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澜对话武志红: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clxzs 2016-03-04

      非常幸运,上周四晚听了杨澜老师与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的微课分享,主题是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认真地听完之后,发觉这场大咖微课实在太精彩而且实用,基本上中国家庭中种种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都做了非常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利用这几天的碎片化时间,终于在今天整理出了这篇微课的分享文字,在此分享给每一位朋友,相信不管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以从此文中有所获益,再次感谢杨澜、武志红两位老师的分享。

武志红: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父母的夫妻关系就是孩子的命运。

杨澜:武老师的书《为何家会伤人》再版了20多次。可见家庭关系特别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存在相当多的困惑。

武志红:确实这本书这么受欢迎出乎我的意料。后来经过漫长的写作和咨询的过程,加强了我的一个认识:就是中国家庭的问题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了我的想象。那么我想这本书受欢迎就是因为戳中了无数人某种内心的东西,他们其实会发现家庭很伤害人,很伤害孩子。

 

杨澜:有一位网友提问:我和丈夫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意见经常不能够统一,总是在孩子写作业时发生争执,对孩子影响很不好。但是我总是忍不住,请问武老师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办?

武志红:这看起来是夫妻之间意见不统一对孩子的影响,但事实上这里面还藏着一个更深的问题:这个事儿本来是孩子的事儿,是孩子的学习,为什么父母要指手画脚。所以这里面隐藏的就是父母想控制这个孩子,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理清楚。在这个事情里面首先是父母越界,父母想要去控制孩子的学习,这是他们犯的第一个错误。那么这个网友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她的控制欲望太强了。她觉得不仅孩子要听她的,丈夫(或者妻子)也要听她的。他们不只要达成一种一致,而且要达成一种统一,就是你的思想要统一在我的思想里,其实这是中国社会包括中国家庭常见的统一思想,就是孩子要按照我的来,伴侣要按照我的来,我们要达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才行。通常这个人她期待声音都统一到她的声音里面,思想都统一到她的思想里面。所以这位提问的朋友首先要看到自己强烈的控制欲望。

杨澜:那么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不是总要表现得意见统一呢?当然有的父母可能说,如果对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俩先关上门商量好了,面对孩子的时候要用统一的面孔统一的声音出现,这样孩子就不会说看父母的脸色或者说用父亲的话软化母亲或者用母亲的话来反制父亲,从而没有可乘之机,你觉得这样一种方法可取吗?

武志红:其实我一直反对这个看法,虽然很多教育学家、甚至心理学家在讲父母或者老人要达成一致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家里要是有一个一致的声音就说孩子要听父母的,那么他们达成一致对孩子构成很大的问题就是除了他的声音别人的声音都是一致的,所以他的声音就是错的。

举个巴菲特的例子。巴菲特是股神,别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巴菲特就讲他成功最大的原因是父亲从小就告诉他,相信你自己的感觉,遵从你自己的声音。你的声音越是独特,别人越容易对你说三道四,而这个时候,要遵从你自己的声音。巴菲特的妈妈是神经质的,她希望巴菲特听她的话。如果巴菲特的妈妈和爸爸构成一个声音,比方说统一到孩子就得听父母的,那么巴菲特的天分就没有了。

所以父母要有这样的意识,至少要有一个人对孩子说,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按照你自己的感觉来,就是用自己的感觉来指引你的人生。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学会,我要做我自己,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杨澜:所谓听话这个问题,中国父母介绍自己的孩子或者表扬别人的孩子,最常说的就是,这孩子真听话,真乖。这样的一种评价标准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心理学家们有没有过一些跟踪的调查?

武志红:就是让孩子觉得他的自发性是错的,他的意志是错的,父母的意志是对的。他必须听父母听老师的话。那么在中国社会就是先听父母的话,接着听老师的话,到了社会听领导的话。他永远没有机会听他自己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够成为巴菲特。我在美国看到很多平时的大量的故事,你都会看到你按照你自己的来。

我特别想讲的一个例子就是我自己,因为我是摄影发烧友,在摄影上花了几十万了,我买的一本书里面采访了几十位美国最有名的摄影师,就是问他们怎样才能够成功。这几十位摄影师无一例外都表示要找到你自己的路,没有一个人说我的经验是很棒的,你按照我的来就能成功。但是在中国的话看到相关的经验经常会有人告诉你,这是一条正直的路。你按照我这条路就可以,所以我觉得这是进化哲学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破坏一个人的自发性,通常来讲就是破坏一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杨澜:如果父母或者夫妻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好,冷淡甚至冷战的状态,孩子就会开始察言观色,就变得不安起来,如果夫妻之间果真遇到了这种夫妻关系的低潮,那么应该怎么样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武志红:这个是很难的问题。首先我们说,伤害不可避免。有这么一种说法,孩子就是家里的一面镜子。孩子会把家里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映照在自己这面镜子里。孩子会把家里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吸收进来,结果他就成为这个家庭的一种写照,一种镜像。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夫妻关系很糟糕,孩子的伤害几乎不可避免。

那么接着怎么避免这个事情呢?这里就要谈一个孩子特别重要的心理。孩子都自恋,越小的孩子越自恋。这个自恋不是说我多棒我多好。就是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我创造的。我可以左右这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好是因为我好,这个世界坏是因为我坏。那么家庭里的孩子就会觉得,如果一个家庭坏就是由于我坏导致的,如果家庭好是因为我好导致的。所以有一个说法就是孩子都想做家里的保护神。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有必要和孩子来谈谈这种心理。父母就可以告诉他,人生总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你要明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你左右不了,这不是你的错,这是我们的问题,就是让孩子放下这个自恋的负担。而且要和孩子说,你自己过得开心就可以了,不用为我们的人生负责,而且这也是你负责不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做一种榜样,问题不可避免,而父母要做一种榜样,就是说我们正在积极处理我们的问题,我们虽然出了问题,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关系朝好的方面去发展。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个表率而且只是在家里战争,那么无论你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受到的伤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杨澜:有的时候明明夫妻关系已经不可维系了,已经到达了离婚的边缘了,但两个人说为了孩子好我们就凑合在一起过。然后比如说我们可以分居但是不让孩子看出来,我们为了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暂时牺牲自己的自由勉强还在一个屋檐下,有名义上的这种夫妻的关系。那这个时候他们所希望的保护孩子的愿望真地能够达成吗?

武志红:其实这样的故事非常之多,比方说陈冠希的故事,陈冠希的父母其实很早就离婚了,但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感觉他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父母一直瞒着他,一直到十几岁才发现父母离婚了,接着他就崩溃了,他觉得父母在欺骗他,所以他一开始早恋,而且用伤害别人的方式去早恋,结果后来他被女孩所伤害,所以他说他人生不幸,后来他说他之所以制造那么多艳照门事件是因为他的初恋伤害了他,但他的伤害首先从父母那里开始。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对孩子说,我们明明活得很痛苦但是我们要活得一种表面的好,这是一种正确的方式,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原来凑合着活着,活得表面的好是对的。相反,如果父母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个关系实在破裂了,实在不好,离就离呗,但是离了之后他们可以继续处得关系好一些,而且他们可以对孩子说,即使我们的关系破裂了,但是爸爸爱你,妈妈也爱你,这样一来就会给孩子一个新的榜样,原来这是可以的。

我想到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养父是一个单身男人,而且这个男人并不是她的父亲,结果就被孩子们笑话:你没有妈妈怎么怎么样,于是这个爸爸搂着自己的女儿出去,给她穿得非常漂亮,对其他孩子说:是的,她没有妈妈又怎么样,你们谁有她活得好,于是这个孩子顿时觉得自己幸福得不得了。

杨澜:佐证一下您刚才说的,今天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现代的社会当中,离婚率很高这是一个既成的事实,所以很多家庭都面对当夫妻关系破裂的时候如何对待孩子的这个问题,那我想到我曾经采访过英国的安德鲁王子,就是查尔斯王子的弟弟,他和他的妻子莎拉离婚了,但是他们都对自己的孩子坦诚地讲,尽管夫妻关系失败但并不妨碍我们成为人生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爱你们,所以在两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时刻,毕业典礼、演出、家庭旅行等等,他们都尽可能地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孩子非常的乐观和阳光,很容易和同龄人交朋友,性格非常开朗。于是莎拉和安德鲁王子也被英国媒体评为最佳离婚伴侣。在今天这个充满了矛盾和高离婚率的社会中,父母仍然有机会让孩子获得比较健康的成长环境。

武志红:这是个很棒的故事,我只知道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的故事。那么像查尔斯和戴安娜,他们作为上等社会的人物,好像一直都没有离婚,但是冲突不断,我想至少在那个时候他们的两个儿子称不上活得幸福和健康。所以我觉得,成熟地处理关系包括成熟地处理关系中的问题,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榜样。而不是活一种表面的东西,因为内在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杨澜:您刚才说在家庭当中夫妻关系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特别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儿子说,你对我是最重要的,你对我比你爸爸对我还重要。就是这种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之上之前,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吗?

武志红: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前面我们讲到父母是孩子的最大的意义。如果父母相爱,孩子感觉到他真的像是爱的结晶。他会充满幸福感,他就相当于把父母的生命内化到他的灵魂里。而且将来他内在的两性关系都是非常非常和谐的。父母的夫妻关系,他们不相爱了,或者说出了问题,像刚才那个经典的中国家庭结构,如果他觉得妈妈是第一位的,那未来婆婆和媳妇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太太感觉没有得到丈夫足够的重视,所以她会心生怨恨,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作为父母生命的一种映照,就会觉得他不够是爱的结晶,他内心就会把父母的各种各样的痛苦给放进来。

各种心理学流派,比如家庭结构序列的治疗,当然都是西方发展出来的,他们所有人都说,夫妻关系在家庭里面应该是列在第一序列的,夫妻关系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如果你把握了这个原则,你会发现家庭会变好很多。无疑,那个问题是中国式的问题,它不应该出现在现代社会里头,“你妈和你老婆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个?”过去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实际上现在有种回答是:“我当然先救我老婆了”,“那你妈怎么办?”“我妈有我爸呢”。这是一个好的回答的方式。这也说明中国家庭一直把亲子关系列在第一位,所以我觉得中国家庭现在存在的问题的至少百分之六、七十的原因,是在这个地方上。

杨澜:父母似乎在某种潜意识当中,觉得是拥有孩子的,当然也是对孩子负责,也是爱孩子,但是某种程度上孩子的私人空间往往是比较有限的,比如有个网友的提问,她就说,“我看到我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把门关起来,我就特别生气,我就觉得他好像要把我排除在他的生活之外,我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如何界定孩子应该享有的一个个人的空间呢?

武志红: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这里面有个基本的原则,谁的事儿就是谁的事儿。孩子的事儿就是孩子的事儿。如果孩子有能力解决他的事情,孩子没有向你求助,那这就是他的事情他的空间,你需要尊重这一部分。反过来也一样,父母的事儿就是父母的事儿,孩子也需要明白,父母的婚姻是父母的事儿,孩子不需要过多介入这些事情。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就讲这是“界限”,中国家庭是普遍非常非常缺界限的。为什么会缺界限呢?这就来源于刚才那个父母的这种感觉,都普遍缺乏这种感觉,我和你在一起,我心里头住着爱。我缺乏这种感觉,当缺乏这个内在的爱的时候,我就需要外在的形式上的爱,你就在我的眼皮底下,你就和我住在一起,你就得听我的,你和我想象的是一样的,这样才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人,我有一种和你在一起的感觉我就觉得不孤单,但是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你在你的门上上一把锁,你把门关起来,我立马就感觉你不爱我了,你是不是恨我?那这时候我也对你恨之入骨,恨不得你去死,真的会有这种感觉。因为这时候一旦这个界限被树立,被划开,她有一种破碎感,从此以后好象这个爱就消失了,所以她的恨就从这儿来。

杨澜:现在网上大家也在讨论一个话题,明明是千辛万苦的春运回家,就是要吃个团圆饭,过个年三十,陪父母过一个年,但是与此同时真正在家里的时候,年轻人往往在玩手机,其实真正跟父母聊天、深度的交谈或者有品质的陪伴时间却又是非常少的,怎么理解为什么年轻人常常找不到跟自己的父母特别是跟自己的父亲说什么这个问题。

武志红:这也是很中国式的问题,我们先讲讲父亲的事情,就是心理学是这样来讲的,一个家庭养出有问题的孩子通常来自于这么一个模式:焦虑的母亲,不存在的父亲,有问题的孩子。中国家庭更是这样子,父亲经常是不存在的,有两种不存在,一种就是父亲能干,或者是像个男人但通常也像是个流氓,他很少在家里出现,那么这是一种不存在,还有另外一种不存在,父亲在家里,但是他不像是个男人,他像是个影子,他也得不到尊重,结果他在家里经常没有话语权,他经常处在一种隐形人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他也仍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一直都不存在,孩子当然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不知道怎么和他说话。

那么中国人之间沟通经常是使用手机,虽然全球现在对手机依赖越来越重,但是我们中国尤其如此。我出去旅游,去过南极北极很多地方,中国旅行团的导游说,只要给中国人一个WIFI,中国人的抱怨程度就会减少一大半,如果没有WIFI,中国人就会非常受不了。所以导游到了酒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WIFI是什么,密码是什么,一有WIFI中国人立马就安静了,否则就很受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中国家庭都会讲“听话”,这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孩子对父母也是这样子,中国人都是你必须听我的话我才感觉和你有沟通,但是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呀,所以中国人的沟通就变得非常没有品质,就来自于这种听话哲学。

杨澜:你刚才谈到了不存在的父亲,一种就是成天在外边玩儿体现了某种男性气质但是就是以不回家为代价的,另一种就是在家里忍气吞声,成天受着自己太太的数落好象很窝囊的样子。那么再谈谈母亲,什么叫做焦虑的母亲?我也一直在想,母亲的焦虑从何而来?为什么中国的母亲特别焦虑?这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中国的母亲普遍比较焦虑?

武志红:焦虑的母亲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哪儿呢?女性的焦虑掩不住,女人和男人不同,男人可以活在逻辑里,可以活在头脑里,男人可以活在事情里,他即便情感得不到满足,但是他貌似活得还行,但是你会发现女人如果没有情感,女人就必然会活得非常焦虑,这焦虑取决于女人是活在自己的情绪里、活在自己的感受里。所以经常是,男人也焦虑,但是男人似乎表现不出来,而女人的焦虑表现得很明显。

那怎样才能不焦虑?为什么会焦虑?有感情才会不焦虑。就是我们心里住着一个爱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焦虑了,但是当心里没有住着一个爱的人的时候,我们就活在焦虑里。而这个焦虑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词汇,叫做“不存在感”。存在感就来自于我在任何一个地方呆着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和这个世界有连接。比如我现在坐在沙发上,我和沙发有连接,我现在和你对话,我觉得我和你在一起。我体验到我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这个时候我才能不焦虑。但这种不焦虑这种存在感来自于哪里,其实都来自于我的心里住着一个爱的人,而且通常这个爱的人第一个是妈妈。

所以当我们心里头住着一个爱的人的时候,我们就很踏实地和这个世界有连接的感觉。中国人普遍缺这种感觉特别是女性,因为中国普遍是重男轻女,所以中国的女性就更加有很深的不存在感,所以就导致她们特别强烈地要抓着丈夫或者抓着孩子,结果丈夫为了逃避她的焦虑,这也是丈夫逃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构置了中国家庭的这个权网。

杨澜:所以其实母亲的焦虑是来自于她自己缺少一种存在感。也有一些母亲她可能早早地就停止学习,停止了一种自我的成长,她对于自我的价值也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尊重,所以她人生的希望就是在丈夫身上,在孩子身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她就可能产生两类的问题,一类呢她就会把过多的关注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她就会无处不在地让他们失去这个独处的空间。还有一种状况呢就是她可能会忽略到孩子的这种存在,其实在很多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有时候是母亲的这种忽略他们给他们造成了终生的伤害。

武志红: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女性或者作为妈妈,她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那么当然感情是最重要的,无论对男人女人都是一样,所以无论电影电视,讲的都是爱情。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事情,其他的让你有存在感的,比如说你做一番有成就感的事业,你做一些事情,或者你有很丰富的生活,你有一种我可以独自存在的感觉。那么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不至于会通过抓丈夫抓孩子来获得这个存在感。而且抓丈夫抓孩子来获得存在感就会造成一个创伤,这个叫做“被吞没创伤”。特别是孩子他就感觉到他被妈妈给吞没了。所以作为女性来讲她如果想做一个好母亲,她就需要自身作为一个榜样。

武志红:网友提问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会对孩子发脾气。她说的话也很伤人,结果有一次这个孩子就反过来说,我真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时候她才会觉得自己的教育有问题,怎样才能既控制自己又能让贪玩学习不专心的儿子步入正轨呢?”很深刻的听话哲学就从这儿来。这里面涉及的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是“自恋”,只不过这个是“全能自恋”,什么叫“全能自恋”呢?就是世界应该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如果谁不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我就会暴怒,暴怒的时候就恨不得对方消失。所以她的孩子就感觉到妈妈让他听话,如果他不听话妈妈就恨他,恨他就想让他去死。所以暴怒里都藏着这种死,所以孩子就会说,我恨不得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其实他是从妈妈的恨里闻到了这种味道。妈妈恨他意思是说你不如去死。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办呢?她应该意识到自己这种心理,“我是神,我是女王,这个世界就应该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否则我恨死你”。知道自己的心理从这里来,而且当然需要接受一个事实是,“这个世界当然不可能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而且我的孩子是另外一个人,他如果想发展好他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节奏和韵律来找到如何学习。他有时候学习专心有时候学习不专心这是他的事。”所以父母需要知道有这么一个词,我们叫“剁手剁脚”,你可能因为自恋导致你强烈地想去控制,但是你首先得知道这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做,有时候恨不得把自己的手脚伸过去像八爪鱼一样控制孩子,但是你需要把你的手脚给剁掉,控制自己这一部分,给孩子腾出一个空间来。

杨澜:还有一位网友提问,我要管教我的2岁的孩子,这孩子经常闹出很大的动静,让邻居都上来抱怨,我也试图不发脾气给孩子讲道理,我看到这儿的时候都忍不住笑起来,跟一个2岁的孩子能讲多少道理啊,其实还是要找出这个孩子动静这么大他是天生就好动呢那就实在没办法,或是他有什么情绪或者什么东西没有得到满足。应该还是去探究孩子需要什么是不是?

武志红:这是我们如何和孩子沟通,其实不仅是跟孩子,心理医生和患者沟通,大人和大人之间沟通,就是包括我们和孩子之间沟通,都是使用一种办法,就是讲感觉。什么叫讲感觉呢?比如说在这个事情里头,妈妈和孩子讲道理是不行的,都让孩子听她的,希望孩子能有个合理的方式她会这样来说,就是我们叫做ABC的一个逻辑,“孩子你做了一个事情A,妈妈有一种感受B,妈妈希望你做C”,其实就算这个孩子,妈妈能够清晰地按照这个逻辑来讲,特别是要突出那个感受的部分,就是你这样做我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个2岁的孩子已经能听懂这个感觉是什么。

我讲一个我的故事,当时我需要和我女朋友单独谈事情,结果家里的一个7岁的小女孩不断地不打招呼就进来了,而且门插不上,后来我就对小女孩说,我们两个需要一个空间,我们两个要讲话你不要进来。类似的道理给她讲了5、6次,结果她还是不断地进来,后来我想我在犯傻,虽然7岁的孩子能听懂话,但是我在讲道理。后来等她下一次一进来,我就盯着她的眼睛,很认真地对她说,“你不打招呼就进来,我很不高兴,我希望你接下来有一段时间不要进来,我们谈完话了我会出去找你。”这时候她“哦”一下子就明白了。

杨澜:有网友提问:现在还是有很多父母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其实我有一个观念,就是父母特别是妈妈,不要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一方面让孩子有一定程度的私人空间,因为他也需要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不能旁边老有人在监视着他。另一方面呢我觉得你也要有机会去学习去拓展自己的人生。而当你的生活很精彩的时候其实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一个榜样,他觉得生活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外面的世界是值得探索的。而不是说作为父母所有的精力都在关注孩子,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的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你,这多让人窒息啊!

武志红:是啊,作为父母,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讲很重要的愿望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我的生命是为妈妈来活,我不是在活我自己的生命。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那么一个是父母需要把自己的东西活出来,还有一些事情你确实活不出来了,那么怎么办。这里有个网络的概念我们叫做:哀伤。我要完成这个哀伤的过程,我要承认有些意愿就是实现不了了。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你会觉得很伤感,但你要让这个伤感完成,你要接受这个事情不可能再实现,这样一来这个哀伤就会导致你承认这个事情不行然后有所放弃对孩子的控制。

杨澜:还有一个网友的问题:作为单亲妈妈,怕一直没有这个父亲的形象存在,儿子会缺少男子气概,爱哭啊等等,那么作为单亲妈妈有没有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呢?

武志红:回答这个问题我很想说,因为男孩子他心里已经种下一个雄性的种子,只要我们相信这一部分,给他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那这个种子总是要生根发芽,总是要表达出来。当然有一个好的父亲会成为一个榜样,会让他更好地释放这一部分,但是我们看中国历史的话,我们中国的很多历史人物,很牛的男人,通常他们是没有父亲的,就很多这样的故事。所以我们不是非得要给他一个父亲作为榜样,这个时候这个母亲就要意识到她需要鼓励孩子雄性的部分,她需要去控制自己的手脚,不要老去干涉孩子控制孩子,这样孩子会自动地成长为一个雄性。

杨澜:“和母亲多相处”这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学的基础呢?

武志红:这是一个很深的心理学的话题。就是说普遍来讲,男孩都有恋母情结,男孩都希望和妈妈亲近因为这是性在发挥作用,女孩都想亲近爸爸,如果在正常的环境之下,但是如果这方面得到的满足太厉害,就比方说妈妈对儿子说:你爸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你才是我的中心。那么儿子就会觉得他获胜了,就会导致儿子把父亲当作敌人,延伸他就会把同性当作敌人。那么女儿也是一样的,如果爸爸对她说:我爱你远远胜过爱妈妈,那么孩子就会一方面得到满足同时把妈妈视为敌人。

心理学上会这样讲,6到12岁的时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男孩女孩都需要学习掩饰他们这种性的动力,反而要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和同性去打交道,特别是男孩,这样的话才能构建一个权力体系。因为我们知道权力体系通常是由男人构建的,他必须学会如何与男性合作。那么当然对女孩来讲也是一样的。我听到大量的故事,比方说女孩在上小学的时候被女同学所孤立,通常是因为这个女孩没有注意到她太过于和男孩打交道,才会导致这一事情。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世界,就是在6到12岁的时候,都需要去做这个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男孩亲近爸爸,女孩亲近妈妈,自动就获得这么一种榜样,学习和同性相处。

杨澜:有网友问:当孩子把自己锁在房门里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我有两个孩子都处于十几岁这样一个青春期,我跟他们是有某种约定的或者说是有界限的。他们在自己屋子里的时候是可以插上门的,我要进他们的房间我必须敲门。没有经过他们的允许我绝对不会翻他们的书包、看他们的日记或者查看他们的手机,因为我觉得其实当你最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的时候,他们反而会对你更开放他们更深层的想法。我想父母对孩子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陪伴和一种疏导,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或者复杂的世界面前,去做出理性的一些判断和选择。因为我觉得这一切都是以尊重为前提的。

武志红:我觉得您处理得非常棒。我们特别是中国的父母需要学习空间这个词,我们需要给孩子空间,需要让孩子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在他们的空间里去发展他们自己。有时候我们要学习“剁手剁脚”。

杨澜:感谢武老师的分享,学习到了几个关键的句子。比如说: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才是定海神针。不要老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听话的孩子,或者因为孩子没有听自己的话就大发雷霆。实际上要给予他们以尊重、一个成长的空间。第三个就是对待孩子要有一种诚恳和诚实的态度,不要试图去掩盖成人世界里存在的不完美的现状,也不必成为孩子心中的男神或者女神。其实有的时候跟孩子非常真诚地诚实地坦率地说出自己不知道的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反而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