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高中女同学们

 庄子吴松柏阅读 2016-03-04
这是应我们高中同学的要求写的一道命题作文。

     在我的印象里,在我的高中生活(1985-1987年)里,女同学是跟我们这些男生保持着很大的距离,可以说,虽然我们同处一间教室,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甚至个别时候那些男女生同桌的同学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生怕碰到对方。这跟我们当时的保守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总觉得不能与女同学随便讲话,除非不得已。

    当时我们读文科班,班里的男生只有十八人,而女生则由四十多人,说起来男生已经算挺多的,但是当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大部分是那些女生,我们男生只有两三个人,那些成绩很好的女生往往是我们这些男生仰慕的对象,主要是她们学习实在太厉害了,把我们大部分男生甩了好几条街,真不知道她们到底有什么学习妙方,年级成绩第一名康同学,总是轻松地把住位置,其他人很难超过她;而我们的班干部大部分也是女生,团支书是黄同学,一个明显要比大部分男生要成熟稳重的女生,什么事情都考虑得比较周到,也比较懂得关心同学;卫生委员赵同学,是一个比较外向热情且很有工作方法的人,做起事情来风风火火十分麻利;而学习委员郑同学则是那种有极其强烈的上进心,每天都要缠着老师问问题的学生,那股勤奋好学的精神始终是班级最强的。

      我们班的这些女生大部分都是从原来漳平一中的初中考上来的,所以不少人初中就是同学,甚至是十分亲密的姐妹,所以,不少女生经常是东一拨人聚在一起,西一拨人凑在一块,这个教室的热闹劲就甭提了,课间我们这些男生往往都成了一些衬托者,文科班嘛,男生永远只是陪衬。这里有几个住在城关离学校比较近的陈同学、蒋同学、唐同学、陈碧同学、苏同学、郑同学,她们经常会凑在一起有说有笑,而且用漳平本地话,这些女生都是那种文静温和的人,很少看她们生气,她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头聊天,这种方式从我们男生看来她们是十分知心 好朋友;另外一些是父母都是政府或者医院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女生,她们或者住在城关中心,或者住在桂林,她们有我们的黄书记,陈同学,黄屈同学、陈秀同学,陈晓同学,刘同学,这些同学平时有时也会碰在一块说这说那,总是会从她们那儿发出会心而快乐的笑声,这些同学有的会讲漳平话,有的不会,只是她们的个性迥异,有的安静,有的活泼,有的热情,有的内秀;还有一些父母是普通职工,她们或者住在父母的工厂宿舍,或者住在自家建的房子,她们有刘同学、邓同学、康同学,这些同学平时都是自己骑车到学校上课,因为离学校有一定的距离,每次都可以看到她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似乎每天都在赶路;还有一些同学是来自各个乡镇的,她们还带着较为浓厚的乡土气息,与这些城镇的同学的气质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她们有的是来自我老家溪南,比如林同学,个子不高,开朗热情,有的来自赤水,也有的来自南洋、永福------这些同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十分勤奋认真,默默无闻,平时很少言语,要说话也只是在她们的小范围里。对我们这个班的女生的总体评价——她们是那种比较文静、有才、积极向上的类型。

      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很少与她们交流的同班同学,只是从表面观察到的一切,其实很少接触她们。因为我们这个班的最大特点就是认真学习,专心学习,就是全力以赴学习,哪怕平时在一起也很少聊其他事情。真正与她们交往,真正认识与了解她们是高考结束之后,而这个时候恰恰是我们要各奔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彼此才有机会去了解对方,才知道铁路住在刘同学、邓同学;才知道桂林住着刘同学;才知道医院住着陈同学;才知道石鼓顶住着康同学------至于这些同学是什么性格,什么爱好,什么兴趣,所知甚少。这可能是我们高中最遗憾的地方。因为我们这些同学尽管同学两年,尽管同处一个班级,但对彼此的了解并不多。

      其实写到这里,我的记忆里,这些高中女同学们依然是一个模糊的群像,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高中两年学习生涯的遗憾。其实女生对我们这些男生的印象估计也跟我们一样——模糊的群像。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似乎一门心思只想读书学习高考,其他方面似乎一概不管不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