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情女子李季兰【作者:赵淑萍】

 唐音宋韵 2016-03-01

  说李季兰是纯情女子,很多读者肯定要拍砖了。怎么,一位风情女子竟成了纯情女子

  李冶,字季兰,唐代三大女诗人之一(另两位是薛涛和鱼玄机)。这位身披道衣,姿容美艳、神情萧散的女子,常常以诗会友,周旋于须眉男子间,戏谑吟咏,左右逢源。诗人刘长卿有阴重之疾(疝气),她张口调侃:山(疝)气日夕佳,而那一位也泰然自若,接了一句:众(重)鸟欣有托。最出格的是,她色诱谢灵运的后人———僧人皎然。也不知道她对皎然说了什么,反正皎然应对她一首诗: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最后,李季兰莞尔一笑: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任意飞。一位女冠诗人,向一位僧人求爱,够解风情的吧?

  可是,这些事、这些诗既然坦坦荡荡闻之于世,说明当事人心无芥蒂,只是朋友间的雅谑而已。刘长卿说李季兰是女中诗豪,高仲武也评论她的诗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李季兰在娇美的姿容下,却有着男人的豪爽和豁达,很多时候,在男性世界里,她是中性的。什么时候才开始像小女子一样深情款款,哀怨满怀?那就是她遭遇了爱情。

  李季兰的一生都在追求真挚的爱情,一旦邂逅,总是全身心投入。可是,她爱的男人最终都离她而去。很多时候,她就像一位失恋的少女,像一枝摇曳在月光和风中的寂寞的花。

  皎然的好友阎伯钧(字士和)风流俊雅,与李季兰一见钟情。可是,对他们的恋情,皎然并不看好。也许他那双慧眼,早看出这段恋情有始无终。也许,他当初应和李季兰的那首诗,是婉拒也好,是戏谑也好,内心深处是对才女的深深怜惜,他不愿看这位多情女子为情所困。阎伯钧将赴剡溪,李季兰写下情意绵绵的诗句: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此时,她放下女性的矜持和尊严,请求意中人不要一去不返。而皎然写下《诮士和别》:今日同,明日隔,何事悠悠久为客。君怜溪上去来云,我羡磷磷水中石。暗示阎伯钧如溪上行云,飘忽东西,不是专情之人。果然,李季兰苦苦等待,相思入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阎伯钧却一春鱼雁无消息,偶有只字片语,也是敷衍而已。否则,接了信,李季兰又怎会作诗: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李季兰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是隐士朱放。他们是在剡中相遇。和朱放一起的日子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们携手山林,谈诗论道。可是,好景不长。男儿毕竟放不下功名利禄,朱放奉诏前往江西为官。于是,两人依依惜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李季兰日夜思念着心上人,饱受煎熬。可是,相思的热望在经年的别离中冷却,年年花发,年年伤情。按理说,她曾经沧海,在以男人为主的文人圈里红艳一枝,大可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可是,她就是一个纯情女子,一旦钟情,无不付出全部身心。可悲的是她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也许,因为女冠的身份,唐时士人重官婚,注定她不能得到美满的婚姻。也许,她所爱的人都是丰神俊朗的翩翩佳公子,但他们从来不缺乏女人的爱恋。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朱放《别李季兰》)。在他们心目中,李季兰就是大好年华中所看到的一枝美丽清新的花而已。花落有时,断肠只是瞬间。

  对她不离不弃的只有茶圣陆羽。陆羽经常与她下棋,品茗。也许陆羽对她是一种单恋。据说陆羽是个弃婴,被寺庙收留,他其貌不扬,患有口吃。这样的情形,两人就只能做朋友了。是朋友,却可以长远。李季兰卧病多时,陆羽来看她。故友相逢,知己情深,喜极而泣。她写道: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在孤寂、病痛侵蚀的岁月里,是陆羽的友情支撑着她。那情,就是一盏清茗,恬然、悠远。

  在李季兰的诗中,富有哲理的是《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清代黄周星在末句下批注:六字出自男人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谓惕然戒惧。而李季兰,正因为经过情劫,才将人生看得如此通透。

  李季兰一生为情所困,病蚌成珠,那些深情绵邈的爱情诗却使她名达九重。天宝年间,唐玄宗听闻李季兰诗才,特意召见她。她受宠若惊,惴惴不安,泛起的是年华已逝、美人迟暮的悲哀。对于她的结局,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玄宗一见,徐娘已老,于是,称之为俊妪,留她在宫中住了一段日子,然后送她回家;一种说法是她在战火中死于非命,根本没有见到玄宗;还有种说法是后来她献诗叛将朱泚,平乱后被唐德宗下令扑杀。

  那么,她怎样入的道观呢?一说是她出生于官宦人家,六岁作《蔷薇》诗,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之句。父亲见后大惊失色,未架却嫁却)就心绪凌乱,怕她成为失行妇人,十多岁就把她送入道观;一说是她嫁了丈夫,丈夫是个纨绔子弟,眠花宿柳,最后她也行为出格,被休,一气之下就出了家。 

  对于李季兰,有那么多谜。至今,没有一份完整的年谱,说明她一生的行迹。甚至,是先遇朱放还是先遇阎士和,一些资料也是各执一词。唐朝是一个浪漫、瑰丽的朝代,也没见唐人如何去贬低李季兰,倒是后世之人,受儒教的熏染,见不得李季兰的张狂,认为她是失行妇人。再分析一下《蔷薇》诗,六岁女孩,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思,唐朝风气开放,父亲又怎么会对六岁的女儿如此严苛?有些话,有些诗,是不是后世之人凭自己的好恶去充实了的呢?

  暮春时分,在蔷薇花下行走,蔷薇的花瓣飘满了头,不禁想起那位在月夜霜天茕茕孑立的女子———李季兰。莺语如珠,浮上心头的是一声叹息: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