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区如此集中地隐藏了13条华侨古村落,竟然99%的人不知道!99%的人不知道,江门竟如此集中地隐藏了13条华侨古村落!它不在开平,不在台山,而是在大江门市区!今天带你揭秘江门市区13条带有血缘性和地缘性的侨属聚居地! 听老江门说,江门老城区有李家庄、吕家庄等多处以姓氏叫法的地方名。 此前,我在武打小说里看过,满以为这次只是名字或说说而已,与姓无关。 怎料一切是真的,江门市区存在的同姓华侨村落,比小说看到过的还要多。 现今市区的东海里、江华里、阜元里、东江里、江右里、江兴里就是当年的吕家庄、李家庄、阮家庄、张家庄、梁家庄、黄家庄。
这些庄都有以下共同点:当时的规划者借鉴了外国城市建设的经验,巷道整齐划一,横竖笔直,青砖大屋统一高度,墙裙和门框用坚固花岗石砌成,窗楣灰雕绘有宝贵吉祥图案,大屋的门分几层,从外到内依次是脚门、栅栏式趟栊门和厚重红木大门。每条村落用高墙围着,两端开有大闸门(也叫看更楼)。
青砖大屋内部设计有朝厅、天井、廊、大厅等,格式大同小异,大厅内有一道屏风装饰,不少屏风的木雕,因年代久远褪去了色彩,但却增添古朴的风雅。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4间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诗词佳句。 掩埋在闹市中的华侨村落 小编翻看了江门史料,和走访了村落里的市民,江门较早规划组建的是今市区的东海里(泰富城后面)。约于1897年,新会大泽乡吕永统与同乡海外华侨合资组成吕余庆堂,在今东海里购置土地,规划宅地,然后用抽签认购的办法卖给吕姓同乡和海外吕姓侨胞。该里的侨胞多数旅居美国,少数旅居古巴、印尼和澳大利亚。1929年,祖籍新会大泽的吕志和出生于东海里。
1911年,旅美台山归侨李雄洽、李猷亮等合资成立李均昌堂,在水南李家庄置地建江华里(泰富城对面),只许李姓侨胞在此购地建房。当时,该里先后建成的34座侨房均是祖籍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等县的李姓旅美华侨亲属,故人称为“李家庄”。同年,新会双水旅居马来亚华侨阮世焕和旅美华侨阮宠添倡议,由阮宠添之子阮焕如在香港召集阮氏族人集资,以阮亲睦堂名义在水南置地,以“阜”(阝)、元二字合而为“阮”宇之意,取名阜元里,并请清末状元夏同和题书刻石、嵌在该里大闸门口。
1914年,旅居新西兰华侨集资组建集成置业公司,在石湾村(今称石湾直街)附近置地建启明里。华侨黄黎阁首建4座3层楼房,随后归侨相互介绍在该里购地兴建,当中多为新会崖西黄、李等姓归侨。与此同时,旅美和其他国家华侨相继在凤翔里侧购地建新居,形成又一个侨属聚居点——光尧里。 民国初,新宁铁路、江会、江佛等公路相继建成,江门通往邻近各县及广州的陆路交通更为方便,新的侨属聚居点也相继出现。
从1897年至1939年初,五邑侨乡的华侨在江门邻近建有13个归侨、侨属聚居点。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虽有一些华侨、侨眷在江门购地建房,但已无法形成新的聚居点。 “卖猪仔”建青砖大屋 小编走访青砖大屋时,我有幸遇上一位住在阜元里(阮家庄)的阮老伯。88岁的阮老是新会双水长涧人,他告诉了我许多青砖大屋的故事。 “鸦片战争后,江门五邑很多人为了生计,被卖猪仔去金山做苦工。捱了几十年苦,五邑人赚了钱就衣锦还乡,掰开每分钱都是血和泪。回乡三件事:买地,建屋,娶老婆是必然的,要威嘛!”从清末民初开始,华侨在海外站稳脚跟后,侨汇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五邑侨乡。据有关资料,从1864-1949年的85年间,侨汇总额为35.1亿美元,年均近4200万美元。在五邑各县,台山的侨汇收入最多,开平次之。以台山县为例,1929年以前,每年的侨汇在千万美元以上,占当年全国侨汇总数的1/8(全国每年8100多万美元),1930年猛增至3000万美元左右,几乎占全国侨汇(9500万美元)的1/3,1937年达到1.8亿美元。 “很多土匪知道五邑人在金山赚了大钱回乡,财迷心窍。当时流传‘一个脚印三个贼’,盗贼猖獗可想而知。1920年开始的十多年,绑架、谋杀掳人等事件不计其数,而当时的江门是珠三角西部繁荣的商埠,社会治安较好,因而侨属产生了迁往江门居住的愿望。华侨、归侨及殷商因时造势,纷纷组成置业公司,在江门近郊购置成片土地,规划地段,建成住宅卖给同姓或同乡的海外乡亲,使江门近郊逐渐形成不少血缘性和地缘性的侨属聚居点。” 这些聚居点,散落在江门近郊的白沙、水南和北街一带,每一个聚居点、每座青砖大屋背负着每一个江门五邑人在异乡辛酸的故事。 不离不弃 阮老伯在阜元里出生。讲起自己祖先的事滔滔不绝。 “我的祖父三兄弟在香港做酒楼、烟铺和水果生意赚了钱,适逢志同道合的老乡倡议在江门建阮家庄,第一批我祖父三兄弟就建了三间青砖大屋。我现在住的这间大屋是多年后父亲建的,建成后刚好是家里长辈大寿,就摆流水席,摆了三日三夜,经过这条村的人都请。” 阮老伯说起自家的“威水史”特别兴奋,这也可以理解,这幢青砖大屋是阜元里最靓、最大、保存得最好的一幢。推开大门,阮老伯带我入屋参观,3层高的青砖大屋外观西式,内里却很中国化,用传统中国的摆设和家具如中式木制屏风、酸枝椅。“解放后,政府没收了房子,产权归还我前,屋内住了13户人家。”房子之大可想而知。 阮老伯说很多青砖大屋的楼主建屋后都不会留在江门,大多又再出国谋生,还申请乡间的亲人去外国,一个跟一个,所以五邑人移民的风气很盛。现在大部分青砖大屋已没有人居住,而且日久失修,非常残破。 问他既然已在香港定居,为何不跟亲人一起过而回来江门生活,他却说:“这里也是我的家,如果我走了,就没有人打理这座青砖大屋了,我不想自己的祖屋变成颓垣败瓦。” 没错!五邑人即使人不在故乡,也要在老家留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五邑人落叶归根的情结。
后记 在不停“生长”的城市里,那些清末、民国的华侨村落里青砖大屋,印证着江门的历史文化魅力,粉墙黛瓦、雕花窗棂、青石院落、邻里相亲……只是年代久远。老房子们越来越老了,也越来越少了,让人不禁心生惋惜,于是有了小编此次对老房子的探访。 遗憾的是随着旧城改造,江华里、长发里的老房子变成了商住楼,阜元里因堤东小学扩建被拆除了一半,东海里10年前被拆除后现在变成一片烂尾楼,阜康里已被红漆“盖”上拆字戳。 那些百年历史华侨村落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白沙的江兴里、阜康里,大桥下启明里、南芬里,水南的东江里和水南六里的东升里、环龙里还保留着完整的华侨村落,甚至还有当时看更用的大闸门。这些华侨村落既构筑了旧江门的辉煌,也沉积着五邑乡村居住文化,如果你是江门本地人,应该去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瑰宝,因为说不定哪天它们就在我们眼前消失了;如果你是外地移民,对“第一侨乡”还不甚理解,看看这些华侨村落吧。 历史消失了就永不再来。在此,小编呼吁市政府和开发商手下留情,不要再拆了,把这些华侨古村落保存下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