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笠阁批评旧戏目-清-笠阁渔翁
2016-03-01 | 阅:  转:  |  分享 
  


笠閣批評舊戲目

清?笠閣漁翁著[1]

本文蒙福州陳漢資先生及其天勤工作室根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七冊所收笠阁渔翁《笠阁批评旧戏目》錄入並初校,謹此致謝!(網友如欲轉載本文,務請保留以上文字,謝謝!)

高良連、方慧君復校。如有錄入錯誤或其他問題,竭誠歡迎指教。

[1]〔注〕原本此處未題著者姓名。



笠閣批評舊戲目提要

笠閣批評舊戲目,附刻在一七六二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笠閣漁翁箋注牡丹亭中。從所列戲目看來,有明代及清初作品,也有與著者同時人的作品,其稱為《舊戲目》,未詳何義。這一目錄,共著錄了傳奇一百七十九種,很多是其它曲目所不載,或記載而作者姓名不同的,因此頗有助於曲目考證。至於對各劇所評的上、中、下等次第,則不過是著者一己之見,不足深據。

《笠閣批評舊戲目》,《今樂考證》稱之為《笠閣評目》,近人或又稱為《千古麗情曲目》。笠閣漁翁,不詳何許人。

本編重印《笠閣批評舊戲目》,以《箋注牡丹亭》本為底本。

第303页



《翻西廂》研雪子作。上下。

《真西廂》周聖懷作。中上。

《正西廂》陳莘衡作。上中。

《後西廂》石天外作。下上。

《蓋世雄》李蕊庵作。上中。

《十大快》郎潛長作。上中。

《西樓記》袁令昭作。中下。

《楚江情》猶龍改《西樓》。上下。

《翻琵琶》下上。

《續還魂》靜庵作。下上。

《灌圈記》張伯起作。上下。

《還簪記》猶龍改《灌園》。上上。

《紅拂記》張伯起作。中下。

《女丈夫》猶龍改《紅拂》。中上。

《續西樓》上下。

《水滸記》假屠赤水名。中下。

《一捧雪》李元玉作。中下。

《後捧雪》胡十瞻作。中上。

《一團花》俞德滋作。上下。

《一片雲》上上。

《一合相》沈蘇門作。下上。

《一柱天》中上。

《一藏金》下上。

《一篇錦》即抱影子《合家歡》。中下。

《双紅記》更生氏作。中中。

《双雄記》即馮猶龍《善惡圖》。中下。

《三報恩》第二狂作。上上。

《双玉人》下中。

《四大記》竹中人作。下上。

《五全記》托楊升庵作。上中

《五倫記》邱相國作。中中。

《七奇俠》下中。

《十大快》下下。第305頁



《十醋記》即范希哲《滿床笏》。中上。

《百花舫》紫虹道人作。中上。

《百合香》中中。

《千祥記》無心子作。下上。

《萬全記》范希哲作。中中。

《萬事足》馮猶龍作。上下。

《沒名花》吳名翰作。下中。

《稱人心》即《巧移花》。上中。

《補天記》即希哲《小江東》。中中。

《人天慶》中中。

《井中天》種香生作。下中。

《齊天福》即《月華緣》。下下。

《金瓶梅》玉勾斜客作。中上。

《黃金甕》萬紅友作。上上。

《花萼樓》有情癡作。下下。

《冰山記》陳治徵作。下下。

《杏花山》下上。

《夢境記》蘇漢英作。上中。

《趕山鞭》中中。

《明珠托》陸天奇作。中中。

《合浦珠》袁令昭作。上中。

《報珠緣》上上。

《春富貴》沈瑤琴作。上下。

《錦蒲團》即《金不換》。上上。

《玉堂春》中上。

《巧双緣》史叔考作。上下。

《回文錦》洪昉思作。上上。

《吉慶圖》下下。

《香草吟》徐野君作。上下。

《試劍記》長嘯山人作。下中。

《錦上花》中下。

《紅蕖記》沈伯英作。中中。

《天然合》中下。

《紅情言》王介人作。中上。

《紅絲記》四會堂作。上下。

《狀元香》下上。

《鬱輪袍》西湖居士作。中中。

《化人遊》野航居士作。中中。

《醋葫蘆》上中。

《玉符記》袁令昭作。上下。

《党人碑》邱嶼雪作。中下。

《獸錦袍》上中。

《竊符記》張伯起作。上上。

《昇仙傳》錦窩老人作。下下。

《鬧揚州》毛季連作。中中。第306頁



《青衫記》顧衡宇作。中中。

《青雀舫》徐元暉作。上下。

《美人計》下下。

《古美人計》慶封事。上中。

《冬青記》卜藍水作。上上。

《連環記》王雨舟作。下上。

《人中記》下上。

《紫金環》李雲墟作。上下。

《酣情盻》癡野詞憨作。下上。

《小春秋》下上。

《鬧高唐》洪昉思作。中中。

《續情燈》薛既揚作。下中。

《贅神龍》下下。

《人天樂》王九烟作。下中。

《癡情種》文漣閣主作。下下。

《青樓記》下中。

《歸元鏡》釋心融作。下上。

《錦囊記》渾然子作。下上。

《龍圖賺》中上。

《嬌紅記》孟子塞作。中上。

《鴛鴦被》四會堂作。下上。

《情不斷》上下。

《幻影圓》迦笑人作。下上。

《情中義》下上。

《錦帶記》世德堂作。中下。

《漁家樂》下下。

《鬧勾欄》中上。

《鬧虎邱》中中。

《藍橋記》洞口漁郎作。中上。

《長虹橋》洪昉思作。上下。

《軟藍橋》下上。

《洛陽橋》許見山作。下中。

《彩鸞牋》邱相卿作。下中。

《通仙枕》中中。

《美人香》即笠翁《憐香伴》。上下。

《全德記》王百穀作。下上。

《結髮緣》沈伯英作。下上。

《弓鞋記》下中。

《分鞋記》涅川居士作。上下。

《珍珠衫》袁令昭作。中上。

《西湖扇》紫陽道人作。中下。

《易鞋記》中下。

《海市觀》中下。

《名花譜》種花儂作。下下。

《血影石》下上。第307頁



《砭癡石》裘叔度作。下上。

《財星現》中上。

《兒孫福》下上。

《開口笑》即《胭脂虎》。中上。

《虎囊彈》邱嶼雪作。中下。

《野狐禪》朱寄林作。下下。

《分錢記》沈伯英作。上中。

《風流配》崔蒼子作。中上。

《摘纓會》筆花主人作。中上

《聚寶盆》朱素臣作。上下。

《胭脂雪》中中。

《義俠記》沈伯英作。中下。

《醒蒲團》衡棲老婦作。下中。

《芙蓉影》西冷長作。下中。

《元寶媒》周鷹垂作。中中。

《想當然》盧次梗作。下上。

《風流院》不可解人作。下下。

《非非想》上中。

《想思研》婦梁夷素作。下下。

《賣相思》研雪子作。下上。

《留生氣》主弧者作。上下。

《幽閨記》即施君美《拜月》。下上。

《殺狗記》下中。

《葡萄架》中下。

《琴心記》孫禹錫作。下中。

《呼盧記》全无垢作。上下。

《東郭記》孫仁孺作。上上。

《陀羅尼》下上。

《大造化》下中。

《戰荊軻》袁令昭作。中上。

《立命說》蒙春園主作。上上。

《竇娥寃》袁令昭作。中下。

《虎狼緣》下中。

《宮梟記》嗇軒道人作。下上。

《不丈夫》藻香子作。下上。

《四嬋娟》洪昉思作。中上

《獅子賺》阮圓海作。下中。

《燕子箋》阮圓海作。下中。

《玉双飛》萬紅友作。上上

《美人丹》吳雪舫作。中上。

《青梅記》汪昌朝作。中上。

《惜花報》王丹麓作。下上。

《資齊鑑》萬紅友作。中上。

《換身榮》上上。

《天降福》上中。第308頁



《世外歡》中上。

《秦州樂》中中。

《成双譜》下上。

《樂安春》下下。

《生平足》中上。

《萬年希》上下

《鬧華州》下上。

《臨濠喜》中中。

《人難賽》上中。

《三多全》中上。

《地行仙》上下。



此特據所見所有臚之耳。濫本橫行,何能盡見,不但傳奇也。惟書之識趣高超者少,是以存至數十年、百數十年,便作糊窗覆瓿之物。然無論筆鬼墨精,悉從敝簏躍出,既撰一書,即下下品,其中必有數句出前人外,可供採取者。是以肖孫刷以贈送,蓄家或棄或留,較之其他長物,終覺耐久許多。若專以傳奇論,則曲者,歌之變,樂聲也;戲者,舞之變,樂容也。將夜為年,混真以假,使俊傑有所寄其思,雖欲廢之,可得乎?《拜月》、《荊釵》,元之南曲也。北音為曲,南音為歌。北人不歌,南人不曲。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南便獨奏,北便和歌。北氣易粗,南氣易弱。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舞情多而聲情少,南舞情少而聲情多。故造語忌硬、忌澁、忌嫩、忌粗、忌文,調聲則必辨去上,審音則必析陰陽。前人因曲諡名,後人按名造曲,以腔板既定,不敢創易也。如《河套》一析賓白宏詼,曲乃淺鄙;桓歡窄韻,實甫避之;《入破》一套,以《辭朝》為高,曾而用韻龐雜;玉茗情禪,第309頁而曲調則多聱牙,吳中老伶師加以減裁垛疊之功,方可按拍;即《花判》之《混江龍》與原調全不相合,才雖茂美,音律徑庭;《邯鄲?打番》,亦名《混江》,尤風馬牛;時流竟以為定格,依而填之,大可噴飯,覺地下亂音諸老,競為魔國津梁矣。能文而毀裂宮調,與好音而束殺文章,皆誤也。然腔板不換,而其中或增字或減字,亦隨人詞意筆勢所到,聯絡成文。近時歌人,或數字咯口,則謬為裁補,甚至代為刪芟,文闕理荒,為禍非細。不知曲聖板師,自有兩借之法,上作去唱尤易。且場上雜白混唱之俚詞膚曲,聊以代言,老餘姚雖有德色,固不足齒;吳人清唱,亦因其腔板熟落,窮力吟詠至奉為終身首調;若抽絲獨繭,綺語神行,即疵為太繁,不合時蹊。余謂:代話之曲,雜白唱或尚可曉;一入清唱,如啖木屑,即使龍陽、襄成歌之,亦濕鼓啞缶而已。須合白即戲,拆白即詞,縱使簫板閒綴,亦皆雅俗首肯方妙。又謂:他書不可借人名,惟傳奇家不嫌。或钜公恐以輕狎損賢,不妨托無名子;或孤特恐無以動俗眼,不妨托老詞翁:以此等文章,重在售意,不重沽名也。他書不可易人面,惟曲與白無拘,或人名事境同,而更換串頭,頓祛庸雜,或人名事境異,而借用舊曲,順溜優喉,以此等事業,得失既小,人己何分也。況事本陋,而思路一新,曲白俱隨生色;曲本凡,而人境一妙,臭腐且化神奇,豈向沈約集中作賊者比!顧可為解事道,不必與俗人言耳。如《盛德記》所演,文正公二歲而孤,隨其母育於長山朱氏,既第始歸范村,而待朱備極恩意,既貴,第310頁則用南郊恩贈;朱氏父及其異母兄、同母弟之喪,皆為卜葬;朱氏以公癊為官者,二人;歲時奉祀,則別作饗;雖載在遺事,世所共知,庸手寫之,恰似無理,經名手一換曲白,便覺合於天理人情,可謂得其厚矣。親愛惇篤,發於自然,表而出之,亦使鄙夫寬、薄夫敦也。良由先將朱氏寫得繼絕心誠,寶愛至極,徧訪真實名師,設措重禮附學,代修坆墓,虔備祭儀,更覺此劇實可救世。太夫人竟不出場,尤改得通。竟以“文正”二字代公原諱,亦合理。越得鬻薪之女二:曰施,曰旦,教以步容,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而後獻吳。改《浣紗》者,以山郡非無骨佳、形姱、曼容、皓齒之人,不教不能麗都意作主,又添鄭旦陪襯,亦妙。《妒婦記》改本,采葛元直、房玄齡、桓範、王琰、柳惔、苗介子事歸於一人,尤其惹看。傳《紅線》,以通經史、號“內記室”為主,自妙。第311頁





献花(0)
+1
(本文系半佛半神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