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会学生思维》学习笔记(二)

 抹搭花 2016-03-01
7、关于问题意识:“相对低级的记忆能力得到了比真正有价值的思维能力更多的重视,记忆力也的确发挥了比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作用。而记忆力暂时的发达却是以独立思考能力、想像力、推理能力的下降为代价的。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任由死记硬背的方法长期充斥于我们的教育考试中,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丧失。”“然而,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第26页)“问题意识指的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正是这种内心状态驱使着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创新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首先提出问题,才能启动思维,使创新活动始终以提出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第27页)

  8、爱因斯坦论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第66页,上海技术出版社。)

  9、关于思维培育的重要性:“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培养了大量的不会思维的受教育者,这一问题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教育改革的理念应该定位在教会学生思维,这已经成为有识之士共识。”(第42页)

  10、 关于语言与思维:“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也质变为以语言为最重要的工具的思维;应该说,词的抽象和概括的特性和语法规则使语言适于充当思维工具,从而使人的思维变得更有效。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局限在于,它过多地强调了语言的工具意义,较少考虑语言对思维的目的诉求。语言确实经常地充任思维的工具,但传统语言学似乎不敢追问::语言仅仅是思维的工具吗?语言是否也敢于反过来将思维作为工具?”(第46页)

  11、 朱智贤、林崇德论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换句话说,它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第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12、 关于智力:“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智力是使人能够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五种基本因素,即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其中,又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第48页)“在智力结构的五种组成因素中,思维有着特殊的地位。思维居于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第49页)

  13、 托兰斯论人的智力发展的规律变化:“托兰斯也曾就他的研究指出,人的创造力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几次规律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其间共有四次突然下降或停滞的创造力‘低潮’,依次为5岁、9岁、13岁和17岁。5岁时,儿童开始逐渐丧失他们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学习热情;9岁的孩子大约正读小学四年级,这个时候他们变得十分注意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某种一致性,从而放弃自己的许多有创造性的想法和活动;到了13岁,孩子们又一次表现出对行为规范的一致性倾向,而思维则变得更为稳健、平常。”(第5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