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儿歌的文学性与趣味性

 冬熠 2016-03-01

         刘 畅

近些年,在各种儿歌童谣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也好,各类期刊画报发表的儿歌作品或作品集也罢,真正的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真的很少见。下面我就几首儿歌谈谈我的看法。河北安国马荣的这首《跳蹦床》写的就很有新意。如:

小宝宝,跳蹦床,

脚上就像长弹簧,

白云向他招招手,

他给云儿挠痒痒。

简单的四句儿歌把童趣儿表现的非常的完美。孩子们喜欢跳蹦床这是肯定的,“脚上就像长弹簧”描写的即生动又形象。特别是“他给云儿挠痒痒”的结尾句,真的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把自然落下时下意识的抬高手臂比喻成“他给云儿挠痒痒”,联想和想象如此的大胆而又离奇,真乃绝妙之笔!

还有山东淄博的沈媛创作的《看谁滚得圆溜溜》也很有特色。如:
屎壳郎,滚粪球,
一二一二齐加油。
不比快,不比远,
比谁滚得圆溜溜。

开始两句,说得是蜣螂滚粪球的行为。然而,到了第三句的“不比快,不比远”时,作者的笔锋一转表现起了“重在参与”的心态。特别是“比谁滚得圆溜溜”的结尾句经过作者巧妙的构思,使得蜣螂肮脏而又繁重的劳动多了一些文学性和快乐。让这种本来既不雅观又不卫生的“运动”显得既活泼可爱,又那么的有趣儿。

在农村或郊区生活过的人们大都知道或者看到过蜣螂前腿着地高翘着屁股,后退趴在粪球上踉踉跄跄的滚动的场景。在这里,经作者的精心构思,把这种夏天常见的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再有就是重庆巴南戚万凯先生的《弹琴》,写的非常好。如:

斑马线。

像琴键;

走上去,

用脚弹。

弹的啥?

“讲安全”。

作者把公路上的“斑马线”比喻成琴键,一改别人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用形象告诉孩子们: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才更安全。把孩子们走在斑马线上看成是在用脚弹琴,作者把这两种没有丝毫关联的东西巧妙的融合。形象生动、准确,构思也十分合理。寓交通安全于寥寥几笔之中,把丰富的想象和巧妙地构思完美得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首简短、精炼、并带有艺术色彩的文学作品。

很多的儿歌作者不能出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长时间的坚持。只有作者能耐着住寂寞,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多看名家的名作,多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学习,才有可能写出惊人的经典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