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范氏家规》 悟为官之智

 指间飞歌 2016-03-04

品《范氏家规》 悟为官之智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三十期推出范仲淹专题。栏目中以“一生先忧后乐,千载廉俭家风”定义了范仲淹的为官品格。品读《范氏家规》,从“还崇廉俭绍家风”到“闻听石响有清音”,再到流传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里行间透着清澈、质朴与永恒,简单的言辞里涵盖了范氏家族祖祖辈辈的修身养德之性与为人处事之道。

    范仲淹,在朝为官38载,曾为朝中重臣,也曾被贬戍边疆。他为官一任,造福四方,清廉守正,乐善好施,在他去世之时,四方百姓汇聚而来,“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甚至在当代,范仲淹仍被称作为官的典范,被后人称为“大忠伟节,前不愧古人,后可师来者。”笔者不禁自问,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范文正公的文韬武略、忧患担当?究竟是什么让“先忧后乐”传诵至今?仔细品读《范氏家规》,笔者似乎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感受了范文正的为官之智,体悟了《范氏家规》的长久魅力。

    厚人伦,利泽民生。在范氏家规中,关于族人应以何种方式相处,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吾族家人炽昌般。”范氏家规将厚人伦的思想延展至百姓,惠及四方。范仲淹自幼贫苦,早年丧父,励志苦读增长才干,以便救助天下的贫困之人。无论是调任泰州盐仓小官时,带领百姓修筑海堤,以解当地百姓流离失所之困;还是被贬苏州后,设立义庄,将优质资源共享于百姓的博爱之举,均体现范氏家族能推己及人,能将百姓的安危困苦与家族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厚人伦,利泽民生的范氏家规。

    俭养德,惟德是依。“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这是范氏家规对廉洁律己的要求。于己,范仲淹醴泉寺求学时的“断齑画粥”,越州为官时的“清白泉”;于人,办学校、置义田,助亲友、抚贫困,却从不置办家产;于子,信奉“积金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育子经,四个儿子在朝廷为官,廉洁律己,口碑极好,他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金银财富,却留下了更为宝贵的廉俭品格。正如其子纯仁所言,“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早已成为范氏家族的座右铭,成为族人在朝为官的基本准则。

    敢担当,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的千古名句,同时也是范氏家族的一条基本家规。从排除异己开展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到冒着触犯圣威的危险开仓济民再到路途送麦以解百姓之困,范氏家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在朝为官的基本担当与为官之责。在朝为官的范氏人,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向后人诠释者为官之本、先忧后乐的真谛,可以说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在《范氏家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范氏家族却创造了一个家族传承的奇迹,可谓是人才辈出,经久不衰。如今,散落在范家大院所在地——四川罗江的范氏后裔已经有两万多人,每年的春分时节,范氏后人会从四方汇聚到范家大院,共同品读《范氏家规》,共同体悟那份“厚人伦,利泽民生”、“俭养德,惟德是依”、“敢担当,先忧后乐”的为官之智。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人民政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