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袁晓岑

 百了无恨 2016-03-02

   
 袁晓岑说:“孔雀头要美,要透出灵秀,要强调喙的坚实有力的美,浓墨中透出高光强调眼神的美,用顿挫转折,宁方勿圆的笔法,表现颈的灵动转折的美。”

用蓝得透亮的羽毛,代替孔雀脖子上让人看了不舒服的,由爬虫类进化为鸟类时留下的蛇一样的花纹,腿上难看的密密麻麻的鳞片也要减弱,躯干要富有体态感的美,尾羽处理上写意画法可较之工笔画法,表现得松动多层次,更易表现出动感的美。


在画孔雀爪子的时候,将爪作适当的夸张,把爪的前三个趾画得尽量张开一些,从而使画面中的孔雀达到一种稳健的美。为最大限度地突出主体孔雀的美,对于陪衬的岩石之类,能简则简,能虚则虚。


  如果说袁晓岑的国画受中西结合的岭南画派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么他的雕塑却是自己走出了一条中西结合的道路。



优美的线条具有东方的意味,略为夸张的神态表现出东方艺术注重精神的一面,准确的形态结构与骨骼肌肉则又体现了西方文化注重写实的一面。他创造性地将中国画之线条运用与西方雕塑强调块面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将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注入到雕塑作品中,从而将东方文化的精髓溶入到了作为西方艺术门类的雕塑,著名评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引用刘勰的话评论其作品为“神与物游”。

 造型艺术中的“形”与“神”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高超的艺术家能够把生活中的物象——“形”加以提炼,从而表现物象的“神”,靠的便是创作者的修养。生活与修养兼备,是成就艺术所必备的后天因素。


袁晓岑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凭着朴素的人民艺术家的良知,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将自己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热爱倾注于雕塑作品中,他长期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感受雕塑的表现形式较为集中概括。他的大部分创作都是反映云南各民族群众生活的雕塑作品,1951年创作的雕塑《母女学文化》是他最早的代表作,被称为是“有血有肉有分量的作品”;1957年创作了《金沙水暖》,再现红军长征强渡金沙江的丰功伟绩;1978年创作了反映改革开放,重视人才的雕塑《伯乐相马》;2003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创作了大型群雕《驼峰情》;以及祝愿新世纪全人类和谐、和平的《吉祥永驻》;并为反腐倡廉雕塑清朝云南籍御史《瘦马御史——钱南园》等等。      这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创作,意义深远,将永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教育子孙后代。而作为一个造诣极高、心态平实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也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原模原样的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

袁老化羽而去丹青永存。如今坐落在滇池水岸边的袁晓岑艺术园,与西山龙门石刻遥相呼应,是孔雀之乡——云南这片土地对大师的永久纪念。

驻足在袁晓岑的“孔雀”前,心境是如此的和平宁静。孔雀金翎翠羽闪烁林际,清新幽雅,野逸出尘。这时,才能理解何为“写意”。写意者,心也。画如其人,风格即人,这份和平宁静来自于作者安详的心态。这份安详的心态,是仰俯无愧的心安理得;是心无尘垢,一切活泼泼的生命展现在眼前;“神与物游”便是如此境界了。  袁晓岑先生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回顾他的艺术经历,我们能够体会到在这些艺术创作的背后,是一位从容、淡定、谦和、质朴的艺术大师,用一生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获得的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