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童冲突家长帮打回去:或助长孩子报复心理

 静草青苑 2016-03-04

从口角之争到刀光剑影,面对孩子的冲突,家长们似乎越来越“坐不住”了:

2015年10月12日下午5点左右,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一幼儿园开完家长会后,两名小朋友推搡,结果引发双方家长不理智行为,由争吵升级为动手。冲突中,一方小孩的爸爸被刺中两刀,另一方小孩的妈妈被啤酒瓶砸中,面部多处划伤;

2015年11月21日下午,也是在游乐场“淘气堡”活动区,只不过地区换成了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两个幼儿园的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发生冲突。随着“战事”加剧,双方家长开始助威自己孩子“打回去”,甚至加入了混战。最终,其中一名家长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出手打人,被警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14天拘留;

2016年年初,早教中心内,一名两岁小男孩用玩具砸伤一名3岁女孩的眼角。次日,女孩父亲在早教中心得知具体情况后情绪失控,当着老师的面,冲到涉事男孩面前连扇三巴掌;

……

北京市丰台区某幼儿园的张永丽老师向记者分析说,孩子之间冲突,有的家长觉得这是比天还大的事。一旦孩子被打了,他们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找幼儿园老师或别的小朋友家长理论,甚至给孩子传授各种打架“诀窍”。

“在这件事情上,家长应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永远都存在,这是儿童世界的自然规律,也是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的,成人如果强加干预,肯定是不恰当的。如果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侮辱,要以牙还牙,这种心态是会遗传的,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不利,因为这可能助长孩子的报复心理,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

在皮艺军看来,家长以暴制暴的方式,会让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法。

具有“传承性”的暴力

精神萎靡,神情一反常态,任凭怎样的劝说都不愿再踏进学校一步。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沉不住气的家长把李畅(化名)送进了崔明所在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

“花了很多时间,李畅才将原因全盘托出。”崔明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帮同班同学出气,这个读初二的女孩子在厕所里打了隔壁班女生一巴掌,还将这名女生的裤子扯了下来。

没料到被欺负女孩的堂哥为了“惩罚”李畅,竟对她拳打脚踢甚至扯掉外套,拿洗发水往她身上乱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