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芦洲芦荟种植路在何方2005芦荟种植别热过头2001芦荟种植热该降温了2004合肥近千芦荟种植户欲哭无泪2002永年芦荟种植遭遇骗局2001

 章意率 2016-03-03
芦洲芦荟种植路在何方2005-11-28惠州新闻网

  市场变冷,上千吨芦荟仅卖出200多吨 。
  前些年,由于芦荟具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一些厂商的推动宣传下,我国许多地方农村掀起了芦荟种植热潮。“在当时的环境下,加上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我们就跟深圳一家公司签订了芦荟种植销售合同。”芦洲镇党政办副主任章国平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他说,2001年镇政府和该公司以两元一株的价格购买了近70万株芦荟苗,并成立了新奇特农工贸有限公司,公司向当地农民租了近200亩东江堤坝边上的沙地种植芦荟,有几家农户也种植了上百亩。 
  “因为市场变冷,当年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从2003年开始兼任芦洲镇新奇特农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章国平坦言。他说与他们签订包销合同的深圳公司无力履行合同约定包销全部芦荟,要的数量很少,当年可以采摘上千吨芦荟,但仅卖出200多吨,而且每次光运费就花了不少钱,芦荟成了“烫手山芋”。 
  种植户称,3亩芦荟一年大概可赚4000元 
  记者来到靠近东江堤坝边的芦荟种植地,田里的芦荟长得很好,叶片青翠饱满,田边竖着一块写着“深圳荣格芦洲芦荟种植基地”字样的招牌。镇政府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近两年有一部分种植户陆续退出了种植行列,加上今年6月份洪水淹没了大片芦荟,目前只剩下130亩左右。“这两年我们一方面请来农业专家指导种植,提高芦荟质量,另一方面,主动与广州一家芦荟罐头公司联系,部分芦荟可以销往这家公司,从2003年开始,我们的芦荟基本上不存在滞销的状况,只是价钱不高,每公斤才卖几毛钱,与当初的每公斤卖几块钱相差太大。” 
  一位姓梁的种植户一边忙着给芦荟培土,一边与记者闲聊,他说他家种了3亩芦荟,这几年在镇干部的帮助下基本上都能够卖出去,种植芦荟一年大概可以赚4000元,比种水稻划算。他还表示如果政府在技术和销售方面给予帮助,他会考虑继续种下去。 
  受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扩大种植规模 
  记者在堤坝上看到,县道X208线横沥至芦岚、全长38.7公里的公路硬底化改造建设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据悉,整个改造工程贯通横沥、矮陂、芦洲3个镇,终点芦岚香园村接X203线,工程可望在2006年底前完工。   道路修好后,芦洲通往外界的道路从此就变得畅通了。那么,当地芦荟的种植业是否会因此而有所好转呢?  “公路改造好以后,运输困难的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这对于芦荟种植无疑是一大有利因素。”即便如此,章国平依然对当地芦荟种植业前景不乐观,他分析说,目前制约芦荟种植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还是芦荟产品存在着科研、深加工、市场风险等许多难以打通的“瓶颈”,由于这些原因,广州那家芦荟罐头公司也不肯跟他们签订购销合同。而他们没有资金、技术开办加工企业,只能提供原材料,因此,现在还不敢扩大种植规模。但他执着地认为芦荟种植业前景广阔,其内在价值会被挖掘和认可。
来源:惠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海兰


芦荟种植别热过头2001-2-22农民日报

    近年来在全国引发了一股芦荟热。芦荟,这种有着"绿色黄金"之称的花卉,其市场前景如何呢? 
    据有关专家介绍:芦荟作为花卉产业的一颗新星,又涉及医药、食品、日化、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总的开发前景很好;但是,对于普通农户来说,选择种芦荟实现增收,一定要慎重,不宜追逐潮流。 
    第一、 芦荟的消费市场还未完全打开。我国芦荟开发起步晚,在国外,芦荟的产品已达到1500多钟。由于宣传力不够,老百姓对芦荟的认识有限,主要用于观赏,附带保健美容,这样的消费水平决定了芦荟的市场空间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 近几年芦荟市场供求关系,已处于饱和状态,单位效益下降了。芦荟的明显升温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带6个叶片的种苗每株降到5-10元,现在每株降到2-5元;同样在种植上,以芦荟亩产量8000株计,亩收入也从上万元降到6000元左右,原因就是市场的消费量增加慢。芦荟如今不再供不应求,初期的高效益已趋向稳定。 
    第三、 以小农经济方式发展芦荟,不能适应未来的市场,必须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现在的芦荟生产大部分还是农户各自散乱种植,从种苗公司引种,种好后直接到市场上去卖,缺乏统一的规划,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事实上,芦荟产业是涵盖种植、研究、开发、加工、销售等等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 
    同美国、日本相比,我国芦荟业还处在原料生产的低层次、低效益的水平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要适应未来市场,芦荟必须向深加工发展,这就需要具备科技、设备、管理等硬条件,而普通的一家一户农民显然做不到。所以,芦荟的发展最终要依靠有实力的公司来组织带动,也只有通过公司加农民,才能让农民抵御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获得稳定的效益。为此,专家建议,农户种植芦荟,千万别热过了头,否则很有可能发生"滥市"现象。


芦荟种植热该降温了2004-11-06
 
据对芦荟市场调查显示,“芦荟热”逐渐“冷”起来,其走势是:需求逐年下滑,价格连年走低,芦荟少有人问津,多数农民赔本。芦荟市场缘何由热变冷,跌入低谷?据对市场调查,主要原因有:

一是一些炒家恶意炒作。一些“公司”不为发展芦荟产业,而是“炒苗”谋取暴利。他们大肆宣称:一株成品芦荟能卖到300-500元,回收一株小苗50-100元,亩产效益高达5-10万元。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众多不明真相的农民便以100-200元一株的高价从“炒家”公司购进种苗。几年后,待农民出售产品时,“炒家”不是以种种借口拒绝收购,便是人去楼空,导致全国数以几十万计的受骗农户倾家荡产。

二是市场需求不旺。芦荟虽然具有临床、化妆、食品、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多种用途,我国一些地方也在研究开发芦荟产品,但实际存在着科研、深加工、市场消费等许多难以打通的“瓶颈”,尤其是我国广大消费者限于消费理念和承受能力,对芦荟产品少有人问津,市场空间极小,极大地制约了芦荟产品市场的发展,从而导致芦荟原料的需求几年之内难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种植面积骤升。在利益的驱动和一些炒家的鼓吹下,全国从南到北兴起了芦荟种植热,种植面积一年骤增几十倍,全国鲜芦荟产量翻了几百倍,市场爆满,几年内都消化不了,价格自然跌入谷底。2000年一株4片叶芦荟卖到30-40元,而今0.1-0.5元一株也无人问津,中药材市场一公斤干品也只卖到6-7元左右。

市场人士称,尽管芦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我国芦荟加工企业不到10家,制约了芦荟企业的发展,而一家一户的种植又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难以获得稳定的效益。芦荟种植热该降温了!种植芦荟应以市场为导向,没有销路或未签订“农业订单”的千万不要盲目跟风种植,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通讯员 丁立威)


合肥近千芦荟种植户欲哭无泪 2002-4-13

望着自家地里一亩多长势良好的芦荟,合肥市包河区大圩乡西圩村的史大爷却笑不出来,因为当初卖给他芦荟种苗并承诺收购成品的合肥市金田芦荟公司已不见了踪影。史大爷说像他这样的种植农户全省约有1000多户。
    记者昨日赶至种植户代表陈女士家中,她帮助其弟弟荣某去年3月16日与合肥市金田芦荟公司签订为期一年的金田芦荟代种收购合同,并购买库拉索芦荟100株,花去1380元。 
按合同规定,荣某如果按金田芦荟公司要求种植并达到每株芦荟长至15厘米以上,该公司将收购种苗及收获的鲜叶。如果种植户向公司交回种苗数量达到当初代种种苗数量的3倍,交纳的保证金将退还,其余种苗公司还将按保护价全部收购。陈女士介绍说,当初该公司在宣传手册上写着按最低保护价收购,每亩芦荟叶全年也可获利5万元以上。所以一年来,一家人辛辛苦苦“伺候”着这100株种苗。由于长得快,2001年10月18日、2002年元月陈女士曾两次带着芦荟前去金田芦荟公司要求收购,但工作人员均以芦荟苗大了或者小了,达不到收购条件为理由拒绝了。眼看着一年合同到了期,芦荟却没被收购,2002年3月18日,陈女士只好打电话给金田芦荟公司要求再续签一年代种合同,公司方也同意了。殊不知等到4月9日,陈女士赶至合肥市美菱大道机场路彭大郢公司所在地准备签约时,该公司已大门紧闭,原来的招牌也不见了。同时还有从定远、肥东等地赶来的种植户带着芦荟在苦苦等待。当地村民反映说4月5日该公司就无人上班了,4月6日、7日两天有将近百户全省各地的种户到这儿来却欲哭无泪。
    记者随即联系了如今已拥有一亩多地、18000多株芦荟苗的包河区大圩乡西圩村种植户史大爷,据其女儿介绍,3月20日该公司还有人上班,但已不是原班人马。4月6日再去找就吃了闭门羹。西圩村还有三四爱如此规模的种户,所占用田地都是专门辟出来的,现在等于全扔了,现在芦荟苗想卖给别的公司也卖不掉。
    目前该公司公布的0551-3410969联系电话已欠费停机,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该公司是家私营企业。很多种户表示现在只想尽快卖出手中的芦荟,提醒更多的人不要轻易上当。


永年芦荟种植遭遇骗局2001年10月29日
    
    10月6日,在永年县小西堡乡李庄村,许多农民指着自己精心种植、丰收在望的成片成片的芦荟对记者说:“去年10月政府号召我们种芦荟,让我们与东北一名叫徐长青的老板签订了种植和回收合同,没成想现在到了芦荟的收获季节,这位徐老板却拿着我们的种苗钱逃跑了,我们种的这些芦荟成了'没娘的孩子’,谁都没人要!”        据李庄村的这些种植户反映,去年八九月,永年县电视台多次播放种植芦荟能发财的信息广告,县乡两级政府有关领导还专程到东北去考察芦荟种植情况,并于当年9月18日在李庄村召开了“芦荟杯”信息发布会,本村以及外村数百名农民前来咨询,并从会上坚定了种植芦荟能致富的信心。随后,全县约400户农民与一位来自东北的老板徐长青签订了种植和回收芦荟的合同,共计350亩,其中李庄村有50户农民种植了40多亩。按照合同规定,徐长青向种植户提供芦荟种苗,每棵价格从0.3元至0.8元不等,至今年10月11日,徐长青负责全部收购,每棵回收价为3.7元左右。由于种苗价格不菲,农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有的还建起了塑料大棚,以便保证至收购期限时能够达到徐老板要求的标准。然而,到了芦荟丰收的时候,徐长青却于9月19日悄悄地逃跑了。  

     记者在位于李庄村村西一处新宅内,看到往日的“芦荟种植基地”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一片狼籍,窗户玻璃被全部打碎,就连3个房间的门扇也不知去向。听说记者前来采访有关芦荟的事情,十几个农民围住记者述说自己被骗的情况,一位姓李的中年农民说:“我种了3亩芦荟,仅购买种苗就花了5400元,这可是我两年积攒下的血汗钱啊!谁知这竟然是一场骗局。”另一位石姓农民气愤地说:“在芦荟种植信息发布会和基地开业时,县里的领导都前来祝贺和剪彩,我们当时想既然领导都出面了还有假吗?所以都毫不犹豫地买回了种苗,谁知道还是上了当!”

    在一份徐长青与农民签订的协议书上,记者看到作为甲方的徐长青所使用的公章却是“河北故城芦荟开发种植基地”。

     记者从永年县有关部门得知,徐长青因涉嫌诈骗已被永年县公安机关通缉。 
作者:记者陈国营
稿源:【河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