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放开 被禁锢的天才 从一个高中生天才之死说起

 海潮轩 2016-03-03

 一个高中生,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24日突然传来噩耗,林嘉文自杀身亡,这一天才少年的离去,让人唏嘘,他究竟是怎么了? (2月25日《华商报》)

      □ 侯坤

      18岁的史学天才自杀离世,引发无数惋惜之声。有人说:“天才果然是孤独的”。事实上,天才也许并不与众不同,只是被光彩夺目的天才之名所累,才不得不承受不属于他们的孤独。天才的结局,也许本不必如此孤寂。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天才之名都或多或少给林嘉文带来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不是简单的直接压力,而是隐藏于内心深处。他因为灵光闪现被广泛关注,从此必须时刻背负天才之名,他不再习惯天才桂冠旁落,因此必须在尚未能担当重责的年纪,拼命努力去保住天才的名号。其中多少辛苦,唯有天才自知。

      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这句话对林嘉文同样适用。没有那些艰苦的付出,林嘉文写不出史学著作,更无法成为人们口中称颂的天才。然而,这一过程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没有人会去关注,人们在意的只是天才的卓越成就,对于如何达成成就显得漠不关心。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情形:表面上,林嘉文凭借天赋奇才轻松受领天才之名,实际上,林嘉文为了天才光环承受着超乎年龄的辛苦而不为人知。于是,天才身负过度的压力与辛劳,无法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关怀理解,终于在长久的痛苦中渐渐走向了孤独。

      我们乐见天才现世,因而每当天才出现,总会受到无数的关注与赞誉。但是,这些目光永远聚焦于外在的成绩荣誉,从未照射进天才们的内心,天才的辛苦,天才的寂寞,无人知晓。对于天才,我们满心期望他们符合心中那个“对成就信手拈来”的天才模型。在这种对天才的追捧中,天才们被置于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危险高度,他们必须继续承受辛苦,继续甘于寂寞,他们永远不敢停下脚步,获得普通人一般的闲适。如此,天才被树为榜样悬于天上,遭受各种善意或恶意的围观,最终感到疲累的已经不只是天才的身体,更有一颗苦不堪言的天才的心。

      在天才被催生催熟的过程中,过分追求极致化的教育观念同样难辞其咎。如今,家长或学校一旦发现孩子们有何种天才,哪怕只是一缕微光,也要努力去挖掘放大。此举有时候固然有益于帮助孩子们找到真正的兴趣,但更多时候则陷入了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们的过度开发——我们自以为是在重视天才,其实只是把孩子们推入了天才的“火坑”。天才孩子从此被各种有形无形的框架束缚着,局限于自己可能都不太懂的天才世界里,常常不得不承受偏执与寂寞的重压,难以解脱。

      当天才孩子不是真的天赋奇才,或者不是对其所谓天才的领域始终兴趣盎然,那么,这些“为天才之名所困”的天才们,可能只是有些可怜的懵懂少年。何况,无论是真正的天赋天才,还是被动成才的天才,家庭社会的过度聚焦都容易导致天才之路走向歧途。请放开那些被禁锢的天才吧,尤其是请给予那些担负天才之名的孩子们更加宽容、更加安静的成长空间,给他们机会成长为真正的天纵奇才,而不是刻意生产出一个个被天才之名绑架的可怜孩子。天才,本不必如此孤寂困惑,天才,本可以更加幸福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