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尽脂粉的“金陵女史”【作者:孟庆龙】

 唐音宋韵 2016-03-01

 

          乙未深秋,阅读和了解了人生29岁便英年早逝的王贞仪这么一位民间的奇特女子,心是感动的,情感也是无法释怀的,于是,在难以释怀和感动之下,便怀着敬仰之情,写下了一首纪念这位奇特才女王贞仪的诗《“金陵女史”王贞仪》:“‘金陵女史’王贞仪,六艺旁通无人及。跨马横刀来如风,箭术高超男儿比。万水千山多走遍,足行万里书万卷。洗尽脂粉著诗词,琴棋书画载青史。披风饮露观星象,著书立说润情致。算术医学皆研究,化繁为简堪称奇。人称班昭李清照,诗文清新韵味足。博学多才中西融,‘女中华佗’美名誉。二十九岁芳龄女,积劳成疾英年去。我思女子多才气,娇女雄心胜丈夫。”意犹未尽,随后,我又以白描手法画了一幅淡然间伴着荷香于室内读书的《金陵女史》的国画,并题上了写她的诗作,作以凭吊。

古都南京(旧称金陵),自古人文荟萃,才子佳人倍出,历朝历代,可谓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家、史学家,乃至科学家,彪炳史册,美韵流传,情动后人。王贞仪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一位被誉为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的并值得中华儿女骄傲的金陵女史。她的故事,尽管难有秦淮八艳的风花雪月,难有绝世佳丽的千古风流,但她的人生精彩——她的作为,她的贡献,她的才气,以及她对于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福音,却又非秦淮八艳似的绝世佳丽所能企及。在有限的人生中,她不局限于一般才女的吟红咏绿、弹拉赋唱,也不满足于巾帼英雄的跨马弯弓,她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诗词、绘画、书法、篆刻、围棋、弹琴等诸多技艺都饶有兴趣的广泛研究,都取得了令人望尘莫及的成果。正是由于以上这么多令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她才会被时人誉为当代班昭时代李清照女中华佗金陵女史等诸多闪光的称号,成为南京历史上民间研究天文学领域独一无二的杰出代表。

 

足行万里书万卷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自号金陵女史。祖籍安徽天长,祖父时迁居金陵(今南京市)和吉林。她出生在秦淮河畔一个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是清代比较开明的地方官吏,官至直隶(今河北省)宣化知府。同时,他又是一位学者,知识渊博,尤精通算术,著述甚丰。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父亲王锡琛,也是一个读书人,可仕途困顿,屡试不第,但他精通医学,便以行医为业,是远近闻名的名医,曾经汇集临床经验,撰成《医方验钞》稿本4 卷。她的祖母和母亲也是书香之家的大家闺秀。王贞仪小时候曾跟随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识字,背诵诗文。稍大一点,祖父便教她儒家经典和写作诗文。祖父的藏书很丰富,王贞仪一有空便像大人一样捧着书本阅读。她读书一看就懂,一说就明,一点就通。遇到问题,祖父就会悉心解释给她听。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王贞仪,自幼秉承家教,又聪明绝伦,勤奋好学,自然深得一家人的宠爱。八九岁时,她就阅读了不少书籍,学会了写诗作文。《舫寄记》就是王贞仪儿时对祖父和好友一次谈话的记录,表现了祖父步入老境后的豁达,得到祖父的夸奖。祖父因秉性耿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肯阿谀奉承,得罪上官而落职。随又被诬获罪,由任职宣化知府发配吉林戍所。王贞仪只得跟随祖母又回到金陵的家中,在父母的指导下继续广泛地学习,并受父亲影响,精通通医道。 

  乾隆四十四年(1779),王贞仪11岁,学业大有进步。这一年,王贞仪与祖母董氏及父亲等人赴塞北去看望祖父。途中写有一组《出山海关外杂诗》,祖父看后,颇为赞赏。没过多久,祖父王者辅在吉林戍所病逝。王贞仪自此时起,与家人一起在吉林客居了5年。祖父遗留下来的藏书有75柜,近万卷,王贞仪当作遗产全部继承下来,如获珍宝,不分昼夜,废寝忘餐地阅读(后来,这些藏书,均被王贞仪带回江宁)。在游历于名山大川之前,她便潜心于万卷书海之中。在苦读之余,她还在吉林结识了白鹤仙、陈宛玉、吴小莲几位闺中蜜友。空闲时,便同她们一起向当地一位有学问的夫人卜谦艾老人学习诗文,常常在一起下棋弹琴,唱和诗文,切磋学问。由于卜谦艾老人的精心指导,王贞仪创作诗文的方法日渐成熟。她不甘心于男尊女卑封建观念的束缚,认为男女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学问未必尽为男人而设,女子亦应有求知识的权利,并异常反对那种认为女子只能从事饮食缝纫之事的观念。

  乾隆四十九年(1784),王贞仪16岁,已经长成为一个大姑娘了。这一年,她跟随父母家人护送祖父的灵柩回到金陵。在金陵作短暂停留后,又随祖母、父亲、伯父等人到全国各地行医。他们由金陵到京师,再由京师辗转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各地。

  此次出游历时近两年,横贯东西、纵横南北的跋涉,也使王贞仪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增长了见闻,陶冶了性情,旷达了胸襟。游历之余,她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像《京口夜泊》、《下邳夜泊》、《登焦山》、《太湖瓜船四首》、《过黄河》、《游华山登云台观》、《登泰岱作》、《过鄱阳湖》、《过潼关》、《游越秀山》、《桃源忆》、《故人再入都中留别淝上许燕珍夫人》等等,就是时人传颂的作品。其中,《下邳夜泊》一诗写的应该是他的祖父去世后,一家人由东北而后转往京杭大运河坐船途径我的故乡邳州时夜泊逗留的诗句:黄石城头雨未乾,晚风吹送角声寒。扁舟莫道小如叶,载得春愁分外宽。诗虽不长,但有感而发的心境,确然读者一目了然。《登焦山》一诗估计也是由京杭大运河回程金陵所作:峰势长江矗,涛飞天外声。潜虬能护法,徵士独留名。塔宇金山寺,人家铁瓮城。凭高一耸目,东望海云平。或许镇江与金陵已是不远,比起在700多里之外的我的故乡苏北的下邳(而今的邳州)所写的《下邳夜泊》一诗,王贞仪此时此刻归家的心境,自然已经舒展了很多,诗句也少了一些愁绪和寒意。她的题画诗《题素心兰画幅》,阅读的感知,更是令我震颤而又不得不叹服这位英年早逝的青春女子的大丈夫气概,又岂是诸多男儿可以比拟?诗曰:谢庭幽种讬根殊,似此孤标绝世无。素质宜陈青玉案,东风初启碧纱幮。萧骚帝子三闾赋,零落王孙九畹图。一自江皋遗佩后,年年烟雨怨啼鸪。看花作画亦精神,传得双钩楚泽春。燕尾鱼魫差后乘,光风霁月认前身。交从至淡方称契,品到无瑕始见真。裁我瑶笺惭报语,不教青眼误埃尘。画的性情,画的内蕴,画的意境,画的风骨,乃至画的笔法运用,借喻兰的品性所体现出的人的交往交从至淡方称契,品到无瑕始见真。画作的精与不精,那留给后人或者说后世所欣赏的,必然会是裁我瑶笺惭报语,不教青眼误埃尘。至理、哲理,贯通此诗,无所不在,无所不感人至深。读一读此诗,我想读的人都会自惭形秽。

  她的诗作视野开阔,不局限闺阁之中。如《富春道中时值荒旱感成一律》:千里无复有青黄,赤地空遭旱魃殃。村舍几曾烟出户,富家闻说粟陈仓。逃民大抵填幽壑,野哭安能达上方。蒿且可怜涂殍况,官人犹是急征粮。人民的苦难,官府的横征,跃然纸上。她的写景诗雄浑豪放,如在途经潼关时,她写有《过潼关》一诗:路过秦州口,关雄控九州。重门严析钥,盘岭据咽喉。白日千岩下,黄河一堑流。东南标险界,行旅亦难游。”——诗的意思是说,潼关重镇要认真地巡逻和严密地把守;在盘旋起伏的山岭中,它是重要关口。阳光照耀在千山万峰的脚下,黄河就像一条细线日夜向东奔流。虽然诗很短,却能生动形象地将潼关地势险要、雄伟壮观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因而,此诗很快就流传开来,以致大诗人袁枚读到此诗时,对王贞仪大加赞赏,认为此诗有奇杰之气,不类女流

  她的怀古诗清新自然,毫无脂粉气。如《秦淮》:秦淮胜地旧留名,赢得清溪太绝生。两岸楼台才子留,四时风月美人评。歌调玉管莺喉腻,灯结琼珠雀舫轻。谁道飘零惜金粉,繁华犹是六朝情。她的风土人情诗,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粤南竹枝词三十首》,如第七首:插网畦边竹满渠,沿江多是胥人居。晚来风送歌声起,船上人人唱木鱼。诗中描述了广东少数民族——瑶族的劳动生活。虽然她的词作不多,但也是有感而作。

  其诗质朴无华,直抒胸臆,自称作诗为文犹之鸟之鸣春,虫之语秋,言所欲言而已。她对诗学理论,也发表过独特见解;认为作诗无非写我之志,发我性情而已,不必拘泥古法,以对诗非三百汉魏盛唐则不可以为诗之法的拘迁之见。她的不少诗记录了自己行踪感慨,琅琅可诵,清新流丽,洗尽脂粉气,人称颇近选体。乾隆五十一年(1786),王贞仪随祖母到天长旧居,会请亲友、盘桓数月,耳闻目染家乡的人和事,写下了一些情真意切的诗文。《裕圃记》一文写出在园圃里拜谒从叔夫妇,听其叙述治圃始未及治圃之乐。《天长旧居别大姊即次送别原韵》叙姊妹之情,《题天长旧居藏书阁》对先人遗泽抒眷恋之怀。《韩国公传》等,也都是以家乡的人和事为题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清史稿》说她为诗文皆质实,说事理不为藻采。

  王贞仪性格直爽,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而取悦于人。她对那些附庸风雅,不务实学,无病呻吟,朝学执笔,暮即自命才女者,亦不屑与之为伍。女友许燕珍夫人将自己的诗作寄给她,且自鸣得意。王贞仪读后毫不客气地批评其诗调高而意率,才大而体浮,律整而气虚,功有余而力不足。女友白夫人为别人的诗文集向她求序,王贞仪断然拒绝,并直率地批评道:论其人品不足以序之,论其所学不足以序之,而自忖人何如,集何如,乃欲仪序之乎!女友方觉如夫人信佛,打算刊印一部装璜精美的《心经》,请她作序,她不仅坦率拒绝: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并痛责方夫人肯花七八千两银子去修庙布施,却不肯救济灾民和穷苦亲友的伪善行为。

  此外,她还打破一般名门闺秀的常规,向蒙古阿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几年下来,她不仅能像男孩子一样,跃马横刀,往来如飞,而且还练就了百发百中的高超箭术。正如她自己说:亦曾习射复习骑,羞调粉黛逐绮靡。

     她的绘画,据说也造诣颇高,有诸多作品传世被后人收藏。

  在《题女中丈夫图》一诗中,她不仅抒发了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的情怀,但也希望妇女都有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的气概。

  这些志向远大的诗歌与抱负,无疑都足可证明她青春而又短暂人生的实际意义。

   

丈夫之志才子胸

 

  在短暂的人生中,王贞仪无论走到哪里,她的阅读无不广泛涉及到经史诗文,而且还深入了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当时不为人重视的科学领域。并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这些领域,尤其是天文学领域的浓厚兴趣,整理积累了大量资料,造诣极深,为她后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之下,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的古训,学习女红、礼仪,相夫教子,是男子的附庸。如果女子学习诗文、经史,练习骑射、武术,就会被说成是不守妇道;如果女子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研究,就会被看作是怪僻异端。至于学习研究天文,不仅女子,就是男子,也是要冒杀头风险的。因为在古代,研习天文、制定和颁布历书是封建朝廷中太史院钦天监之类专职机构的专利,民间私习天文,尤其是女子学天文,那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王贞仪鄙视和反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种种礼教,破除障碍,坚持从事天文学的学习与研究。 

  乾隆五十八年(1793),王贞仪25 岁,与安徽宣城詹枚结婚。詹枚是位青年书生,曾参加编修嘉庆《宣城县志》。结婚以后,王贞仪并未停止读书求学,而且收了一位青年夏乐山作为学习诗文的弟子。她最喜欢攻读清初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著述的《筹算》和《历算》两书,对这两本书深入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对当时刻印的一些历书中的错误观点,能勇于批驳,并加以阐述,写下了许多科学著作,可惜大多亡佚,据说现存的只有收集在《德风亭初集》卷五、卷六、卷七里的一些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王贞仪对祖国的天文学和历法有很深的研究。例如,她曾指出:天周(恒星年)、岁周(回归年)这两周并非起于《太初历》,而是自从晋朝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把两者区别开来。她还指出:岁差渐而东的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认识是岁差渐而西,即一定节气、时刻太阳的位置,每年都在逐渐向西移动,不在原处。从中不难看出,王贞仪刻苦攻读的态度。

  王贞仪在平时的看书、学习中,既不崇古,也不排外。乾嘉年间,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地心说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而对西方哥白尼的日心说则进行污蔑和排斥。王贞仪能不受正统学说影响,在权威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她认为日心说地心说哪个正确,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应轻下结论。王贞仪对岁差原理、测定和推算方法有清晰的了解;对里差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日月蚀的成因和地圆的概念,能作生动的论证和通俗易懂的说明。

  一个民间女子要研究天文学,自然困难重重。她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可想而知。她不仅要顶住社会乃至官府的压力,而且没有任何从事天文研究的仪器和试验条件。但王贞仪没有退缩,而是顽强地进行着自己所喜爱的科学研究。首先,她研读了大量已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天文书籍,从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其次,她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地制作一些简单的观测仪器。此外,大胆地进行试验。她惧怕在光天化日之下观察、试验会遭到人们的讥讽,就经常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进行。有一天,王贞仪紧关门窗,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进行天文学方面的实验。不知不觉到了吃饭的时候,母亲在饭厅等了很久,仍然不见她出来吃饭,就忍不住走到女儿房门口,好奇地从门缝中向里张望。只见房中桌上的水晶灯被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被放倒在灯下当作地球,而王贞仪手里拿着一面镜子当作月亮。她一边移动着反复试验,一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弄清了月食现象。每当晴朗的夜晚,星光灿烂,王贞仪便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披风饮露,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着天上大小星辰的运动和变化,辨识各种云层的流动和形态。有时甚至观测到天明。她一边观测,一边认真思索,琢磨着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否与实际观测相吻合。在《月食解》的著作中,她深刻地阐述了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科学道理;在《星象图解》和《象数窥余》中,科学而通俗地解释了星象变化,对风水占卜等封建迷信予以揭露;在《地圆论》中她指出,人类所在地球于天空之中,在宇宙间是没什么绝对上下左右之分的。正是由于王贞仪具有一种顽强不屈、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十多年后,终于获得天文学领域的成功。

  此外,王贞仪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对勾股三角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勾股三角解》中反复解释了勾股弦的缘起和三者的关系及计算方法。并能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医学方面,她更是承受家学,懂医理,且能切脉治方。她痛斥庸医误人,提出了察脉、视人、因时、论方、相地的医道五诀,并提出了升者降焉,陷者升焉,虚热者凉补焉,大热者寒化焉,风者散焉,燥者润焉,蓄者破焉,滑者涩焉等辩证疗法。

     

积劳成疾英年逝

 

  嘉庆元年(1796 年),在弟子夏乐山的提议下,王贞仪将自己的诗词文赋编成《德风亭初集》。她人生的著述甚丰,主要有《德风亭初集》、《德风亭二集》、《铁铁余笺》、《星象图释》、《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证论》、《西洋筹算》、《增删女蒙拾诵》、《沈疴呓语》、《象数窥余》、《文选诗赋参评》等50余卷。其中,文学诗赋占10 卷,科学类占40余卷。王贞仪对自己的心血十分珍惜,嘉庆二年(1797年),由于积劳成疾,她自感不久于人世,对丈夫詹枚说:你家境贫寒,我先你而去,也并非坏事。只是我平生的手稿,你要交给我的好友蒯夫人,她能帮助我传之后世。当年,王贞仪离开人世。29岁。

  王贞仪一生尽管短暂,但她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王贞仪去世后,詹枚将她的手稿交蒯夫人收藏。蒯夫人是王贞仪在金陵相识的至友,能诗善画,收到王贞仪的手稿后,特地为之制缣珍藏。6 年后的嘉庆八年(1803年),蒯夫人把这批手稿交给自己的侄子、著名学者钱仪吉。钱仪吉惊叹她学识广博,见解独到,在她仅仅29个春秋里取得了让须眉羞愧的成就,称她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并为《术算简存》一书作序。以后,这批书稿又转于诗人、学者、著名藏书家朱绪曾之手,朱绪曾为其中的《德凤亭集》写了跋,著录于《开卷有益斋读书记》中,并赞誉她自古才女如谢道韫、左芬之属,能为诗矣,未闻其文章也。曹大家续汉史矣,宋宣文传周官矣,未闻其通天算也,德卿以一人兼之。桐城学者肖穆曾为王贞仪作传《女士德卿传》,赞扬王贞仪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可见其著作在当时的影响甚大。只可惜王贞仪的大部分著作当时都没能刊行,仅有《德风亭初集》13 卷(文9卷、诗3卷、词1卷),后来,在民国五年(1916年),由南京籍爱国富商、书法家、收藏夹蒋国榜收刻于《金陵丛书》。

  王贞仪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是宝贵的,永恒的。她的名字不仅会永远镌刻在南京历史的丰碑上,也会镌刻在中国文化的史册上,中国天文学的史册上,中国数学的史册上,中国医学的史册上……以及镌刻在后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楷模、标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融。

                                                    20151211——18日于梦桥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