性,但西方艺术则强调写实性。这一现象如果从哲学层面去考察,无疑是同中国古代哲学多唯心主义特征而西方哲学多唯物主义特征有关联的。 再把话题回转到以能量观点哲学理念指导下的艺术特征是什么的讨论上。 粗略的纵观中外的艺术作品(作品是一个广泛的外延,除了绘画外,还有很多形式),东方的多是唯心主义特色,而西方的多是唯物主义特色,但这样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西方有关宗教的作品中无不贯穿着唯心主义的内容,不过大致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之所以如此,必然的是受关于世界本原的认知情况的影响。由于有着这样一种内在逻辑的存在,那么当遵循这一同一逻辑的要求去行动之后,关于能量观点理念指导下的艺术作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也就大致可以推断出来。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为什么能量观点在指导艺术作品创作时,也要遵循‘世界本原认知是什么必然会影响到艺术创作’的这一逻辑?这不难回答。哲学关系到人类的世界观,而关于世界本原是什么的认识直接反映在哲学的基础之中,基本上决定了哲学体系的整体概况如何,由此必然的会在人们的行为中展示出来。而这样的逻辑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逻辑,不会因哪类哲学体系的不同而不同,也因此能量观点同样也要遵循。 以能量观点的理念指导艺术作品的创作,在能量是世界本原的规定下,能量体现在物质中、场上、信息里,于是相应的除了仍然有物质和意识的内涵外(这方面仍将如同以往的作品一样),由于能量观点特有的能场概念,以及能场中存在着的能量运动的概念,自然的还会有这方面的内容体现在其中。以这样的认识再去看艺术作品,那么就会同作者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要看作者内心世界对应的能场有多大,并且还可能会与作者内心世界当时有着什么样的能量运动镜像的情况联系起来(这种运动镜像指的是与作者有关联的现实能量运动,在作者头脑里的那个虚拟能场中的反映)。 这样的情形,举出一个实例,从中体味更能加深理解。 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广为后人推崇,认为是书法中的绝品。它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于是乃有《祭侄文稿》之作。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祭侄季明文》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 比较本文所列举的颜真卿与黄庭坚的两幅书法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各自书写时所对应的能量运动情况是不同的,如果说黄庭坚的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了作者背后所信奉的理念的情况,如中国的阴阳内涵,那么颜真卿的作品则是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激昂,而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能量运动的映射。 说到艺术作品对应着能场、反映了能量运动的情形,如果认真关注一下世界各国纪念性的建筑以及有意义的纪念作品,就会发现能够为这个国家周知并众所公认的伟大作品,无一不与现实中发生的重大能量运动有关。你看每一个伟大国家的国歌,一般的都是同某一伟大的历史运动相联结在一起的。另外,由于能量运动自身还有一个所能包容能量有多少的事情,于是通常的只有那种席卷了广阔时空的能量运动才能孕育和催生出广为世人所知的伟大艺术作品。比如一般的都是:大国发生的事情以及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作品,往往更具有穿透性,而这当然的是与能量运动自身含有能量的情况相关。 讨论完有关人类自身的事情之后,接着再对作品之中存在着的规律性稍加涉及。常言道笔底有道书古今,此话可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书以载道,一是要遵循特定行业里的特殊规律,这里取其后者。任何具体的艺术种类或者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存在着。在这一特殊的领域,其中存在着的能量,不管它来自于哪里,如果不遵循这些特殊规律的要求,那么也是不能在该领域产生好的结果的。人类的创作同样也如此,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但这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就是一方面创作者尽可能地从他所置身的能量运动中汲取能量,以扩大自己头脑里拥有能量的基础;另一方面当作者把经过自己头脑里加工过的能量宣泄到(或者说注入到)特殊的艺术种类作品之中去的时候,还要依据该特殊领域中存在着的规律行事。 总之,艺术作品的状况如何是一定会与作者的哲学理念的情况相关联的,哲学理念的情况如何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影响甚大,有时或许是决定性的。至于为何如此,是因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是无源之水,它来源于生活,而来源生活中的东西(也即能量)进入到人类头脑中去之后,被人类创作的情感激发了之时,也是必然的会产生一个怎样组织的事情的,可是这一工作又该怎样完成呢?哲学是人类头脑里存在着的那个虚拟能场的统率,换成能量观点的术语讲,是规范能场活动的基本力线,因此,有着什么样的哲学理念必然的也会生产出什么样的作品。能量观点的哲学理念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当将它用作为艺术创作的指导理念时,必然的就是既要反映物质和意识的内容,就像以往的艺术作品创作一样,还要同能场及能量运动联系起来,从而也就使之更有鲜明的特色,并也必定会催生出新的伟大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