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童冲突家长帮打回去:或助长孩子报复心理

 静草青苑 2016-03-04

“我们在后期的了解中发现,因为个头大,有点男孩子气,李畅平日都是‘大姐大’,在班级、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同学,拉帮结派,如果姐妹被欺负了就替她们出头。谁知这次反被人欺负了。”崔明说,李畅这种“打人为乐”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家长的暴力,“她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爸爸也经常打她。她上幼儿园就开始经常打人,现在被高年级的人打后,才很恐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的举动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示范作用,如果这种示范作用让孩子看到了暴力的作用,暴力就可能成为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考虑的办法。”皮艺军向记者分析,根据精神分析学,当一个人在成年人期间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医生一般都要问他在童年是否出现心理创伤或心理刺激,“如果家长之前出现冲突、打骂、冷暴力,就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家长的暴力冲突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儿时受到的创伤在成年时爆发。儿童受到刺激和暴力相关,成年后也会采取这种方式,这是心理欠缺产生的影响”。

对此,李玫瑾也向记者提出,孩子是家长的模仿者,如果家庭的教育有暴力倾向,那么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会出现相似的缺陷。

“犯罪学研究中,暴力的家长就会产生暴力的孩子。暴力本身具有传染作用,因为他没有理性的教育也没有用调节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只有这种解决问题的路,只要遇到矛盾就用拳头解决问题。”皮艺军说。

“传承性主要还在于示范。暴力行为和人的情绪有关,而情绪则涉及到人的生理问题。暴力和早年抚养有关,同时也和人的遗传有一定关系。”在李玫瑾看来,如果在早年抚养中有很好的抚养过程,这种暴力型会得到缓解。如果父母很暴力,并没有意识到会将暴力传递给孩子,会加重孩子的暴力行为,“不能完全说是遗传,但是遗传有一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早年的抚养过程。有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攻击性,这个攻击性有时是得到家长认可的,觉得只要我的孩子不吃亏就不用管他”。

李玫瑾认为,作为父母,不要觉得孩子不吃亏就可以了。“现在不吃亏,等孩子养成习惯后很容易成为伤害别人的犯罪人,所以现在就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养成习惯后在家庭中也会有所体现。应该让所有父母明白,暴力不是一种公正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目前,这样的共识在很多家庭中是缺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