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我喜欢喝酒 2016-03-05
捶胸顿足是个我们很熟悉的成语,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为什么人们在懊恼或悲痛时要捶胸顿足呢?其实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以捶胸顿足来促进气血循环,不至于哀伤过度坏了身体。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捶胸顿足还是个很好保健良方,胸部有膻中穴也就是人的中丹田,经常捶打可舒缓胸气,震荡心肺,激浊扬清。

 仔细了解古人养生会发现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胸腔的保养,认为保养得当,可抗邪防病,强身健体。胸背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此外还要加强胸部的锻炼。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以按摩和击打并重的护胸养生法。经验证明,此法能宽胸顺气,活血提神,延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如经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冠心病、肺气肿、肌肉发育不良,并能治疗胸闷、心慌、气急、肋痛等症。其具体做法是:

1.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松,冬天宜脱掉棉衣,双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后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后,接着捶几下背,深呼一口气或长啸一声,更有助于呼吸吐纳。老年人可由别人同时捶背部,效果更佳。也可以配合撞墙或者撞树。捶胸时动作要先慢后快,快慢适中,不要过猛。

2.拍胸:

左右两手以虚掌(即中空掌)从上至下分别拍打两侧胸背部,反复数遍。因胸背部为大血管、脏器、淋巴及神经聚集的地方,通过拍打可加快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并通过对机体末梢神经的刺激,提高神经系统功能的兴奋程度。

3.擦胸:两手搓热,先右手、后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热。再两手呈梳子状,分别从上而下在两侧胸部梳理,反复10次。

人的脚底穴位更多,被称为足底穴位,适当用力跺足可使穴位得到刺激。所以少林八段锦里面最后一个动作是背后齐踮百病消,其实就是对足上穴位的良性刺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力太大,防止对大脑损伤,同时避免形成足跟痛。

拍八虚窝就是给自己“血透”

——肝邪聚腋窝,心肺邪聚肘窝,脾邪聚大腿窝,肾邪聚膝腘窝

八虚拍击法

八虚("八"是指人体的八个关节,即两肘、两腋,两髀、两腘),是五脏藏邪的所在之处,五脏有病又可以通过拍打某个部分起到缓解和治疗的作用。拍打八虚就是通过经筋来调整人的气血,融养生保健治病于一体。通过拍打将体内代谢产物“痧”这种毒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排出体外,达到保健养身的目的,同时这种过程又增强了人体的“自我免疫”。

人体有八个大窝窝又称八虚,它们是双腋、双肘、双髀(即两胯)和双腘。八虚也是寒冷冬天人体最暖和的地方。

八虚小到治感冒大到治疑难杂症,是道家不外传的秘诀。

虚就是薄弱环节的意思,衣裳最容易沾灰的地方多是叠折处,人体的八虚就好比这些地方。五脏之邪就喜欢藏匿于八虚,肝的邪气聚在腋窝里,心、肺之邪聚在肘窝里,脾之邪聚在大腿窝里,肾之邪聚在膝腘窝里。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在肺则尺泽,在心则少海之次。“留”,当作“流”,下同);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期门、渊腋等穴之次);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脾与胃合。其脉皆自胫股上出冲门、气冲之间,故邪气留于髀跨者,为脾经之病);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肾与膀胱为表里,其经皆出膝后阴谷、委中之间,故邪气留于两腘者,为肾经之病)。

要想恢复正气必先除灭邪气,怎么除?拍、打、敲八虚,就可以赶走邪气,正气才能得以平复,气血才能正常运行。而拍打两腘,就是给自己“血透”。

说到“透析”人们会惊恐地想到尿毒症患者。其实正常人也需要不间断的清理血液及血管壁上的垃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垃圾也越发变多变厚,它们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带来沉重负担。拍打两腘就等于是给体内来个大扫除。

一、拍两肘窝——拍散心肺邪气病气

肘窝部位,刚好是心经、心包经、肺经三条阴经通过的地方,如果这三条经的气血一旦运行受阻,无形中就会伤害到心脏与肺,引发这两个脏器的疾病。古人认为心肺之邪留于两肘。

肘窝部分实际上还藏着两个穴位,一个是肺经的尺泽穴,一个是心包经的曲泽穴。尺泽穴有清宣肺气、泻火降逆的作用,对口腔异味、感冒、扁桃体发炎、咽喉肿痛、便秘、腹胀、口干,以及咳嗽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曲泽穴有降逆、镇惊、泄热、宁心的作用,对中暑、平时有心慌气短的症状,以及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身热、心烦、呕吐等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通过拍打肘窝,这两个穴位同时也就疏通了,还不用费心去找穴位,一举两得。

1、心肺疾病,常常能在其肘窝部位摸到一个压痛点,轻轻一点患者就能痛得叫起来,而正常人则没有这种情况。有痛点就证明此处有淤阻,也印证了邪气滞留于此的观点。处理这种情况,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拍打它,使淤邪散开,则正气自复,邪气自然无从所留。

早晨起床后,在肘窝处轻轻捏一捏拍一拍,找找是否有硬结或者痛点,如果有比较强烈的反应,就说明身体需要及时调理了,那就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拍打的次数,将痛点或者硬结拍散开。

有的人也可能摸到痛点,但是到医院里面却检查不出疾病,查不到问题,并不表明身体没有问题。很多所谓的"亚健康"患者,用仪器诊断指标基本都合格,如果不及时处理,大部分都会发展成疾病。

2、拍肘窝可治皮肤骚痒:肺主皮毛,拍打肘窝排解湿毒,就能止痒。

由于湿热长痘痘,或皮肤到了冬天很容易痒痒的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敲打敲打,就知道到底是不是湿毒所致,夏天来了,南方的气候尤其容易湿热,拍打肘窝也是预防的好办法哦。

拍痧:五指并拢成勺状,在肌肉丰满或关节部位适度有力扣拍,使深层不易刮出的毒素排出来。

肘窝的拍打方法:把左手臂伸直,用右手找到左手臂的肘横纹正中,用右手大拇指点住它定位,找到后,再用右手四指平放在肘窝正中,这个范畴之内都是拍打的区域。找准位置后,可用右手的四指并拢轻轻拍打。反过来,用左手拍打右手的肘窝也是如此。两个肘窝每次各九九八十一下即可,力量可由轻到重。一般心肺有热的人,拍打后就可看到肘窝局部发红,甚至能拍出痧来,效果与刮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重症或久病身体羸弱的患者,最好不要过重刺激,在肘窝部位轻轻地推擦即可,也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推擦之后的微热感,能温熏心肺,这是丹道医家的"少火生气"之法,相当于中医治疗中的补法。

二、拍两腋——---治疗肝病、心脏病

两腋(见上图)主要走四条经脉:肺经、心包经、胆经和心经。

肺经出了毛病,比如肺气被壅滞的话,会出现烦心胸满的现象,这属于阳邪,就是上壅而不降的象。

心包经位于下腋三寸处,如果这里出现腋窝肿胀就是心包经出了问题。

腋下还走胆经,胆经出现毛病以后,有的人会出现严重心脏病的感觉,叫心胁痛不能转侧,就是连睡觉转个身都很难做到。这种病一般还伴有口苦,且喜欢长吁短叹。如果腋下长了一堆东西,也是胆经被郁、生发不起来的象。

心经会造成整个手臂的麻痹,手臂冰凉,活动不便,同时感觉咽喉特别干燥,想喝水。手臂前缘走的经脉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是肺经、心包经和心经。手臂前缘的上部由肺经所主,一直通到大拇指,达少商穴。中线走的是心包经,通到中指。下线走的是心经,通到小拇指。所以在人的五指当中,大指走的是肺经,中指走的是心包经,小指的里侧走的是心经。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有掌中热的毛病,这一般是跟肺经、心包经或者心经有关。

肝有邪聚于两腋,使心经受损,平时所说的气急攻心,实际就是干活滞留于两腋阻滞了心经气血运行,人就会导致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严重的危机自己的生命,生气不但是伤肝还伤心。、

1、解郁闷

拍心包经首先要掐住腋窝下心经上的极泉穴(解郁大穴)。如果人经常郁闷的话,就有可能在腋窝下长出一个包来,这是心气被郁滞的象。把【极泉穴】弹拨开了以后,就能逐渐化解了包。

如何衡量是否弹拨到了极泉穴呢?当我们弹拨腋窝下的一根大筋的时候,出现无名指和小指发麻的情况,就是弹拨对了。然后在这里多弹拨几下,同时用空拳沿着手臂的中线慢慢地拍下来,就能够化解心郁。

膻中也是解郁的大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被气着了,经常会不自觉地拍打自己的胸膛,实际上这就是在拍打膻中穴。中医里认为心包主“喜乐出焉”,就是我们的快乐都是从胸口的膻中穴这里出来的。敲打膻中穴(胸腺)还能提高免疫力。

人只要一生气,经脉肯定就会堵塞。轻拍两腋后可以治疗人发怒后气滞血瘀,运行不肠引起的胸闷、气短、心悸心悲欲哭、多疑、手臂涨麻等症状。

拍打极泉穴可以令人快速平静下来,不会那么容易急火攻心了,同时也可以将虚邪拒之门外了。(妇女更年期也可以舒缓)。

2、治肝病、心脏病——平时我们所说的“气急攻心”实际上是肝火滞留于两腋,阻碍了心经气血运行,不仅伤肝,也伤心脏。人因气急攻心产生昏厥时可以弹拨极泉穴,极泉穴位于我们的腋下,我们平时在哄小孩儿时,用手一挠胳肢窝,孩子就会笑个不停。其实这正好刺激到了他有痒痒肉的极泉穴,动了心气,而心主喜,所以孩子会开心地笑起来。

极泉穴不仅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还可以快速回阳,引血上行,使头脑快速清醒。这个特殊的治疗手法就是弹拨和拍打。遇到生气后心胸气短时,就可以用四指在腋窝正中轻轻地弹拨。我们在弹拨的时候,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一条经筋,这条筋的正中就是极泉穴。极泉穴可以治疗人生气发怒后气滞血淤、运行不畅引起的胸闷、气短、心悸、心悲欲哭、手臂胀麻等症状,此时弹拨极泉穴可以增加气血的流通,使人快速平静下来。

日常保健时,我们用不着在极泉穴那儿费那么大力气去弹拨,只需要轻轻地拍打即可。平时弹拨拍打两腋下,还可以预防和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这相当于我们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

3、缓解手心汗,这相当于心包经不收敛,因为人的心包为厥阴经,是主收的,不收敛就会手心出汗。我们常有人只要一紧张就爱拼命地搓手,这种下意识动作其实也是一种自救,一种自我的帮助,搓手心就是在刺激心包经。

大指走的是肺经。大指麻木跟肺经有关。大指上的鱼际穴如果红的话,就是肺热;如果鱼际穴有青筋的话,就是肺寒;如果大指里面有纹路且发青的话,也代表肺寒,而且这种肺寒还会继续导致胃寒。

食指走的是大肠经。中医认为,人本能的快乐实际上是来自于大肠,而大肠经走到食指,这也是食指名字的由来。中指走的是心包经,订婚戒指一般都戴在中指上,意味着人已动心,收敛欲念。心包经主喜乐,所以也主欲念。

无名指它所循行的经脉是三焦经,三焦经在中医里是一个很特殊的经脉,三焦经又称为孤府。

小指走的是小肠经和心经。从心脏病的角度来讲,中指麻木就是心脏病的轻症,如果小指麻木就是心脏病的重症。

三、拍两髀(腹股沟部位)治疗一切妇科病。

(髀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拍两髀胖人能拍瘦,瘦人能拍胖

拍打两髀不仅能加速气血运行,驱除病邪,还能刺激两个对治疗妇科病非常有效的两穴,气冲--冲门,气冲在人体腹股沟处,大腿根内侧,具有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痛经、双脚冰凉的作用,而冲门在人体腹股沟外侧,有治疗奔溃带下妇科炎症的功效,我们在拍打的时候不需要找穴位,就可以刺激到这两个穴位的。拍打两髀不仅能健脾胃,还能治疗男科和血脉不畅导致的血瘀痰湿。

拍打两髀时,不仅能加速气血运行,祛除病邪,还能刺激两个对治疗妇科病非常有效的穴位——气冲穴、冲门穴。

气冲穴在人体腹股沟处,大腿根儿内侧,具有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痛经、双脚冰凉的作用,而冲门穴在人体腹股沟的外侧,有治疗崩漏、带下、妇科炎症的功效。我们在拍打两髀时,不需要特别寻找穴位,只要拍打两髀就能刺激到这两个穴位。

拍打两髀不仅有健脾的作用,还能治疗男科病、女科病,效果也非常好。

拍打两髀的具体方法就是直立,用双手轻轻拍打两腹股沟,逐渐加力,直至两髀微微发热为止。每天拍打两到三次,每次3~5分钟。

四、拍两腘——治疗一切腰腿痛

肾有邪---留于两腘每天坚持5分钟,不但能治疗腰背疼及坐骨神经痛,同时还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如果我们每天坚持这样一套拍打下来,持之以恒,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1、肘窝尺泽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主治疾病为:喉咙疼痛、感冒、哮喘、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

 

2、臂腋窝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等疾病。

 

3、股腋窝又称腹股沟,冲门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脾经与胆经的交汇穴。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主治疾病为:腹痛,疝气,崩漏,带下,小便淋漓,下肢麻痹等。

 

4、腿窝又叫腘窝,学位名称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该穴的治病疗法有:按摩疗法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增强性活力的指压法等。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

  譬犹刺也,

  犹污也,

  犹结也,

  犹闭也。”

原来五脏有疾不外乎这四种情况:1,如同身上扎了刺2,如同衣服被污染3,如同绳子打了结4,如同江河遭淤塞。古人这么会比喻,这么形象、具体、生动又不乏趣味性。

  “刺虽久,犹可拔也;

   污虽久,犹可雪也;

   结虽久,犹可解也;

   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读这段文字,我们对久疾可愈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信心大增,心也得到了宽慰。原来久刺可以拔出,久垢可以洗净,久结可以解开,久淤可以疏通。

   这段经文像是在讲述我的故事,讲述这些年我的亲身经历。这些年到底拔出多少刺,洗净多少垢,解开多少结结,疏通多少淤堵,已无从统计。但陪伴这一过程的每一次的气冲病灶,对我来说都有着刻骨铭心的验证。

   通常人们把疾与病连在一起,统称疾病,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中医大家徐文兵是说词解字的权威专家,老徐假装清清嗓子,说:“疾是疾,病是病”,然后引古道经(一直追述到甲骨文才肯罢休)地清清楚楚地解释一番,一篇美文就此诞生,这就是大家敬爱的老徐。我呢自然自叹不如,只能是粗略地肤浅地主观地理解。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的体内有太多的寒毒、太多的湿毒、太多的火毒(其实人人都有),可如果去医院体检,又什么毛病没有。再比方说我天生视力弱(岂止是这一项弱?样样都弱),但又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这些都称作疾。正所谓积劳成疾,积疾成病,大概就这意思吧。

   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的这些疾,如刺、垢、结、淤堵,真的是久远久远的久疾。

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去拍募穴,久疾才能彻底治愈(久疾才不致于酿成大病)。我本人就是募穴疗法的首创者、实践者、受益者,您可以不相信我,但您一定要相信长在您身上的那些个募穴,它们会用行动来证明。 

  有位大姐公园里认识的,她说她一到秋天就会不停地咳,我让她和我一起拍肺募,一连四天她手心冒出大量的粘液,接着又是小腿迎面骨和足背直往外冒冷气,可见她身上的寒气有多重。

   同样是拍肺募,本人的遭遇是一夜下来内外眼角布满了眼屎,上下眼皮像是被针线缝上似的,这是内火往外出。再就是牙龈出血,隔几天换个地方出,根据出血位置便能判断是哪条经络在冲病灶。

   一个是寒邪,一个是火邪。经络治病最能体现个性化特征。谁的募穴挖谁主子的病灶,丝毫不会出差错。

  那位大姐(58年出生)和我一样很用功,其父曾是本地最著名的外科主刀医生。                              这个夏天拍肺募

    夏天是拍募穴的最爽季节。第一是方便拍,衣服少,伸手方便;第二是效果好,夏天身体是发散的,排毒快。

    虽然12个募穴纷纷上书递交述职报告,希望在夏天得到格外宠爱,可我还是有选择的,尽管它们个个都是功臣。

    一直以来对中府(乳上方外侧)肺募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是不顺手操作,加上对肺这个娇贵的脏腑功能理解不够深刻。

    掐指一算,不少募穴都已拍过了,只有肺募没有正儿八经地拍呢,这个夏天是下定决心拍它了。

    最原始的动机是依据肺属金这一特性展开的,夏天对应心火,我认为金(属)应该经火炼就,想出优质钢材,就必须在火里锻造。用外界现象推理看不见的内脏是本人学中医的一贯思路,学中医少不了想象力,就像诗人作诗离不开想象力一样。

    肺的血管中循环着600毫升血液,如同一个小型血库。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似乎明白了什么。

    “水之上源”肺循环一定要激活,小血库里的血一定要干净。

    上焦的病灶(含头、项、面)是不是都跟肺循环有关呢?

    肺爱干净,老年斑是不是因为肺太脏的缘故呢?

    颈椎病是不是因肺气不足造成的呢?

    我甚至想到了衰老的元凶也是因肺的老化引起的。关于肺,我还需要了解更多。

这个夏天我要把肺里的垃圾统统清除掉,经一夏火的洗礼,还一个清洁的肺。                                    募穴养生第一人

                     募字底部是力字

                     人体十二大力士

                     且听天使细分说

                     简便好记易操作

                     任脉沿线有六募(心包、心、胃、三焦、小肠、膀胱)

                     脐上脐下各三个(膻中、巨阙、中脘、石门、关元、中极)

                     乳下四个八字状(肝、胆、脾、肾)

                     三门列队夹日月(期门、日月、章门、京门)

                     肚脐旁开有一募(天枢大肠募)

                     架通南北桥一座

                     还剩乳上肺中府(中府肺募)

                     宰相伴君居高处

                     充满生机活力募

                     人体机关与总部

                     造血在募排毒在募

                     消化在募循环在募

                     温度在募代谢在募

                     免疫在募根治在募

                     各募对应各时辰

                     拍打时段不封顶

                     方块汉字募募募

                     奇哉妙哉举世慕

                     中华中医古文明

                     至尊至简有传承

                     募穴养生第一人

                     天使有爱在践行

                     

                      践行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经络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都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所以,从古至今,中医们就一直将经络以及经络上的穴位当作人体大药来使用。
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这就是说,只要观察一下我们的那条经络有不正常的反映,就可以知道那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对经络的按摩或刺激,还可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可以说,经络是人体的生命之河。疏通它,你就能告别疾病,常保健康;忽视它,你可能会因此百病缠身,伤痛不断。故此《黄帝内经》中才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作为一名中医,在行医生涯中,我接触过不少病人,也治疗过不少急症顽症。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疾病的产生乃至日益严重都是病人缺乏最根本防治知识。对此,我尽自己所能,向他们灌输防重于治以及人体自有大药的养生祛病理念,为了宣扬这两个理念,我将自己多年来的习医所得和行医实践整理出书,在各出版社老师的帮助下得以出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书迅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社会上刮起了一阵经络养生热潮,我本人也得到了读者称赞,被誉为“经络养生教母”,对于这个名头我实在是愧不敢当,事实上,在经络穴位使用方面比我高明的中医大师比比皆是,我所做的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事情。
中医学经络学博大精深,即使倾我一生之力,恐也难得窥一斑。但是,为了让经络真正成为我们普通人的养生保健指南,我认为有必要把自己对经络养生学的认识再精心的提炼一遍,以奉献给一直对我报以期望的广大读者朋友,因为经络养生毕竟是一门十分玄妙的学问,如果离开专业人士的指导没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在使用经络进行养生时,如果操作有误,不仅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很容易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故此对于经络的认识和掌握应该是越多越好。
最后,我诚心的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您养生祛病,为自己赢得一个幸福安康的快乐生活。

三焦经是人体无言的神医


三焦经分布在人体体侧,就像一扇门的门轴。所以中医学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三焦为枢”,也就是枢纽的意思。
许多病痛潜伏在三焦经上,只要学会运用三焦经这个无言的“神医”,就会对养生祛病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小
腿抽筋,掐支沟穴可以治胁痛岔气,掐液门穴可以治口干咽痛。
我认识这样一位老年朋友,他比较爱发脾气,情绪总是不稳定,而且一紧张就胸闷,平时与邻里甚至老伴常有争吵,之后他就会莫名地胸闷憋气。厉害的时候,胸口就像上了铁箍,喘息不得。经过西医多次体检也没查出一点毛病,都认为他是神经太紧张了!有一次,他与别人一起玩麻将,旁边有人在给他支招的时候无意间用拳头捶了他的胳膊一下,原本是无意之举,而且这个人的力量很轻,结果他却痛得不得了,捂着肩膀直叫疼:“哎哟,你轻点,我这老胳膊老腿哪经得起你这样打!”其实对方根本没用力,打牌的人也觉得他大惊小怪,不就轻敲了一下胳膊嘛,哪至于这样?大家都知道他平时脾气不好,爱为小事生气,以为他这次还是如此。可看他又不像是故作姿态。我当时正好也在场,感觉很奇怪,以我对经络的了解,我认为他的三焦经上肯定隐藏着什么疾病,于是便暗里决定要给他治一治,于是我在旁边用手突然按了按他的痛处,他疼得直咧嘴,准备转过身来就骂,可当他看清是我时,愣了一愣,然后带着疑惑的表情问我:“萧医生,原来是您啊!这是怎么回事,你为什么要突然按我的胳膊?”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道:“先别说这个。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他高兴地说道:“您一说,还真是的,我刚才还胸闷得很,经你这一按,倒是痛快多了。”边说边自己按摩起被敲疼的那块肌肉,结果,胸闷很快就完全消失了。
此时,我注意观察了他的上臂被敲疼的地方,果然如我所料,是三焦经上的消泺穴,他的胸闷是上焦气郁而成。
三焦经既然这么神奇,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应用它进行养生保健呢?
我的建议是:
第一,循经按揉或敲击。
三焦经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个东西,该怎么理解它呢?其实,三焦经所治的这些病基本上都是经络循行所过的地方的一些病。三焦经是主枢,是门轴,不管是外面的东西要进去还是里面的东西要出来,都得经过门,都得转门轴,所以三焦经也能用在其他一些病的治疗和预防当中。那有些人或许会问:那什么时候揉三焦经最好呢?三焦经的气血在亥时达到顶峰,也就是晚上9点~11点,这时候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的人都会犯困,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按揉三焦经,对全身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第二,重点穴位的按揉。
三焦经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一般以治疗发热、外感风寒或者面瘫以及耳聋耳鸣等比较常见。在自我保健中的应用不及临床上那么多和广,大家只要掌握常用的几个重点穴位,如支沟、肩髎、翳风、耳门等就可以了。
另外,我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调理三焦经的办法,那就是八段锦中所谓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具体的做法是:直立,两手心朝上,两臂从体侧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手指相交叉,内旋翻掌朝上撑起。同时两脚跟尽量上提,仰头,眼看手背。然后,两掌外旋翻转手心向下,屈肘松肩,分手垂臂。同时脚跟下落着地,还原成直立预备势。
做这个动作,需要注意:上撑动作要有“托天”之意,两手向上相交叉时吸气,翻拿上托时呼气;叉手下降至头顶时吸气,分手下垂还原时呼气。如此反复练习数遍。
这个动作可以活动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使人气血顺畅,妙用无穷,尤其适合工作繁忙的青年朋友们使用。


调理肺经就是调理五脏六腑

学习中医经络养生,认识人体的十二正经,第二个要讲的就是手太阴肺经,人身上的很多疾病都是与肺经联系在一起的。
《黄帝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呢?他了解政务、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所以《黄帝内经》里有“肺朝百脉”一说。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中医几个指头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体内有这个肺经。皇帝要想知道国家的情况,怎么办?他首先要问宰相。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要就要问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寸口在两手桡骨内侧,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正在这个位置,它们是桡动脉的搏动处。
很多人都知道,有咳喘症的一大病根就在肺上,按摩肺经穴位就可有效治疗咳喘。事实上,肺经的功效是非常大的,它上可疏解肝经的郁结,中可运化脘腹之湿浊,下可补肾中之亏虚,不是一个咳喘所能代表的。退一步讲,即使是咳喘症,也很少由肺经直接引起,多是其他脏器波及。由肝火引起的叫“木火刑金”,去肝火就好,由肾虚引起的叫“肾不纳气”,补肾气即有效。由脾虚引起的叫“痰湿蕴肺”,健脾去湿最佳。还有外感咳嗽,多由风寒引起,那就赶走膀胱经之风寒。通常,咳喘的病总会迁延不愈,古时便有“内科不治喘”之说,其实多是因见肺治肺,有痰化痰,宣来降去,不治根本,才成痼疾。肺本是娇脏,最怕攻伐,所以“调诸脏即是治肺”实乃真知灼见。
《黄帝内经》上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这真是金玉良言,这是说气虚的培补、气逆的顺调、浊气的排放、清气的灌溉,都可以通过调节肺的功能来实现。《黄帝内经》中还说:“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之上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鬼。”古人不但给我们讲述了肺的功效,还告诉了我们具体的治疗办法。倘若你忧郁很久了,郁结之气难以排解,从哪里宣发呢?
有一位60来岁的退休干部,因为儿女的事情与他的老伴发生争执,心情变得极坏,不巧又遭遇风寒,结果在内外夹攻之下,胁肋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痛感。医生给他开了舒肝止痛丸,可是吃完药胁痛不但没好,还咳嗽上了。之后,他向我的一位朋友求助,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全国著名的老中医,手里有很多治疗急症、顽症的药方。这位朋友针对他的病症用取嚏法,让他连打了十来个喷嚏,头部微微出了些汗,胁肋的疼痛当时就减轻了。朋友说:“既然有了咳嗽症状,就吃点通宣理肺丸将痰排出才好。”于是他先后吃了4颗通宣理肺丸。只一天的工夫,咳嗽、胁痛就都治愈了。在朋友对我说了他的这次行医经历后,我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也虚心地和他讨论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肺经的功用不止这些,因为它和肺、大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相当密切,只有保证了肺经的畅通,这些相关器官的功能才能得到保证。肺经不通时,人体的这些器官就会出现问题。
肺经上的重要穴位很多,我在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鱼际穴。把大拇指伸直,在大拇指根部这一块泛白的地方是大鱼际,在大拇指根部和手腕连线的中点,就是鱼际穴,它具有解表、利咽、化痰的功能。每天坚持搓按鱼际穴,能增强肺主皮毛的功能,从而改善易感者的体质状况,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对咽痛、打喷嚏等感冒早期症状,也有明显的疗效。这个方法不受地点、时间限制,随时可做,尤其适合于易感冒者。


心包经可“包”治百病


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
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下来。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包”治百病!
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心脏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
心包经还可令人心情愉快。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郁闷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鼓掌,就是两手相互对击,啪啪作响。事实上,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有着很好的养生功效。原因在于,手掌中央有心包经通过:大陵穴位于手腕内侧横纹中央,劳宫穴位于握拳时中指尖点按位置,中指尖是心包经的井穴中冲穴。小指侧有心经通过,大鱼际还有肺经的鱼际穴,两大拇指桡侧还有肺经井穴少商穴。故此,鼓掌动作可以振奋心包经、肺经、心经。所以说,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您的掌声,给别人以赞许和鼓励,也给自己以欢乐和健康。
记得我最初行医的时候,也难免犯一些错误。有一次,我为一个病人刮痧,开始进展很顺利,可就在快结束时病人突然感到心慌、恶心,随即就进入了半休克状态。当时,我来不及想别的方法,就连忙去掐按他的劳宫穴。结果,不到两分钟他便醒过来,并对我说,他有一种像是睡了三个小时的舒服感觉,一下子就又有了精神。
劳宫穴的功效还远远不止这些,在参加考试、面试或者是在其他重要的场合时,如果出现紧张、心跳过速的情形,做一个动作就可以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那就是握拳振臂为自己加油鼓劲。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刺激,从经络学上讲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握拳时中指尖的中冲穴正好点按在劳宫穴上,这看似平常的动作可以充分刺激心包经的相关腧穴,激发心包经的能量,使人心情舒畅、坚定信心。
心包经的穴位不多,但有些穴位是专病专穴,是其他的穴位无法取代的。比如郄门穴,对于防治心绞痛疗效神奇。
记得有一天天气较冷,我刚一出门,就看到邻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脸色煞白,头上大汗淋漓,右手捂着胸口,斜靠在墙角的地上,话都说不出来了。我见此情形,料定是他的心绞痛犯了,想起了一个穴位——郄门,便撸起老人左臂衣袖,用我的左手大拇指点按住郄门穴,右手攥住老人的左手掌进行顺时针旋转。一分钟的光景,老人长出一口气,四肢也由冰凉逐渐转暖;五分钟以后我扶着老人回到屋里休息,此时他已谈笑风生,说当我按住他的穴位时,他感到有一股热流由左臂涌入前胸,心里立即不再发紧了。
郄门穴穴位较深,自己按摩时可用右手拇指用力按住此穴,同时左手腕做顺时针旋转,这时此穴就会有较为明显的感觉。此外,这个穴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按,不要等到发病时才想起去按摩,那时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平时就揉一揉,防患于未然吧。


按摩小肠经让你生机盎然

天天守在电脑旁的朋友们通常都会肩膀酸痛,有的人站起身活动一下,很快就恢复如常;而另一些人则会日渐加重,先后背痛,然后脖子也不能转动,手还发麻。医院通常诊为颈椎病。颈椎病其实多数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虚弱所致。观察一下小肠经的走向就会发现,从脖子到肩膀,再从胳膊到小手指,一路下来,正是你平常出现症状的部位。
有的人总是爱胸闷、胃堵,还有些人脾气很急,老是心烦气躁,动辄要与人嚷嚷,这时就一定要按摩三焦经和小肠经。
有的人不从事案头的工作,肢体也总是在运动之中,那么他们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又怎么检查呢?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我们知道在胳膊肘的略下方有一根麻筋,小的时候打闹玩耍经常会碰到它,总会过电般一麻到手。这条麻筋就是小肠经的线路。你可以用拳头打一下这条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去。如果一麻到底,证明你的心脏供血能力还是不错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脏已经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了。另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测试法,只要行个军礼,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会不会很松弛,松弛就是此处气血供应不足了。这里正是小肠经,而小肠经是靠心经供应气血的。
我有个朋友,快60岁了,有一段时间,他总是胸闷、胃堵,尤其是一紧张或看了点文章和电视新闻,就堵得像胸口压了块大石头一样,呼吸费力,说是精神因素,可实在憋闷得厉害。去医院检查,总以为他是胃炎,心脏也查不出任何毛病。于是吃了许多治疗胃的药物,可憋闷还是常常不请自来,去不了根。有一次聚会,他任何东西都没吃就已经开始胸闷憋气。我帮他按摩三焦经和小肠经,按摩三焦经时,他感觉只有些酸,可当触及小肠经上臂的部分时,发现他那里的肉松弛若棉,里面有许多网状的黏连的东西,手还没用多大力,他已经刺痛难当,直叫我轻点儿。我问:“胸还憋闷吗?”他惊喜地说:“奇怪啊,不憋了!胸闷和胳膊还有关系啊!”“是啊,心血不足啊,当然憋闷了!”“可我没心脏病啊!”我说:“这团肉再松下去,你离真正的心脏病也就不远了!”于是我叫他回去好好调养小肠经,几个月后复查,那团松松的棉花已经有弹性多了,按摩也不刺痛难忍了,当然最主要的是胸闷对他来说已经是稀客了。
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经的表里关系,我们不但能预测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够用调节小肠经的方法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由此可见,小肠经就好像是一面反映心脏能力的镜子。
小肠经上有两个穴位对我们养生非常有用:
第一个穴位是后溪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八脉交会之穴,这个穴位与督脉相通,可以辅助治疗腰痛、腰间盘突出,还对落枕、肩膀痛有一定的疗效。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个穴位是养老穴。位置在小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顾名思义,养老穴就是专属于老人的穴位,各位想敬老的朋友不妨让父母多按按这个穴位,它对老年人的眼花耳聋,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大肠经是人体中的无名英雄

有医家将大肠经看做人体的无名英雄,认为它看上去没有什么广大而显著的功效,但有些特殊的疾病,真得它亲自出马才行。
我对此深以为然。大肠经在十二正经的确有着独特的应用,其养阳、生津、通腑是其他经脉所不具有的功能。大肠主津,津液运行正常,皮肤才能滑润光泽;如果津液不足,则皮肤会出现皱纹,同时也会生出多种疾病。
在众多名人当中,宋美龄——这位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的著名女性,就是一位很会调养大肠经的长寿专家。
宋美龄的优雅风度与其从小受到的培养和中西文化的熏陶自然分不开,但出众容颜却受益于平时的细心保养。据说宋美龄深谙清肠美容之道,每日的清肠按摩是宋美龄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课,就像洗脸、沐浴一样。每天睡醒后,宋美龄都会让侍从为其按摩手臂和腿部以及关节处,这样做除了活络筋骨,其实也就是按摩大肠经,效果是可以促使血液循环,滑润肌肤,帮助肠胃消化代谢。
肠道有人体第二大脑之称,好的肠道是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法宝;反之,就会成为万病之源,成为人体衰老的加速器!因此,照顾自己的大肠经其实就是照顾我们的肠道。
此外,大肠经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功效,那就是有助于排便了。排便不畅时要敲大肠经在小臂上的那一部分,如果功效不大,则可以改为推法,推二、三间至商阳穴的部分,同样有助排便顺畅。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中学同学见面,可中间他跑了好几次厕所,我还以为他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才去的,结果他面带尴尬地告诉我,其实是自己总觉得有便意,但是又出不来,所以感觉很痛苦。于是,我便指导他,让他在使劲的时候用力推手指从二、三间至商阳穴的部分,告诉他这样做会增加大肠的蠕动。同学听了我的提议又进了厕所,结果,不一会儿他面带笑容地出来了,他高兴地对我说:“用这个方法果然很顺利就排出来了,现在觉得浑身轻松。”
所以说,如果有朋友在这方面有所不便的话,我建议试试这个方法,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另外,如果是常年便秘的话,在排便时还可以多敲敲小臂,以左臂为主,这对于常年便秘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大肠经主要穴位出了合谷穴外(合谷穴我会在后文做详细介绍),还有这么几个:
补阳气、提精神的阳溪穴。顾名思义,阳溪穴就是把这个阳气像溪水一样灌输到全身去,尤其是灌输到头面。所以它也是能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脑部供血,尤其改善眼部的供血。揉这个穴可以明目、治疗眼睛酸涩、眼睛胀痛。
接着是迎香穴。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
还有曲池穴。曲池穴的位置在两侧肘部横纹外侧,按压上去有酸重感。曲池穴是一切外感病均可应用的穴位,具有很好的清热泻火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穴容易造成流产,孕妇禁按。

肝经是最值得呵护的经脉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肝具有解毒和储藏养分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在中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积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色不佳、喉干、恶心、*痛、腰痛、焦躁、缺乏决断力等。
肝实在很可怜,它从人出生开始就无怨无悔地替人做工,却天天受到伤害。也许你会说:“我平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肝的事情,每天吃护肝的食物,每天都在作运动……”
的确,您做的这些都可以养肝,但是有一个伤肝的行为您没注意到——那就是为了学习、工作经常熬夜加班,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这样做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人只有休息时,肝脏血流才充分,才能养好肝。“卧则血归于肝”,熬夜加班不但血不能养肝,还消耗营养、破坏人的好心情。
有些中年朋友经常向我抱怨说,自己总是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稍有一点儿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也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原因就在于,这些人通常工作比较多,经常加班到半夜,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也有人不解了,难道加班还能让人的脾气变大吗?要知道,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时血可养肝,而长期加班,肝失所养,导致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有了好发脾气的习惯也就理所当然了。
中医认为,丑时(即凌晨1点到3点)是养肝血的最佳时间,所以在这一段时间一定要睡眠,而且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睡着”。退而求其次,如果你在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就一定要在第二天找时间适当休息一会儿,这样才有助于强化肝脏。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肝经上的主要穴位。
首先是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趾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处。太冲穴善于调节人体上、中、下三焦之总气,而且是冲击瘀阻之气的“消气”急先锋。按摩太冲穴,能让瘀气、浊气、毒素及时从人体内排出。
其次是行间穴。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指、二指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指边缘。行间穴主治疾病有: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黏膜炎等。
接着是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约寸处。大敦穴是女性常用穴,常按摩此穴位对女性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有很好的疗效。除此之外,大敦穴还是自古以来被视为镇静安神及恢复神智的要穴。因此用手指按压大敦可以缓解焦虑急躁,早晨起来后头昏脑涨的感觉也可得到消除。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肝经上的一个神奇穴位——阴包穴,它的位置在大腿上,屈膝,在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胫骨内髁之后凹陷处直上4寸处。阴包穴可有效的消气止痛。一病人由于生气,加上晚上空调受寒,腿疼得走不了路。开始有一中医认为是膀胱经受寒,于是进行拔罐治疗,但效果不佳,有时会更加疼。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了我,我为他把脉后,发现他的肝火很旺,于是就在阴包穴上揉推2分钟,结果马上见效。旁边的一位朋友看了后十分不解,虽然同在肝经上,为什么不是太冲穴,而是阴包穴呢?等病人走了后,他便询问我,我告诉他,病人有一个症状是小腿发凉,这说明他的小腿已经气血不足了,堵口肯定在上面,所以阴包穴才是正确的答案。

神奇的敲胆经


胆经为足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经,与外界并无直接的通道,所以其浊气需借肠道而出。所以说,按摩胆经能很好地排浊气和毒素。
有一年夏天,一个雷雨天气,雨声不大,雷声连连。当时我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内读书。忽然,门铃响了,是楼下的保安,他的口音很焦急,慌慌张张的请我下楼去看看,说有一位老年人正在大门口不由自主的随着雷声跳舞。
我下楼一看,老人果然在随着雷声跳动。每打一次雷,老人就会随着雷声不由自主地跳动一下。其跳动的幅度超出常人所能,且动作怪异。老人的神志正常,语言对答正确,显然不是神志方面的疾病。细一问,原来老人患有关节炎,时值阴雨天膝关节的疼痛便明显的加重。这一次不但加重,而且还随着雷声发生了某些肌肉不由自主的强烈抽动。于是他也就不由自主的随着雷声跳了起来。我趁着雷声的间歇期给老人诊了脉,其左关脉沉弱,原来是胆经气血极度虚弱所致。按照中医的理论应当补胆经就可以了。于是,我在环跳和阳陵泉穴上用重手法为老人做了按摩。果然,从那以后,无论再打多响的雷,老人也不再跳舞了,关节的疼痛也明显得到了缓解。
以此例来看,按摩胆经不仅可以去除人体积聚已久的浊气和毒素,还能有效的补气血,减缓关节疼痛。
事实上,现代人胆汁往往分泌不足。按摩胆经会直接刺激胆汁的分泌。胆功能不好的症状很多,最明显的就是白发。这是人体的血气不足所致。人要健康,就要血多。血气能量是人体最重要的健康指标。人体是自然界的产物,必定存在着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能使血气能量上升。众所周知,早睡可以造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有效的造血方法——敲胆经,每天花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敲胆经,能够很快改善身体状况。
现代人由于胆功能不好,使得人体的吸收能力很低,吃进身体的食物常常因为无法吸收而直接排出,吃再好的东西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可以依靠敲胆经。
敲胆经主要目的在于刺激胆经,强迫胆汁的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那敲胆经的具体做法是怎么样的呢?
动作要领:大腿外侧的4个穴位点,用力敲打,每敲打4下算1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也就是左右各200下。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注意风险控制。如敲胆经时就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力度。不需要很用力,把手举起来,随势下降敲打就可以了。刚开始敲的部位有酸痛感是正常的,因为人体本身就在努力打通胆经这个通道。一般不会敲出乌青来,敲出乌青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力量太重了,等乌青退尽了再敲;另一种则不是“敲”的关系,而是身体的凝血因子不够,平时皮肤也易出乌青。可以吃一点猪脚等带皮的食物,或吃一点阿胶或其制品,不用太多,一周有一餐也就够了。
(2)时间。晚上11点以后不可以再敲了。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气血进入胆经的时候,敲胆经不应该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对身体不好。利用白天的时间敲胆经是比较安全的做法。每天每条腿只要几分钟,有时候忘记了也没有关系,不要太较真。
(3)敲打位置。敲胆经不需要敲到小腿上,一是操作不方便,二是小腿上胆经与胃经的位置太近,用敲的方法要完全分开有难度。
(4)不适合人群。孕妇绝对不能敲,不能让孕妇有痛的感觉,会对宝宝有影响。老人敲胆经不要敲得太多,因为血升得太快人体的调节也会快,这样比较不舒服。
(5)女性月经推迟。有的女性本来血就很少,但由于肝脏热,所以月经问题没有暴露。血气上升后,肝热下降了,月经推迟是正常的。当血达到正常水平,月经也就恢复了。月经来时可以少敲或不敲。
(6)长期坚持。身体的保养是长期的,尤其是女性,只要能保持收入略大于支出就可以了。当人体的血不断上升,到一定层次时,人体是要全面改造自己的身体的。血要上升,但要慢慢地上升,这样人体的修理幅度比较小,人体自我感觉就比较舒服。
(7)不生气。敲胆经是让人体的气血上升,如果气很盛,血上升时气会跟着上升,让人不舒服,所以要先破掉一点气,然后开始敲胆经。所以说,生活中遇到问题尽量不要生气,生气造成的病是很难治疗的,因为人体是无法驾驭你的情绪的,而情绪却可以冲击内分泌系统,使身体内部产生混乱。
胆经上的穴位以肩井穴和风池穴最为常用。
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肩井穴对两肩酸痛、牙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有神奇疗效。
风池穴位置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不仅能有效增加颅内血的流动,而且能抑制过度兴奋的各级神经,降低血压。通常按揉风池穴后会有一种全身放松,头轻目明的轻*觉。注意按揉风池穴时一定要闭目操作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胆经是个神奇的经脉,它的许多穴位都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如果它与其它经络协同作战,更会有如祖传秘方,功绩卓越。这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山,朋友们一定不要忽视。


胃经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胃经经于胃,络于脾,所以它和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和脾有关。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每个人在出生后,主要依赖脾和胃的运化水谷和受纳腐熟食物,这样人体才能将摄入的饮食消化吸收,以化生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才能使全身脏腑经络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说,胃也为气血生化之源。
按摩胃经的重点穴位,第一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它和与其联系的脏腑的气血充盛,这样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就不容易被疾病“打败”;第二是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发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气候前就把它消弭于无形。
胃经上最重要、名气最大的穴位当属足三里,这个穴位也是我在行医过程中最常使用的一个穴位。
足三里位于人的双腿外膝眼直下三寸(把自己的四指并拢即是三寸,这是中医特指的同身寸)、胫骨外一横指处。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为胃经之要穴,能理脾胃、调气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
足三里这个穴还可以治疗或缓解肚腹上的一切病痛。有次,我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晚餐时,紧挨我座位的一位女性朋友,在喝完几口冷饮后,就一直用手捂住腹部,看样子非常痛苦,我于是问她出了什么问题,她告诉我,是因为例假在身,刚才喝了几口冷饮所致,我立即私下指导她按压“足三里”穴位,因她是寒症,让她采用向上的手法,没过5分钟,她的肚子就不再疼了,表情也轻松了很多。
事实上,历代医家一直就十分推崇“足三里穴”的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作用,认为足三里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能够治疗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具有双向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对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针刺足三里固然有很好的疗效,但这常常需要在针灸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拍打、按压足三里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拍打、按压也是刺激穴位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按压足三里同样能产生“酸、麻、胀、痛”的“气感效应”及循经传导的现象。因而,按压、拍打足三里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
从微循环学说而论,人体的衰老与微血管闭塞、微循环障碍有关。因此,拍打足三里能起到防止衰老的作用。经常拍打足三里,对身体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拍打足三里,刺激该穴位,除了起到与针灸相同的效果外,还能提高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临床观察表明,按压、拍打足三里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胃痛、腹痛、腹泻、恶心、痛经等疾病,而且对急性肩周炎也有很好的疗效。按压足三里治疗肩周炎时需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具体做法为:患者取端坐位,放松双上肢,取患肩对侧下肢足三里穴,用拇指由轻渐重进行按压,持续3分钟,当患者感到被压足三里穴周围酸、麻、胀、痛难忍时,嘱患者猛抬举患肢,并停止按压。这时患者会感到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并鼓励患者做肩膀外展、前屈、后伸、旋后等动作。上述治疗每3日施行1次。
拍打、按压足三里,刺激该穴位,除了可以防治上述疾病外,还能够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老年人和一些女性朋友在冬天常常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这是由于手、脚血液循环不良所致。如果经常拍打足三里,可以通过经络调节,使手指和脚趾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进而使手脚变得暖和起来。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经常拍打足三里,可以改善下肢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这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肾经是人体最具防御力的经脉

肾是先天之本。一个人生命的本钱,大多来自父母的遗传,也就是祖上的遗产,如果没有先天的厚赠,那就真的太需要后天的培补了。我们人体的器官就像天天运转的机器,是很容易磨损的;但是只要我们经常保养它,时时除垢润滑,那么我们仍然能够日久弥新,甚至脱胎换骨。
这里我主要讲肾经的三个穴——太溪、复溜、涌泉。可别小看这三个穴,它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太溪位于脚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这个穴说白了就是一个大补穴,凡是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酸、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哮喘,还有男人们最担心的性功能减退以及妇女们的习惯性流产,都可通过刺激这个穴看到明显的效果。
“复溜”就是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复溜穴的位置在太溪穴直上两寸处。这个穴位治疗淤血和炎症效果最好,所以膀胱炎、*炎、前列腺炎以及因流产留下的后遗症等,都可以选择此穴治疗。有针灸专家称针刺此穴滋肾阴的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所以怕热口干、夜间烦躁难眠的患者又多了件法宝。
涌泉穴,相当于足底疗法的肾上腺反射区,自古就有临睡搓脚心百次可延年益寿的说法。此穴最实用的功效在于能引气血下行,可以治疗高血压、鼻出血、头目涨痛、哮喘等气血上逆的症状。此穴敷药效果最好。比如高血压患者可取中药吴茱萸25克研末,加醋调成糊状,睡前敷于两脚心涌泉穴,用纱布包裹。通常20小时左右血压开始下降,且有持续效果。重症者可多用几次(平日配合金鸡独立法效果更佳)。鼻出血则敷大蒜泥,左侧流血敷左脚心,右侧流血敷右脚心,两鼻孔俱出血俱贴之,有立即止血之效。此法还可醒神通窍,以治疗慢性鼻炎。此穴若只想用按摩法,则有个前提,就是稍用力此穴即痛感明显者适宜。若使很大力而痛感不显,或此穴处皮肤无弹性,一按便深陷不起的,便不可用按摩法(会使肾气更为虚弱),可选用敷药法。
总之肾经是一条关乎人一生幸福的经络,老年人若想提高生活质量,益寿延年,那就必须把肾经锻炼强壮。

让我们身体固若金汤的膀胱经

经常在外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较熟悉,按摩师给你拔罐、按摩选择最多的部位就是后背。在后背拔满了罐,或者在后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为什么大都选择后背进行保健治疗呢?
这是因为,后背是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膀胱经掌管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若这条经络通畅,外寒难以侵入,内毒及时排出,身体何患之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打通膀胱经,所谓“打通”就是让更多的气血流入这条经络。谁给膀胱经能量呢?主要是靠肾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只是个通道,本身无动力运行,需肾气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所以加强了膀胱经的需求,也就激发了肾脏的供应潜能。
前不久,我有一位朋友前来拜访我,她今年35岁,在一家中型国企当办公室主任,平时事务繁多,所以一般很少联系我,这次突然来访,着实让我感到意外。聊了一会后,我才明白,原来她是身体出了问题,来向我求解来了。她一脸痛苦的对我说:“最近不知道是怎么了,一上班,在办公室刚坐不到三、四十分钟,我的右后背就开始特别的不舒服,很难受,但站起来就又好多了。这件事很影响我的工作,领导还有意无意的批评了我,说我在办公室一会站一会坐,影响太坏。你说这该怎么办啊?”
我听后不禁一笑,说:“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病因,一是你颈椎有问题,比如椎关节紊乱或颈椎骨退行性变;二是,由于反复的落枕,加上受了风寒或风湿,也会引起此处的不舒服;三是,这个不舒服的地方以前曾经受过外伤,后又染了风寒或风湿。你是哪种情况呢?”
她听完后,思索了会,说道:“后两种都不是,应该是我长期坐办公室的原因导致的椎关节问题吧。”
我又对她说:“既然病因不确定,我也不敢给你明确的解决办法,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你都可以通过打通膀胱经来治疗。”
她又问我:“那怎么才能打通膀胱经呢?”
我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方法也很多,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经不通,敲臀就会很痛)都可以用,还可用掌根从颈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话也可用肘来揉。要注意,膀胱经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刮痧、拔罐、点揉、敲打,甚至用手大把攥,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还可两腿绷直,俯腰两手摸地,向后仰身弯腰以及仰卧起坐,还有许多瑜伽上的动作,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后侧的膀胱经,那就全可采用。”
为了让她掌握要领,我又给她亲身操作了一下按摩膀胱经的基本方法。之后,没多久她给我打来电话,心情非常不错,不断的对我表示谢意。
其实这些都是简单中医保健方法,可惜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再出现症状后,往往是自己买药吃或者去医院,不仅花钱耗时间,而且不见得根治,实在令人太遗憾,因此,我希望大家平常多学习一些中医经络的知识,那么,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简单病症,其解决方法往往就在我们身上。
最后,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膀胱经上的主要穴位。除了后背的众多俞穴,膀胱经在腿脚上也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先说委中穴,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经穴歌诀里有“腰背委中求”一说,是说后背、腰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委中穴来解决。只要是腰痛,按摩委中穴通常能减轻30%的疼痛。另外,委中穴还有一个独特的作用,那就是能让鼻子通气。按摩委中穴要有正确的方法,取侧卧位,鼻子不通气的一侧身体在上位,屈腿用大拇指点按委中穴,需稍用力。
再说承山穴,踮起脚,可以看到小腿肚有一块肌肉隆起,在肌肉正下方的凹陷处就是承山穴。承山穴的主要功能有:消除水肿,排除体内的废物,美化小腿曲线,减缓腿部疼痛。
除了以上两个穴位外,至阴穴也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尤其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这个穴位是一个妇科要穴。古书《医宗金鉴》中记载这个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因为胎位不正造成的难产。其他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采用针灸至阴穴也可获得一定功效。至阴穴的位置在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寸处。


脾经是人体内的“定海神针”

在中医的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气血生化之源”,运用经络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强人体的气血。
任何疾病,都是在人体内有瘀血的情况下生成的,而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只要把脾养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会很快痊愈。
通过饮食来健脾,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适应或不吸收,怎么办呢?其实,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按脾经。
有一位中年朋友,因为工作原因,他一般都在外面吃饭,进入肚肠的油水没有家里干净。所以,他的虽然暂时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但胃却不太好,人比较单薄消瘦,怎么吃都不能结实增重,还有一个问题是他有轻微便秘之症,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有一天他通过别人的介绍前来找我,直截了当地问我:“萧医生,你告诉我,如何养胃,如何才能使大便通畅起来?”我看他也是个直爽人,就没有卖关子,对他说:“你可以多吃一些生枣和干枣,生枣通气,干枣通便。除此之外,你还要可以按摩脾经上的阴陵泉和三阴交这两个穴位,这样你的肠胃很快就会通畅起来。”
没过多久,就在我已经快忘了这件事的时候,这位先生又来拜访我,手上提了很多礼品。原来,他按照我的叮嘱做,没过多久便秘的毛病就好了,饭量也增多了,人看起来非常结实,也非常精神。
脾经功效巨大,穴位也非常多,我建议大家在揉按脾经时要着重按以下几个主要穴位。
首先是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拇指的内侧,距趾甲根角1分许。主治:腹胀,暴泄,善呕,烦心善悲,梦魇,胸痛,心痛,胸满,咳吐,喘息,慢惊风,昏厥,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癫狂,多梦。
其次是公孙穴。公孙穴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前缘,赤白肉际处。公孙穴的功能非常强大,既可以调动脾脏、脾经的运血能力,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是一个输送点,一个枢纽;又可以帮助调节身体上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就是通气、活血、解瘀。
所以,有妇科方面问题的女性,请每天揉揉公孙穴。另外,公孙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现吐酸水的情况,赶紧揉一下公孙穴,很快就会好转。公孙穴还可以增加小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如果吃完东西不消化,赶紧揉揉它,食物很快就会往下运化了。
此外,商丘穴也很重要。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商丘穴正好对应足的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同时它又揭示了一个医理:炎症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但为什么揉这个穴还能消除炎症呢?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就消除了。

心经可以助你清心除烦

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因为在医学史上,心死亡曾经很长时间是死亡标准的统治者。即使现在脑死亡成为了主要标准,可是心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我在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在实习时碰到一个冠心病病人,此患者其他地方无汗出,心胸却汗出不止,其汗热而粘手,且伴有口干、舌质红、少苔等症状。按照我当时行医经历,老实说,这类病人并没有碰到过,如何治疗也有点束手无策,最后我就按经络辨证,以“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为根据,断定为心之气阴两亏证,开出一个生脉散加浮小麦、麻黄根的方子来,为了确保无误,我以此方请教我的导师,我说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我这个方子是否可行呢?导师笑了笑,在他的办公桌里拿出《中医临证备要》递给我,说此书中有记载,不是心胸汗出书上没记载,是你书读少了,不过,你这个方子到是完全可行的。我在惭愧之余,按照老师的指点,找到了书中的记载,书中这样写道:“别处无汗、只有胸部多汗,名为心汗,常见于心气衰弱证,《证治准绳》有参关猪心汤,或以生脉散加浮小麦、炙甘草”。与我的方子不谋而合,果然,此患者服药3剂后,心胸汗出即止。
心经的起点在腋窝下的极泉穴,终点在小指的少冲穴。穴位都是两边对称的,左右两边各有9个。虽然如此,但从效果上来讲,按揉左边的比右边好。心经的功能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点,第一是可以治疗心脏原发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第二可以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比如精神错乱、癫痫病、抑郁症等。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健康的确有着巨大的作用。此外,如果手掌心、心胸老是发热出汗,心经也可以调治。
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
极泉穴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
少海穴在肘纹内,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
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
少府穴在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
此外还有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牛黄清心丸和人参生脉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症状,参选而用。以下顺口溜也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
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
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
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掌管生殖妊养的人体大脉——任脉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部,经*,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宫,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密切,是女性最知心的“好朋友”。
任脉中的重要穴位非常多,主要有会阴、关元、神阙、膻中、气海、巨阙这六大穴位。关于关元、神阙这两个穴位,我会在后面做专节介绍,这里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膻中、气海、巨阙这三个穴位。
在任脉诸穴位中,膻中穴应该是最具知名度的,很多武侠小说中对此穴都有提及。事实上,在临床上,这个穴位也是任脉诸穴中最常用到的。
有一次我回老家探亲,一天正在和乡亲们聊天时,其中一位突然犯了严重的气喘病,开始我没太在意,以为只是一般的咳嗽,但不一会他就因为急剧而连续性的咳嗽而呼吸急促,脸色煞白。这时,我知道如果不赶紧采取点急救措施,说不定人就有生命危险了,而此时如果用药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我以自己对经络穴位的了解,立刻在他的胸前准确找到了膻中穴,并有频率地点按了数十次,然后又结合按摩肺俞穴、内关穴等几个相关穴位。结果,不大一会,这位老乡的气喘就平息下来,脸色也恢复了过来。身边的乡亲们都很惊讶,直夸我的医术神奇。
事实上,我并不是什么神医,只是恰好明白膻中穴的妙用。中医经络学对此有明确记载,点按膻中穴,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病症引起的咳嗽、气喘,理气宽胸,化解各种不适症状。
任脉的气海穴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故前人才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誉称。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患,气海穴往往具有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在临床中,气海穴可以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属于寒湿阻滞的,以气海穴为主,配合水分、水道、地机等穴,常常能收到化湿理气,通络止痛的疗效。
巨阙剑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剑之一,它虽然是一把残缺不全的剑(阙是通假字,通“缺”),但其精诚坚利之处,其他宝剑却无法与之争锋,所以号称“剑中至尊”。
而任脉的巨阙穴所在的胸骨,外形也非常像一柄宝剑。巨阙穴就在骨头的顶端,胸骨剑突大凹陷的下面,里面是腹膜,上面是膈肌。这里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换的关隘。而且,这个地方地势十分险要,食管和动静脉都在这里通行,是人体的君主——心的宫城,是至尊之门,凛然不可冒犯。
就如同巨阙宝剑一样,巨阙穴的作用也是深不可测。巨阙穴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疗口腔溃疡。当心火旺盛时,当然会在口腔内和舌头上有所反应。这时候巨阙自然会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个巨大的使命,每天在巨阙上按摩3~5分钟,坚持两三天就可以将这一股邪火驱逐出去,使你的身体重回健康!
会阴穴是为任、督、冲三脉汇聚之地,故名会阴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为人体长寿要穴。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
会阴穴的保健方法有三。其一是点穴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其二是意守法: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其三是提肾缩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统帅阳气之脉的“大将军”——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称谓。大养生家庄子就说沿顺督脉这条命脉,可以贻养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涵养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督脉穴位中,命门、风府、百会这三大穴作用尤为突出,我在后文再做详细介绍,这里来了解一下督脉另外两个主要的穴位。
首先是至阳穴,这个穴位作用非常紧要。前年十一长假,我去湖北武当山旅游。在去紫霄宫的途中,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人,我上前一看,原来一位青年男子斜躺着在地上,双目紧闭,满头大汗,表情看上去非常痛苦。我向周围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游客患有冠心病,由于路途劳顿再加上天气过热引起心绞痛发作。得知详情后,我连忙说明自己的身份,让他们帮忙将病人扶起并取端坐姿势,然后用右手拇指点在病人背部按压了30秒左右,这位患者自觉胸前区压缩感明显减轻,三四分钟后就完全恢复正常了。围观的游客看到我这么快就把患者给治好了,都非常惊奇,纷纷询问我:“医生,你按的是什么位置啊?怎么这么神奇!”我笑了笑,说:“我按的地方是至阳穴,这个穴位专门用于治疗心绞痛,起效快,无副作用,是督脉上一个非常有用的治疗穴位。”听完我的话,周围有人说道:“以前看武侠小说,说任督二脉如何如何,原来还真是这么神奇啊!”我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说道:“武侠小说中那是神话经脉穴位了,但若论祛病养生,经脉穴位的确是比你吃药打针强太多了!”
至阳穴对心绞痛急性发作的病人的确是有神奇疗效,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手法,可不是随便按按就管用的,那么,具体如何做呢?最主要的当然是先找到穴位,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与两侧肩肿骨的下角相平。取穴位时,可以让病人取端坐或侧卧位,两臂下垂,低头,首先找出颈后的最高突出点即第七颈椎作为骨性标志,然后向下摸7个胸椎棘突,在第七胸椎的下缘凹陷处即为至阳穴。操作时医者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左手扶住患者的肩部,用右手拇指指腹点压至阳穴,用力程度以病人能够承受为宜。一般来说,按压3分钟后心绞痛即可得以缓解。为了防止心绞痛的再次复发,最好每天按压至阳穴3~5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以确保疗效。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倘若经按压至阳穴治疗后心绞痛不能缓解的,应及早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另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或频发心绞痛的患者,平时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防不测。
大椎穴在督脉诸穴中也是一个非产关键的穴位。它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颈椎一共七节,当你低下头左右转动脖颈时,上面六节颈椎都跟着转动只有第七颈椎是不动的,这个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通过按摩大椎穴,调整督脉气血,补充人体阳气,可以间接的补充人体的肾中之阳——元阳。肾中元阳充盛,就可以保持强有力的抗御外邪的能力。所以说,这是一个养生保健穴,可以经常按摩。具体按摩这个穴位时,可采取以下3种手法。
按法: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复操作。
搓摩法:用食、中、无名指轻揉,压力均匀放在穴位上,盘旋抚摩。
揉法:以食指和中指或其中一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
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上述一种方法或两、三种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而且不拘于时间,一天做1~2次即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年幼、年老和骨质疏松的人在按摩过程中手法一定要轻柔,避免挫伤颈椎。

十二经脉之海——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冲脉与其他各经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说来,冲脉与任、督二脉同出于胞宫。其脉气所发腧穴在脐之上、下两旁,左右共“穴”,系足少阴肾经穴位;其循行不仅并于少阴,亦隶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共同保护它。其脉气流经,渗灌阳明,又与其他脏腑经络相互连属。
冲脉除了具有冲要之义外,更包含着冲(搏)动、输布的动力概念。正因为冲脉独具这种使气血周布的动力,才使其脉气遍及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无所不至,才使其成为“诸脉之冲要”,才使其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说明冲脉具备调和诸经的生理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统帅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则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而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又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古代医家以“海”字比喻冲脉,在体现统帅和调和功能方面来说,无疑是生动而有一定意义的。
我在行医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西医同行在面对生殖疾病的患者时,多以为病因不是肝脏出了问题就是肾有了毛病,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所以,它就具有主宰“血海”的功能。“血海”指什么?对女子来说,它应该指的是内生殖器。血海接受冲脉的调摄,表现在:冲脉隆盛则血海充盈,月经应时而下;冲脉受损则血海败乱,出现月经失调等病症。
男子亦有血海,在男子方面为化精之所,这个“化精之所”在男子方面当指睾丸、前列腺等生殖器官。冲脉盛则“精气溢泻”而有子,冲脉受恶伤则精衰无子,也就是说,当男人患有少精、死精等病时,一般都是冲脉有病。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中医推按高手,他在治萎证(阳萎证)时,点按穴位除肝肾外,还加以上封水分(较长时间),下截会阴(较长时间),并点按阴交、双气、关元三穴,取到很不错的效果。有一患者施治三日后,恢复功能。其他妇科病和男性病治好的更是不计其数,全都以冲脉论治。
在这里需要给大家说明一下,奇经八脉中,除了任督二脉各自具有明确的穴位外,其余六脉的穴位都与十二正经上的穴位相通,其重点穴位已在上一章做过详细介绍,故此,这一章不再缀笔,只对六脉本身的功效向大家作以介绍。


呵护女性健康的爱心脉——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环腰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小腹。
带脉是人体所有经脉中唯一横行的,它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跷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
带脉受损的表现为腰酸腿痛,腹部胀满、腰腹部松弛,在女性可以是痛经、白带增多、习惯性流产等。而女子长期便秘,也与带脉相关。
有一个女记者因为长期在电脑前写稿编稿,再加上缺少运动,导致便秘问题越来越严重,让她十分苦恼。特别是每个月的经期前,因为生理周期变化的影响,常常是三四天无法排便。
最后,她通过别人的介绍找到了我,想让我帮忙提供一个不吃药不打针的简便方法。我送了她一张《中医标准经穴部位图》,让她按照上面标示的位置和我告诉她地方法坚持每天敲带脉。后来,这位记者对我说,刚开始的时候,她并没有认真去敲,也没有每天坚持,只是想起了就好玩的敲一下。结果,在一次便秘最严重的时期,她忍受不了痛苦,去买药之前突然想起了敲带脉法。于是她就很认真的敲起了带脉,在两边腰侧带脉的位置,每边敲了100下,第二天早上起来,没想到效果还真是有了,当天排便很顺畅。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后来,她基本上没有再受到便秘的困扰。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已经认识到了带脉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带脉是治疗妇科病的“万能穴”,而现代医学也证明,和带脉息息相关的白带不正常、月经不调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养护带脉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带脉的养护一点也不复杂,除了注意保暖和规律生活习惯以外,我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两种养护带脉的简单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上面说的用推敲的办法来按摩带脉。
推带脉法:以肚脐为中点向左右两侧推抚数次, 再在后腰部用手掌来回推抚,推时用力适度,不要过轻或过重,手下有内脏推动感最好。
敲带脉法:躺在床上,用手轻捶自己的左右腰部,100下以上就可以。不过,准妈妈可千万不能这么做。
推敲带脉的方法可以让经络气血运行加快,对于腰部冰凉而常常感觉酸疼和痛经都有帮助。除了有疏通血脉的效果以外,推带脉可以强壮肾脏,敲带脉还可以增强肠道蠕动,对于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腰腹有赘肉的“游泳圈”,还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减少赘肉的产生,在保养带脉的同时,有瘦身的效果。
第二方法是艾灸带脉。
艾灸是传统中医学的一种疗法,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易行,就是用中药艾叶制成的艾绒或艾条在皮肤表面的穴位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就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大家可以去药店买来艾条,点燃,手持艾条在距离皮肤5厘米左右的地方进行熏烤,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标准,在带脉穴的位置熏10~20分钟。
不方便用艾灸,或是不喜欢艾草的烟味的人,也可以用吹风机对着穴位吹热风来取代。这个方法其实已经超越了日常保健的范畴,而是一种中医的治疗,所以比较适合各种的妇科炎症、严重的痛经或者月经不调、腰腹水肿等带脉严重受损的状况。


保护肠胃,助你缓解痛感的神奇之脉——阴维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的足少阴肾经上的筑宾穴,它先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再沿着胸部向上,与任脉会合于颈部的天突穴和廉泉穴。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难经》里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意思是说阴维脉如果出了问题,您多半会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不适。这是因为阴维维于阴而上行于营分,营又属血,心主血,所以阴维病会变出现苦心痛的证候。
有一年,我去深圳办事,顺便看望了一个朋友,他很热情的请我吃饭,我们两人边吃边聊,颇为尽兴,可就在这时,却见他露出一脸痛色,而双手也一起按向了腹部。“是胃痛吗?”我赶忙问,他知道我是医生,也不隐瞒,说到:“是啊,多年的老毛病了,你快帮我看看吧,有没有什么迅速有效的方法?”
肠胃疾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了,肚子痛、胃痛、腹涨、胃涨……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疾病表现,所以麻木了,根本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每每都是几片简单的药剂,或者是挺挺就过去了,这就是严重的误区,也是给胃病乃至胃癌、结肠癌的病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我这位朋友胃病就是这样慢慢拖出来的,我以前劝了他好几次,他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所以导致胃痛越来越频繁。
当时,我也顾不得问他太多,先让他躺在沙发上,然后就用手指一边在他的阴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一边询问他的反应,遇到他反应比较强烈的地方,我就按摩或敲打一段时间,并配合按摩他的足三里穴。果然,不一会,他的胃痛就得到了缓解。
事后,他在表达谢意的同时,也对我的手法表示惊叹,说:“真是太神奇了,你按的是什么地方啊?效果怎么会这么好,赶紧教教我,我这两年被这病折磨的都快疯了。”
我对他说:“你这个病,首先一定要重视,多注意养胃护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麻痹大意了,否则肯定会越来越重。另外,就是可以多按摩阴维脉,就像我刚才做的那样。”
说着,我就把按摩阴维脉的方法教给了他,又给他推荐了几本中医经络养生的书籍。
现在,我的这位朋友基本已经痊愈了,即使偶尔胃痛,他也能通过按摩阴维脉自行缓解痛感了。
除了胃痛,心痛、胸腹痛也可以通过阴维脉来治疗。方法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用手指在阴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遇到反应强烈的地方就坚持按摩或敲打一段时间,这样症状便会得到缓解。


联络全身阳经,专治感冒的特效脉——阳维脉

阳维脉从足跟部的金门穴开始,向前走到脚踝处后,沿小腿、大腿往上,到达胁肋后侧;然后从腋后上行到肩部,再从头顶绕到脖子后,与督脉会合于风府穴。
同阴维脉相应,阳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
《难经》里说:“阳维为病苦寒热。”意思是说如果阳维脉出了问题,人多半会感到发热或是发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感冒了。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尤为多见,而治疗感冒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阳维,方法是用手指在阳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过去,在感觉疼痛、有硬结或凹陷的地方坚持按摩或敲打。
此外,我建议大家可以重点按摩阴维脉与手少阳交汇之处的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按揉风池穴可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空窍。按摩风池穴的方法有三种,大家可以选择使用:
一是按揉风池穴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或二指并拢,以一定的力度按揉风池穴,顺时针和逆时针各60~100次。
二是双手十指自然开张,紧贴枕后部,以两手的大拇指按压双侧风池穴,用力上下左右推压,稍感酸胀为好。每次按压不少于60次,以自感穴位处发热为度。
上面两种方法是针对已感冒者。此外,还有一种手法既可治感冒,亦可预防,即用双手食指、中指按住风池,用力按压100次左右,直至有发热感,每天坚持做。按摩后,会觉得头部很轻松,鼻塞也会明显减轻,因为风池有通窍的作用。


阴跷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跷脉从脚踝处的照海穴开始,一直沿着腿部上行到腹部,再向上进入胸内,到达锁骨处的缺盆穴;然后沿脖子和脸颊到达鼻子旁,最后抵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跷脉左右成对,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故有保持肢体动作矫捷的作用,均达于目内眦,故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
大家可能都有这么一个体会,一到春天,自己就特别容易犯困,所谓“春眠不觉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在人体来说属于正常现象。可是,也有些人,不止是春天,是什么季节都容易犯困,这可就不正常了,在排除疾病的前提下,就该注意多休息了。
如果因为工作或别的原因,休息时间没有那么多,那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多拍打按摩阴跷脉,因为它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可以助你提神醒脑。
如果出现嗜睡、多眠、易困的情况,你可以从内踝沿腿内侧向上,或从锁骨沿胸内侧向下按摩拍打阴跷脉来缓解。但需注意的是,频率不宜过高,通常要觉得困了再拍按,这样方可起到作用。另外,按摩时切勿太快,要轻柔,把动作做到位,连续拍按数周,便可逐渐恢复精神。体质较虚弱的人,更应放慢频率,隔几天一次。
相反,如果你是失眠的话,则可以多按摩阳跷脉。失眠症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症状表现主要为就寝后难以入睡、睡而多梦、睡中易醒、醒后无法再入睡 ,睡中不时惊醒 ,睡不安稳,严重的可致整夜辗转难眠等等。失眠症有多种,但绝大部分都跟阳跷脉经气过于旺盛有关,我在临床上常采用按摩刺激阳跷治疗该病,疗效明显。
其实,这不是我的秘法。对此,我国医学典籍中早有记载,《灵枢?大惑论》中说:“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
由此可见,失眠与阳跷满盛有关。
我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女性患者,她大约30岁,来向我问诊时,失眠已有1年,晚上难以入睡,早上却醒得太别早,醒后又难再入睡。夜间睡眠,小便次数非常之多。白天则无精打采,没有丝毫精神,一副昏昏欲眠的样子。
除此之外,还伴有多种症状:长期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口舌疼痛,咽喉不适,口干苦,晨起少量黄色厚痰。头胀,后枕部疼痛,目胀有热感,皮肤发红疹,无痛痒,愈后留黑斑。小便黄色,大便不爽。有时胸闷胸痛,经量减少,腰部酸疼。平时心情烦躁,激动易怒。脉弦滑小数,舌边尖红。
可以说,这是非常严重的失眠现象了。针对她的病症,我除了对各种副症状对症施治外,重点就是针刺阳跷脉了。在经过两个疗程后,她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四个疗程后,已经基本痊愈。
针刺阳跷脉是相对于严重失眠来说的,如果只是一般的失眠,采用按摩敲打的方法即可解决,方法是这样的,用手指沿着阳跷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过去,按着感觉疼痛、有硬结或凹陷的地方就多加按摩,或者用小保健锤和拳头敲也可以。


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大穴——足三里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我在年少时曾读过一本叫《云锦随笔》的书,对里面的一个故事记忆深刻,至今难忘。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剪彩时,邀请全日本年龄最长的老人万兵卫过河,这位老人当时是174岁,而他的妻子173岁,儿子153岁,孙子105岁。可以说全家都是老寿星。当时就有人问其长生之术,万兵卫答曰:祖传每月初八天,连续灸足三里,仅此而已。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无法考证,但足三里的确是功用广泛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大穴,这在中医界基本上是一个共识。
足三里的功用我在前文正有详细介绍,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些按摩足三里的几种方法。
第一法:拇指按压法
坐在床上,双腿伸直,用拇指用力按压同侧的足三里穴,直至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在用力按压的同时,配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拇指30~60次,一般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可重复4~5次。一般而言,在按压足三里时,脾胃虚弱的人需逆时针方向转动拇指;伴有口臭、便秘等胃肠实热症的患者则需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因过食生冷食物,出现急性胃痛、恶心时,也可采取这种方法。
第二法:四指拍打法
取坐位,双脚着地,手指伸直,用并拢的四指拍打与手同侧的足三里穴50~60次,然后再用一只手拍打另一侧的足三里穴,每日可重复7~8次。
第三法:脚外踝按揉法
以最舒适的姿势坐好,先将左腿伸直,用右脚外踝骨的突出部位轻轻按在左侧足三里穴上,力量由小到大进行按揉。然后再将右腿伸直,用左脚外踝骨按揉右侧足三里穴。每次按揉8~10分钟,每天3~4次。这种方法比拇指按压的力度要大,且坐着、躺着均可进行,此法比较适合形体肥胖者。

让你始终保持好胃口的神奇穴位——然谷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伤心、生气、紧张或者生病的时候都不想吃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茶饭不思。另外,还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为了减肥而强制节食,因此而造成厌食症。其实,这都属于病理最初反应,如果不加重视,必然伤及脾胃。我这样说的原因在于,在身体需要饮食的时候,脾胃功能往往很弱,胃气消耗也往往比平时更大。越不吃,脾胃就越没有东西可以运化成气血,身体自然就会受损。那么,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让人马上产生饥饿感。有了饥饿感,就说明肠胃已开始恢复了正常功能。怎么产生饥饿感呢?你不妨多按摩然谷穴。
在我们的脚内侧,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个骨节缝隙,这就是然谷穴。“然”字就是“燃”的本字。谷,表示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间,这个位置,精气埋藏得特别深,所以叫“然谷”。这是古人所给出的这个穴道的意思。也有些中医学专家认为,然谷就是“燃谷”,还有“燃烧谷物”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穴道是消化食物的要穴。所以,按摩然谷穴,可以很快使你产生饥饿感;此外,按摩然谷穴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以及因减肥而造成的节食症,可以说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每天都坚持按摩然谷穴,可以让你的肠胃一直保持正常的敏感和活力。
当然,按摩然谷穴也是有学问的: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再马上放松。当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穴位周围乃至整个腿部的肾经上都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随着手指的放松,酸胀感会马上消退。等酸胀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复10~20次(到底是10次还是20次呢?这就要看是否按到火候了。当您感觉酸胀感越来越难以退去,最后再也不退的时候,火候就算到了)。双脚的然谷穴都要按。如果是自己给自己做,则两个穴位可以同时进行。
之所以要用这种手法,其原理在于:按照中医经络学的说法,强烈的、快速的刺激为泻,柔和的、缓慢的刺激为补。一个穴位,选择用补法或用泻法进行按摩,其所导致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反。我们对然谷这个穴,用的就是泻法。要把这个手法做对,才有明显的效果,不然,如果只是随便按一按,揉一揉,效果虽说仍然会有,但就要大打折扣了。
按照上面的手法按摩完然谷穴后,我们就会很快地感到嘴里的唾液腺兴奋,唾液分泌得多了。大约20分钟后,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饥饿感。这时候,可以吃东西了。但是,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平常体弱多病的人要尤为注意,“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做人做事是这样子,经络养生也是如此!
此外,然谷穴是肾经的荥穴。荥穴属火,肾经属水,然谷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平衡水火。
如果总想喝水,心老起急,就是心火较旺,一揉然谷穴,就可以用肾水把心火降下来。如果夜里心烦睡不着觉,并且伴有口干,然谷穴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你在睡觉之前揉揉它,不一会就会感觉嘴里有了好多唾液,不那么想喝水,也没那么烦燥了,自然也就能睡得踏实了。


既治病又提神的人体大穴——百会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中医经络学认为:头为精明之府、百脉之宗,人体的十二经脉都聚会在此,是全身的主宰,而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央,是人体众多经脉会聚的地方,是头部保健的重要大穴,它能够通达全身的阴阳脉络,连贯所有的大小经穴,对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会穴在头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古人云此穴可容豆。简易取穴时,可将双手的拇指插入耳洞,其余4指垂直向上,双手的中指在头顶会合,两指尖所指的位置即是此穴。
我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位患者,他快到30岁时换上头痛症,起初以为是工作繁忙的原因,并没有在意,但几年过后,病症却愈加严重,尤其是一到秋冬二季,就更是频繁发作,此外,还伴随有怕冷、怕风等症。
针对他的病情,我为他按摩百会穴,方法是以揉动与震颤交替,结果,10分钟不到,这位患者的头痛减轻了。
事后,我嘱咐他回去后要继续坚持按摩百会穴。没过多久,他来复诊时高兴地告诉我,他的头已经很少痛了,即使痛也不像以前那么严重。此外,也不再怕冷、怕风了。
事实上,百会穴不仅是治疗头疼的首选穴位,也是功效众多的保健穴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经常对百会穴进行自我按摩,可以提高人体的正气,消除疲劳,保持头脑清醒。
下面,我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些百会穴的针对病症和按摩方法,以便大家参考使用。
头痛、眩晕
(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穴至发热,每次100下。
(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
(3)按压法: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良好。
低血压
可用艾条啄灸百会穴。点燃的艾条一端与百会穴之间并不固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每次约灸15~20分钟。也可用手掌按摩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此外,在这里我必须提醒一下,悬雀啄灸法最好在医生或保健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防万一。
脱发
可以采用点揉法。点住百会以后,用力向下按,按住后坚持5秒钟,然后揉5下,揉就是针对百会穴局部揉,不要移动。揉5下之后沿着头部正中线再往上,直按揉到后脑勺的枕外隆突。
失眠
每天临睡前按摩百会穴,还可以用保健木如牛角梳梳头5分钟,此法可以使你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
过敏性鼻炎
拍打百会穴。拍打时,以能忍受的范围为限,但力度尽量要轻。早上起床出门前,可先拍打一阵子;到了工作场所或学校,只要有空,也可再多拍打几下,让鼻子舒服些。更有助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的不适症状。

功效众多的常用穴位——合谷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挠侧的中点)
按摩时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疾病减轻或消除。合谷穴的功效数不胜数,其中最实用的是可以迅速而有效的治疗牙痛。
一次,我参加国外一个学术会议,在候机大厅发现发现有一位穿着很时髦的女孩捂着腮帮子,看上去一副非常痛苦的样子,出于医者之心,我连忙上前询问她是否哪里不舒服,她对我说:“牙疼的厉害”。我向她标明自己的医者身份,说有一法应该可以帮助她,问她是否愿意试一试,她的牙痛当时显然了是较严重的,虽然心里或许并没有完全信任我,但还是犹豫着答应了。我让她伸出手,然后沿第二掌骨方向为她按揉合谷穴,结果不到100下左右,她的表情就明显舒缓了许多。再按摩没一会,她的手就放下了,高兴地对我说:“大姐,您真是太神了,我现在一点也不疼了!谢谢您,谢谢您!”
其实对中医经络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牙疼按揉“合谷穴”的方法,但在普通大众看来,这却是如此神奇。当时,我不由得心里感慨,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经络保健治病常识,那该是多么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啊!
回到正题,除了治疗牙痛外,合谷穴还有众多妙用。最常见有以下三种。
一、治痔疮
痔疮发作、便血时,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穴,用指尖、笔芯按摩或搓揉都可以,只要有酸胀感就表示得气了。需要注意的是,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的疗效。
二、缓解下齿痛
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龈,下齿疼时可以按合谷穴5分钟,疼痛会减轻。如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是上齿痛,则需要取胃经的内庭穴。
三、救治晕厥
合谷穴还是一个急救穴。如果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二三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穴,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
除以上这几点外,平常鼻子过敏的老年人,也可以常常按压合谷,以缓解症状。


专治头颈问题的神奇大药——列缺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头项寻列缺”,这是中医典籍《针灸大成》中流传很广的一句歌诀,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有头颈问题,就去找列缺穴解决。
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列缺乃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是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它位于手臂内侧,腕横纹上约寸处,取穴时可两手虎*叉,食指尖所到凹陷处,即是列缺穴。
列缺穴对现代人最有用处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可以治疗颈椎病。现代社会,随着脑力劳动的增加,很多年轻人经常是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办公,所以颈椎病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都以为颈椎病是上班族常见病,对生活影响不大,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病来,再加上年轻力壮,往往不是太在意。可事实上,等到三四十岁之后,长期积累下来的颈椎病就会对你的身体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最容易积劳成疾。
而按摩列缺穴就是一个很好的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对列缺穴的按摩以掐揉为主,治疗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宜边掐边揉,使肌肉和筋腱来回移动,掐揉时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力度以出现酸胀感为好,每天可进行一次,每次3分钟即可。治疗时如果还能配合风池、合谷、百会等穴位的按摩治疗,则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现代人来说,列缺穴还有一个意义重大的作用,就是它可以帮助你戒烟。几乎所有的烟民都知道吸烟对身体的巨大危害,他们中大部分也都有过戒烟的想法,但事实上,真正能做到彻底戒烟的人却少之又少人们,戒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里,我把列缺这个穴位重点介绍给那些想戒烟却苦于没有好办法的人。怎么做呢?方法很简单,你有事没事的时候都可以经常性用大拇指来按揉这个穴,这对于烟瘾有一个很好的克制作用。此外,按摩列缺还可以减小吸烟对肺的伤害,因为列缺是肺经上的穴位,按摩它可以很好的调理肺功能。

维系生命的长寿穴位——神阙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神阙穴就是人们常说的肚脐。它是人体全身361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地处人身阴阳相交之处,诸气会聚之所,为生命之根蒂。人体先天的强弱与此穴密切相关。神阙穴还是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枢纽。经常按摩神阙穴能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复苏固脱,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所以,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能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
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对于养生或疗病来说,每天压肚脐眼儿也是妙用无穷的一招。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手指压在肚脐眼上,不需要进行任何揉动,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整一下按压力度的大小就行了,如果感觉压得太紧,就放松一点,如果感到太松了没感觉,就压重一点。按压时要平心静气,把意念集中在肚脐眼儿上,数自己的呼吸,数到100次,压脐的时间就够了,每天压一次即可。
有一位失眠患者,按照我的嘱咐,坚持睡前压脐一段时间后,打电话问我:“萧医生,你说要压脐时要自然呼吸100次,我只数到50次就睡着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位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坚持每天晚上临睡前压脐,3个月后性功能就恢复了正常,他打电话给我说:“我每天临睡前压脐一次,不料凌晨一点左右阳物自动*,这怎么办啊?”我自然听出了他口中的玩笑之意,于是幽默地对他说:“很好办啊,你只要不在临睡前压脐就好了。”
其实,患者问这种可笑的问题,只是为了表达病愈后的欣喜之情,这在我的行医生涯中是经常碰见的。
除了压脐之外,我再告诉大家三种神阙穴的保健方法。
其一是揉转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其三是意守法。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阙,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产生,胎息则慢慢启动。

留驻青春的不老穴——命门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命门穴与神阙穴相平行,亦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命门穴的功能包括养肾阴和养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补命门穴的药物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
经常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其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萎、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水肿、耳部疾病等症。
命门穴的锻炼方法有二。其一是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其二是采阳消阴法:方法是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入命门穴,心意必须内注命门,时间约15分钟。
另外,命门穴和上一节我所讲到的神阙穴在人体上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两者一为督脉上的阳穴,一位任脉上的阳穴,同时拍打这两个要穴,可以通行气血,调和阴阳,激活人体的元阴元阳,祛病强身。所以,命门穴可以配合神阙穴一起拍打。
最初的时候,您可以先用一只手拍打神阙,然后,再用手拍打命门。分开来拍打,以舒畅为度,就这么简单。
当然,熟练的时候,您可以变着花样来,甚至可以左右手轮流拍打神阙和命门。
比如:先把右手手掌按在肚脐眼上,左手按在命门穴上,接着,上身右转,带动两手甩动,右手往后甩,去拍命门;同时左手往前甩,去拍神阙。手掌拍下时,马上随着身子的左转而弹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阙,左手往后甩拍命门。如此来回重复。不过,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拍打熟练了,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拍打方法。
熟能生巧,养生也不例外,当你越练越自然,你就会把初看起来像是体育锻炼的方法,上升到健康养生的高度和实效。

危急时刻的急救穴——人中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人中穴,民间称其为救命穴,中医学又称之为水沟穴,位于鼻子下面的鼻唇沟正中及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为中医“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堪称人体的120。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跌仆、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以每分钟20-40次,每次连续~1秒为佳,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另外,如对象不是晕厥、昏迷或心跳骤停的病人,在用力时要轻柔缓慢,不能过猛,应由轻渐重,由浅入深。同时,不能使被掐部位产生青紫现象,更不能掐破皮肤。掐后应轻揉局部,以缓解疼痛。临床上,医生常同揉法一起运用,组成掐揉复合手法。
对轻度昏迷病人,轻、浅刺激人中穴即可使其苏醒;但对较严重的病人,则必须向人中穴深刺,并加重刺激。为了加强醒脑、醒目、清心等效果,还可配合指掐或针刺承浆穴、睛明穴、四白穴、鱼腰穴、合谷穴、涌泉穴等。当然,危重病人应尽快送往医院救治,以免耽误最佳抢救时机。
对于人中穴的急救作用,不仅是中医学的共识,也得到了西医的科学解释:
首先,刺激人中穴可以升高血压。在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而节律性、连续弱性或强性刺激人中穴,都能使动脉血压升高。
其次,刺激人中穴位,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如连续弱性刺激人中穴,可以使呼吸持续性兴奋;连续强刺激人中穴,可以引起吸气持续性抑制;适当地给予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运用人中穴救治昏厥急症,是简单易掌握的应急性急救措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实为救命之法宝,我在这里建议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穴位的使用方法,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帮你赶走颈椎之苦的奇妙之穴——大杼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大杼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
一般来说,大杼穴相对于我前面所讲的穴位,重要性有所不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人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里,或久坐办公室工作,或长期使用电脑,或长时间熬夜,颈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大杼穴就变得非常有用了。
有些颈椎病前期的患者,颈肩部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僵直,但会感到脖子不舒服、发胀、发酸,这时触及大杼穴也会有较明显的压痛。这是因为,不当的姿势、过度的紧张使颈肩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气受阻,大杼穴就容易气血不通。同时,姿势不良对脊柱骨质产生压力,时间久了,产生骨质增生,也就是“骨病”,也会加重大杼穴气血淤阻的状况。
所以说,保持大杼穴气血畅通,颈肩部经脉气血的流通就有了保证,颈椎病的症状也就能得到改善。
在开始感觉到颈部酸痛、肩部不适的时候,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避免在大杼穴形成气血的瘀阻。按摩大杼穴时会觉得酸痛感比较明显,但按摩之后会觉得舒服。
此外,每天用梅花针敲打大杼穴一带3~5次,每次5分钟,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疼痛持续出现时,还可以在梅花针轻度敲打后在穴位处拔火罐5~10分钟。在这一阶段应该避免过度紧张,避免长时间的坐姿和长时间的眼睛疲劳,这样的自我保健可以使颈椎病免于继续发展,趋向好转。
如果颈椎病已经形成,出现明显的颈肩背部疼痛时,此时,仅靠按摩或用梅花针刺激大杼穴就不够了,还需要配合风池、肩井、外关等穴位,用按摩、梅花针敲打以及拔火罐的方法进行自我保健。平时要放松身心,睡眠充足,避免长时间疲劳等,这样,对治疗颈椎病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疗效,同时也能够控制颈背部的疼痛,保证生活质量。
但如果颈肩背部疼痛加重,甚至手臂麻木、疼痛、酸软无力,或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就应该到医院就诊,按照疗程进行规律的针灸、砭石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的颈肩疼痛,伴有颈肩肌肉的肿胀的,则不可强力刺激大杼穴,以免加重肌肉的肿胀,使疼痛更严重。只可以用梅花针轻刺激穴位一带,促进穴位微循环好转。

帮助你追求性福的神奇穴位——关元穴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有一中年患者患性功能障碍,妻子为此闹着和他离婚,他心里十分难受,四处求医,却都没有多么大效果,结果我让他艾灸关元穴,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一月后该患者就病痊愈了。现如今,他们夫妻生活美满,听他说,他妻子最近还怀了孕。
有很多读者或许不相信这个穴位的神奇,认为我只是偶然为之,其实,关元穴可以制造“性福”是有着绝对的中医根据的。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过去也叫玄关。它就像人身体的一个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关之处,也是元气的关隘,所以叫“关元”,是我们固气保健的要穴。通过对这个穴进行艾灸,能使人的元气源源不绝,所以,关元既是长寿穴,又是“性福”穴。我们用这个穴的时候,可以用艾条灸,也可以用手按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你在享受“性福”的同时健康长寿。
我们的先祖们在养生中特别看重这个穴位,认为这就是练长生不老丹的最佳位置,将之称为丹田。这像种庄稼需要田地一样,这个位置就是种“丹”的田地。一说“丹”,朋友们一定会觉得挺神秘的,如果我们将“丹”理解成“元气”,理解成一种“能量”就容易明白了。那么关元穴就相当于是储存能量的能量库。
传说,南宋有个江洋大盗王超,得一高人指点,在每年夏秋之交,用艾条施灸关元穴千炷,久而久之,其人冬不怕冷夏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像有团火一样。王超被捕获后,因罪行重大被判处死刑,结果,行刑后剖开他的腹脘之处,发现有一非肉非骨之物,若坚石,这个东西就是用艾火灸出来的。
王超被处死是罪有应得的,但在古代大医的眼里,关元穴这味人体大药却真的很神奇!因为它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让人健康长寿;二是能让人保持旺盛的性能力。
艾灸关元穴对培补元气功效卓越,当你元气充盈时,相当于激活了你的自愈程序,元气就会主动寻找你的病灶,出现元气在体内通窜而攻伐病灶的现象。这时有些症状好像有病情加重的感觉,你不用害怕,这其实就是养生家所说的气攻病灶现象,是人体的自愈系统在发生作用,只要坚持数日,不久健康又会回到你身边。所以艾灸关元穴还能治疗某些难症、恶症,如胃溃疡、溃疡性结肠、胃癌、肝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等。病是邪气,元气是正气。邪不压正这个成语就是说:只要正气充盈,病邪之气就会很快逃之夭夭。
对关元穴施灸最好的时机在每年秋夏之交,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次15~30分钟,每月10次。冬春除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它。
此外,睡前将双手搓热,用手掌的劳宫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入睡,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大穴,属火,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大穴,也属火,少府是心经的大穴,也属火,用心包经与心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可以收到阴阳相济之功。
不必求医问药,足下自有健康
聚积元气的人体“长江”——太溪穴
补给生命的泉眼——涌泉穴
既可驱寒又能增加耐性的贴心穴位——申脉穴
让你精神焕发的奇妙穴位——大敦穴
帮助你从不幸中迅速恢复的神奇穴位——丘墟穴
媲美涌泉、足三里的养生大穴——太冲穴


        人体健脾要穴——太白穴
具有小柴胡汤功效的药用大穴——足临泣穴
对付肝病的大义士——行间穴
聚积元气的人体“长江”——太溪穴
太溪穴是足诊三脉“决生死,处百病”三大独特要穴之一。它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
早些年,我曾有幸拜访当代名医张士杰老先生,张老是前北京鼓楼医院针灸科主任,他最擅长使用的就是太溪穴,被誉为“张太溪”。
在临床当中,张老发现人体的穴位太多太密,疾病也复杂多变。如果逐一取穴的话,难免顾此失彼,取不到好的疗效。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他发现,利用太溪一个穴,或者配合另外的一两个穴,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所以,在他的治病过程中,大多数都取太溪穴。因此,人们依照以往的习惯给了他“张太溪”这样一个称呼。
在北京协和医院,某资深新闻人士,肺癌晚期,高位截瘫,食水不进,排泄不通,生命垂危。在多方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请张士杰为其针灸治疗。张士杰针刺太溪穴,一针扎下去,病人尿液即从导尿管中流出,针出即止,在场专家教授无不惊叹不已。经针灸治疗5次后,病人饮食正常,身上插管皆除。
事实上,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也用太溪穴治过不少急症顽症。大概是在三四年前,我曾经治疗过这样以为女患者,她是白领一族,年龄不到30岁,患上了腰疼症,而且病情比较严重。当时我并没有给她开药,只是在她两侧的肾俞穴上也就是腰痛的位置为她各拔了一个真空罐,之后按揉她的太溪穴10分钟。完成之后,她的腰痛明显减轻,我让她回家后按此方法自己继续治疗,告诉她,只要坚持20来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这里之所以按摩太溪穴,目的是为了调节腰的同时,把气血引导肾经上去,补到根源、补到穴位上去,这样才能有持久的效果。如果只是拔罐,虽也可为这位女患者减轻腰痛,但却无法根除。
果然,这位女患者按照我的方法,坚持了半个多月,腰疼症就彻底好了。
那么,说到这里,有的读者或许会好奇:“太溪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穴位?为什么有如此之功效呢?
太溪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说肾经的原气大会于此,是人体当中元气旺盛而又尊贵无比的地方,古代医家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我们都知道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中医说肾阴和肾阳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植于肾,肾一旦出现问题,人体就会百病从牛。而作为肾经的原穴,太溪的作用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我建议大家从太溪穴开始。
补给生命的泉眼——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的凹陷处便是。
涌泉穴是人体的“长寿穴”之一。俗话说:“若要人安乐,涌泉常温暖。”据统计,推搓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50余种疾病。所以,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涌泉。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一条直线,二穴是有“井”有“水”的上下呼应关系,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常按摩涌泉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我国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养生法由来已久,至宋代已广为盛行。在《苏东坡文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闽广地区很多人染有瘴气(疟疾),有个武将却多年安然无恙,面色红润,腰腿轻快,后来人们发现,他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对,热摩涌泉穴无数次,以汗出为度。之后,很多人仿效此法,不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涌泉穴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方法:
按摩涌泉法
按摩涌泉法是防病保健的常用方法,古今医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主要方法如:
(1)擦涌泉穴:我国清代第一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说:“擦足,每晚上床时,用珠算握趾,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数,少至百数,觉足心热,将足趾微微转动,二足更番摩擦。盖涌泉穴在两足心内,摩热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寿,益人之功甚多。”
(2)按涌泉法: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足心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复进行,以能耐受为度。
(3)揉涌泉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足心揉100次为宜。常用此法能疏通心肾,调整内脏功能;可预防感冒,降低血压,治眩晕、失眠;又可使中老年人步履轻捷、足胫强健,并可促进睡眠,使大小便通畅。
火烘涌泉法
用中药川乌(或草乌)100g,樟脑10g,共研为细末,用醋调制成弹子大小,置于足心,足下放微火烘烤,温度以能耐受为度,用衣被围住身体,使汗出如涎,即生效。此法可治足、膝等关节风湿疼痛。《串雅外编》亦载:“脚气肿痛,樟脑二两,乌头一两,为末,醋和丸弹子大,每置于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盖,汗出如涎为效。”
灸涌泉穴法
宋代《扁鹊心书》指出:“涌泉二穴,在足心宛中,治长年脚气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肢腿肿,沉重少力。”用艾条或艾柱灸涌泉穴20~30分钟,每晚临睡前灸一次即可。灸足心法可以治疗多种病症,尤其对虚寒证效果更好,但阴虚火旺证不宜用此法。
足心涂药法
将药物研末后,用适当的液体将药末调成稠汁状(或直接选用油脂类药物),将药膏涂于涌泉穴。此法既可发挥药物作用,也可通过涂擦对足心起刺激作用,因而应用时宜反复涂擦。足心涂药法在古代较为常用,如《千金方》即载: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涂摩小儿的手足心,可防病保健。
涌泉贴膏法
在《清太医院配方》一书中,载有“延年涌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药用杜仲、牛膝、熟地、附子、续断、甘草各60克,生地、小茴香、菟丝子、天麻子各15克,雄黄、木香、丁香、乳香、没药各6克,麝香克。用香油1500克,将所列杜仲至木香等前12种药熬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再加入丁香、乳香、没药、麝香等搅拌成膏,制成膏贴。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诸多疾病皆可治。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用处是非常大的。

意守涌泉法
此法为气功锻炼的一种方法。意守时,可采取站立位,也可采取卧位,将全身放松,去除杂念,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将意念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时间可由短到长,每次可意守30分钟左右,也可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将时间缩短或延长。每天1~3次。意守足心法一般不会出偏差,对体弱多病或上热下寒者最为适宜。本法多与按摩足心法配合应用,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
既可驱寒又能增加耐性的贴心穴位——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地方下端1厘米凹处。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
俗话说:“人老腿先衰”,这实际上讲得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则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申脉穴可治疗怯寒症
寒冷的部位因人而异,大致分为两类。
其一是与其他部位比较,温度较低。这是因为该部位的血管收缩,血液的流动太细所致。
另一种是皮肤的温度与其他部位的皮肤温度几乎相同的人,但总会有一冷就认为冻得不得了的感觉。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朋友,即使是血液流动的非常顺畅,但有错觉的人还是不少。
这种人不能光做怯寒症的治疗,必需要将冬季认为是活动性的快乐季节。因为喜欢运动的人都不会患怯寒症。还有一些人自觉有怯寒症便不想活动,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这么一来,怯寒症就只会越来越恶化。
一般所言的怯寒症,因人而异,有种种的型态。有腰部发冷型,有脚发冷型,也有肩及手腕发冷型等,以不同部位的怯寒症最多。但是因体质虚弱而消瘦及全身机能低下的人,全身都会冷,其痛苦很难忍受。有些人会抖个不停,有些甚至会局部发痛,以致无法动弹等。
申脉穴主要是针对肩膀及手腕寒冷,对于别的部位患怯寒症,则要区别对待之。
全身寒冷——按摩“气海”穴。
脚部寒冷——按摩“梁丘”穴。
腰部寒冷——按摩“腰之阳关”穴。
以上穴位,坚持按摩,疗效非常之好。
申脉穴可增加耐性
有许多人在做事情时,总会说:“我没这份耐性……”,然后就此半途而废,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行为。
比如,从商业角度来说,好不容易来了生意伙伴,在新合同将定未定之紧要关头,如果没有耐性,那么就会搞砸了,这时的耐性,就会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苦口婆心的“耐性”并不仅限于商业上。再比如,如果被女性拒绝一两次就死心,女性会认为“哼!就这么一点耐性。”而作罢。
工作的道理也是如此,只要有耐性,工作当然会顺利,对自己的工作保持进取心,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能把握住这一点,则能引起连锁反应,一顺百顺,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
按摩“申脉”穴对做任何事情都会感到厌烦、没有耐性的人很有效。它能使这类型的人增加稳定感,集中精力做事,更具有耐性。
“申脉”穴按摩时,要尽可能地多做深呼吸,最终可使容易厌倦的性格发生变化。
让你精神焕发的奇妙穴位——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寸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此穴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几年前,我有一位亲戚准备去日本参加一个行业会议,在办好出国手续后,却突然患上了三叉神经痛,不想吃,不能睡,脸部疼痛难忍,精神不能集中。焦急中,他向我求救,我告知他一个穴位疗法,这个疗法就是按摩大敦穴,其法是: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之后用手揉搓该穴位20~30分钟。左脸痛揉搓右脚趾,右脸痛搓揉左脚趾,两边痛揉搓两个脚趾。结果他一试立马见效,如期出国成行。
除了治疗疾病,大敦穴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养生保健。很多现代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状况,整天工作繁忙,身体疲倦,但是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早上醒来神不清、气不爽,身体倦怠,一点精神也没有,这种症状在30~40岁的中年人中非常普遍。
人到中年仍旧难以睡醒,这和年轻人前夜迟睡,因睡眠不足而迟醒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般的迟醒,那就大错特错,它会对你的身体和精神产生非常强的危害。
那么,如果有这种毛病,该怎么应对呢?指压大敦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治疗昏睡,使你神清气爽。指压时强压7~8秒钟,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次左右,第二天起床时效果明显。
指压大敦穴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也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除此之外,大敦穴还可以起到多种治疗及养生保健作用,总结起来主要具有以下几大功效。
(1)治疗疝气有特效。《玉龙歌》中说“七般疝气取大敦”;《胜玉歌》中也说“灸罢大敦除疝气”……。
(2)肝藏血,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如崩漏、月经过多等。大敦穴旁边有个隐白穴,也是止血要穴,两者通常是配合按摩,效果更好。火气较旺,多按摩大敦,身体比较虚寒,多按摩隐白穴。
(3)大敦为木经木穴,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善治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也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
(4)经常按摩大敦穴,有通便之效。
(5)“病在脏者取之井”,若患有慢性肝炎病,大敦穴更是不可缺少的治疗和保健要穴。
帮助你从不幸中迅速恢复的神奇穴位——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
丘墟穴主治疾病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
可使人头脑清晰
担任领导之职者,会议次数剧增,时常开会到深夜。而且如果遇到重要事情时,也可能会连续数日进行深夜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应该要有清醒的头脑。如何才能有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呢?这就必须除去脚脖子的淤血。
因为,人的脑部运动和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脑部功能迟钝,工作效率降低,那多是因脚部淤血而引起的。换句话说,是由于脚部活动不足而产生血液循环停滞。
由于脚部运动,脚部肌肉通过筋纺锤,将刺激送抵脑干部的网样体,使新皮质的脑细胞活泼,因此便能除去脑内淤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例如右脚与静脉有关,它使由胸部上行的血液顺畅,左脚和动脉有关,它使由头部到脚尖等全身血液顺畅,如果脚冷或因运动不足而使脚部肌肉硬化,则会头晕眼花。我们考虑问题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所以为了使头脑清醒,必须按摩脚部。

治疗脚部淤血最有效的穴位就是丘墟穴,此外,脚踝正后方的昆仑穴也有此功效。先将肌肉放松,边按摩边做深呼吸,多做几次,坚持一会,就会出现效果。
可增强承受不幸的能力
人类具有自然的治愈力。因此,内脏疾病只要意志坚定,即使不用药物也有可能自然痊愈。但是相反,如果精神不安,或患神经性内脏疾病,也可能酿成生死攸关的重病。这里所说的精神,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精神上的打击,一个人往往会做出非常不理智的事情,而身体也会产生严重的病变。
只要是人,时常会被精神所左右。如果想在一生中,避免精神性问题那又将如何做呢?
抵抗精神上的打击是人类进步的特征,那些“被领导斥责”、“单位倒闭”、“被亲友背叛”、“被爱人抛弃”、“被窃”等等打击,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不小的烦恼。如果持续性忧郁无助,会导致失眠,每天心焦气躁,工作不顺手,形成神经衰弱,甚至导致自杀身亡。
遭遇精神性打击必须立刻治疗。如果不冷静探明其原因以及今后应付的方法,则无法从打击中解脱。这时候,可以采用穴道按摩法来使精神安定,培养冷静的判断力,恢复动力。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会遭到不幸,但是能够改变不幸遭遇的,只有他本人。因此当你遭到精神性打击时,请务必一试穴道按摩法。
按摩丘墟穴对促进脑部清醒很有效。按摩只要有始有终,就能收到消除头脑的疲劳、回复精神力的效果。
媲美涌泉、足三里的养生大穴——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前方凹陷处。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太冲穴堪称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是可以与足三里穴、涌泉穴媲美的养生大穴。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源头之意。太冲穴是肝经的一个总开关,总开关打开了,肝经的气血就会很旺盛。多按摩太冲穴,可以促进肝脏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疏泄作用。
太冲穴是一个双向调节穴
可补可泻“肝主筋,易生内风”,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都是手脚痉挛,就是筋都抽到一起来,这就证明肝已经受伤了;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问题主要由肝来决定,肝血供应不足,眼睛就干涩,视物不清。肝太旺,眼睛就胀痛发红;
“肝藏魂”,“魂不守舍”者,就是魂不能踏踏实实的在肝脏这个屋子里待着,非要跑出来。有人整天精神涣散,思想不能够集中,就像丢了魂一样,其实就是肝气虚弱造成的。有人夜里总是多梦,夜里两三点钟醒来就再难以入睡,这都是肝脏郁结的浊气在作怪。
以上这些问题,太冲穴都可以解决。上火,太冲能祛热;身体虚寒,太冲可以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可以调理;阳痿、遗精,太冲可以改善。
太冲穴是人体的消气穴
我们知道,足三里穴是人体养生保健大穴,而这个保健大穴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首先得把身体里面的脏东西、体内的浊气排出去,才能把好的东西补进来,如果直接补一些好的东西,结果可想而知,是补不进去的。那又是什么把体内的脏东西排除体外的呢,就是太冲穴!因为肝就是人体的排毒工厂。要想把体内的毒素排干净,要想清洁血液,首先就得要把排毒工厂建设好,而太冲穴是肝的原穴,太冲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人经常头晕,有气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医院一看是心脏供血不足,但是做心电图又没有什么事,搞得自己一头雾水!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肝功能衰弱,肝经对心脏的供血不足导致的。
肝属木,心属火。而木生火,所以木不足,火自然不足!那需要怎么办?这是就需要补肝,肝又不受补,一补就上火,说明肝需要调理,调理好了,就是补了,那应该怎么补呢?答案很简单,不生气就行了!中医讲“百病从气生”,可气从哪儿生呢?气从肝生。气大伤肝,百病从心生,要想去掉心病,就得去掉肝火,就得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但是现实生活中,谁能保证不生气呢?既然避免不了生气,那就得找个办法消气,气一出来,就找个通道排出去,这时就应该找自身的消气大穴——太冲穴。
按摩太冲穴,气就消失于无形之中了!治疗疾病首先要知道病源是什么?既然百病从气生,那么要治百病,首先就得消气,气消了,什么头痛、胃痛……也就慢慢地消了。
太冲穴可延缓肌肉老化
肌肉老化程度因人而异,同样年龄,老化程度也不尽相同。例如时常运动者和身体劳动者肌肉老化较慢,坐办公室人员身体运动量少,所以肌肉老化较快。肌肉老化对人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肌肉老化不但会影响血液循环,而且也会影响体内各个器官。肌肉的老化表面上不太明显,但细看之下,能发现皮肤失去光泽,肌肉松弛,皱纹产生。
正常的肌肉是接受神经命令收缩,这种收缩所用的能源是由血液负责输送的,而老化肌肉的能量不足,血液循环也不好。
换句话说,肌肉的老化会影各方面能力。精神安定,身体无异常的情况下,如果感觉没有力气,无法得到满足感,这大多由于肌肉老化所致。
按摩“太冲”,则可以有效防止肌肉老化。连续按摩太冲穴,左右重复多次。天天做,对延缓、防止肌肉老化具有良好的效果。

人体健脾要穴——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
太白穴主治疾病: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太白”为古代星宿之名,传说此星有平定战乱、利国安邦之能。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方法,即把人参切成片,医用纱布折叠成一厘米见方的一小块,然后置一小片人参于纱布之上,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胶布固定。记住,两侧太白穴上都要贴。每次贴上后,要持续12小时才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有些朋友们平时总是爱发脾气,有些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与肝系统有关的症状,平时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贴于两侧太白穴,方法同上,也可以同时用人参和三七,一起外贴穴位,补脾又益肝。
有些朋友如果对医用的胶布过敏,那就采用按摩好了。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具有小柴胡汤功效的药用大穴——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位于人体足背外侧,第4、5跖骨底结合的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的凹陷处。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的姿势。
足临泣穴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历朝历代,足临泣穴往往被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足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和胆经,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我在前文已经讲过带脉的重要性,它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

足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疾病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胆经出了问题,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此外,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捏筋是用指、掌、肘进行捏、揉、点、压等手法的治疗方法,它的治疗部位一般是经脉的主要干线或交叉汇集之处。

它有时是一点,有时是一片,有时是一条,而且以找到明显感觉为准,其感觉也多有按经络传导的现象,所以将捏筋的部位称作“脉位”。全身的脉位很多,现将比较常用的72个脉位介绍如下: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转载]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一、颅顶脉
【位置】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央交叉点。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高血压病、失眠、记忆力减退、耳鸣等症。
二、天庭脉
【位置】两眉之间向上五分处。
【主治病症】同颅顶脉。
三、人中脉
【位置】鼻柱沟的中上段。
【主治病症】昏迷、晕厥、癫狂、中风不语、面神经麻痹、腰扭伤等。
四、地阁脉
【位置】下颌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牙痛、龈肿、面神经麻痹、口喁流涎、中风不语等。
五、颈后上脉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端,颞颥后发际中。
【主治病症】颈椎病、头痛、头晕、落枕、上肢麻木、肩背疼痛、三叉神经痛等。
六、颈后中脉
【位置】第五颈椎旁开1寸5分,颈后大筋中央。
【主治病症】颈椎病、落枕、肌性斜颈、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七、颈后下脉
【位置】第七颈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颈后中脉。
八、颈间脉
【位置】颈椎四五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手指麻木、颈椎错缝、头痛、头晕等。
九、眉头脉
【位置】眉头眶上切迹处。
【主治病症】目眩、视力减退、近视、远视、散光、眉棱骨痛、头晕目胀、面瘫等。
十、眉上脉
【位置】眉弓中央略上方。
【主治病症】同眉头脉。
十一、鼻侧脉
【位置】鼻翼两旁5分处。
【主治病症】头痛、鼻塞、流涕、鼻衄、感冒、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十二、太阳脉
【位置】眉梢外侧两横指处。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偏头痛、耳聋、耳鸣、神经衰弱、目胀、目痛等。
十三、颧下脉
【位置】颧骨中央下方。
【主治病症】牙痛、鼻塞、流涕、鼻衄、牙龈肿胀、面神经麻痹等。
十四、下颌脉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
【主治病症】牙痛、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风牙关紧闭等。
十五、耳下脉
【位置】耳垂下,下颌骨后缘。
【主治病症】同下颌脉。
十六、耳后脉
【位置】耳后完骨前下方。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面神经麻痹、中风不语。
十七、耳前脉
【位置】耳屏前方。
【主治病症】同耳后脉。
十八、人迎脉
【位置】平夹于结喉两侧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急慢性咽炎、喉炎、声音嘶哑、失音、咳嗽、气喘等。
十九、前膀肾脉
【位置】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下方,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肩胛前臂疼痛、上肢麻木、颈椎病、胸痛、小儿麻痹症、中风、瘫痪、痿症等。
二十、后膀肾脉
【位置】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前膀。肾脉。
二十一、欢跳脉
【位置】胸前壁外上角,腋横纹头内1寸。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胸痛、岔气、肩臂疼痛等。
二十二、剑突脉
【位置】胸骨剑突略下方。
【主治病症】胸痛、胃脘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纳呆等。
二十三、乳侧脉
【位置】乳头水平线旁开四横指。
【主治病症】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房肿块、肋间神经痛等。
二十四、肩胛暗脉
【位置】肩胛部,腋纹头向内四指略上方。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外伤后遗症、肩臂麻木、活动受限、落枕、冈上肌腱炎等。
二十五、平心脉
【位置】肩胛内缘中央。
【主治病症】心慌、心悸、心律失常、心肌炎、冠心病、失眠等。
二十六、肩胛角脉
【位置】肩胛角外下缘。
【主治病症】胸痛、肩背痛、菱形肌劳损、肩周炎等。
二十七、脊柱暗脉
【位置】第七、八胸椎之间。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肩背痛、菱形肌损伤、胃脘痛、糖尿病、胆囊炎等。
二十八、止胃痛四点脉
【位置】脊柱暗脉两旁上下找压痛点,取等距离构成正方形的四个角处。
【主治病症】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膈肌痉挛、胆道蛔虫、背肌筋膜炎等。
二十九、前肾脉
【位置】胁下十一肋端。
【主治病症】肋间神经痛、岔气、呃逆、瘫痪、腰扭伤、尿频等。
三十、后肾脉
【位置】胁下十二肋端。
【主治病症】同前肾脉。
三十一、腰眼脉
【位置】腰二、三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L3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后遗症、瘫痪等。
三十二、骶侧下脉
【位置】骶骨第二对骶后孔上,当骶中线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腰骶部疼痛、骶髂关节炎、下肢麻痹、大便秘结、小便失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
三十三、骶侧上脉
【位置】腰骶关节两旁,第五腰椎横突外侧。
【主治病症】同骶侧下脉。
三十四、尾肾脉
【位置】第一、二腰椎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肾虚腰痛、小便失禁、肾虚泻泄、月经不调、痛经等。
三十五、尾中脉
【位置】第四、五腰椎之间,两髂嵴的水平线上。
【主治病症】同尾肾脉。
三十六、尾根脉
【位置】尾骨尖略前方。
【主治病症】尾骶处疼痛、脊髓炎、肛周麻木、便秘、腹泻、阳痿、月经不调等。
三十七、肩头脉
【位置】肩头正中略前方、肩峰略下方。
【主治病症】肩臂疼痛、肱二头肌腱损伤、肩关节抬举受限。
三十八、肩井脉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肩背疼痛,肩周炎,上肢麻木,中风偏瘫等。
三十九、肩贞脉
【位置】肩后腋横纹头上一寸。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三角肌下滑囊炎,中风瘫痪,上肢痹痛等。
四十、抬举脉
【位置】锁骨外下方。
【主治病症】同肩贞脉。
四十一、血海根脉
【位置】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上肢麻木无力,神经痛,半身不遂,指端感觉异常等。
四十二、血海脉
【位置】上臂内侧中上1/3连线处。
【主治病症】同血海根脉。
四十三、肘中脉
【位置】肘横纹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肱骨内、外髁炎,肘关节外伤疼痛,手臂屈伸不利,手麻及瘫痪等。
四十四、肘尺三脉
【位置】肱骨内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五、肘桡三脉
【位置】肱骨外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六、内四指脉
【位置】掌横纹上四横指,前臂两骨间。
【主治病症】前臂掌侧的腕、指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腕关节扭伤,中风瘫痪,手指麻木等。
四十七、外四指脉
【位置】手背腕横纹上四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内四指脉,偏于伸肌疼痛、麻木者。
四十八、腕侧双脉
【位置】尺桡骨茎突下方各一脉。
【主治病症】腕关节疼痛,肿胀,腕管综合征,尺桡下关节分离,中风瘫痪等。
四十九、虎口脉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间。
【主治病症】牙痛,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口眼歪斜,上肢疼痛,麻木等。
五十、止尿脉
【位置】腹股沟上段、髂前上棘下方。
【主治病症】小便淋漓,尿频,尿失禁,下肢疼痛,麻木不仁等。
五十一、髂侧上脉
【位置】髂骨嵴、股骨大转子连线与髂前、后上棘连线的交叉点上。
【主治病症】髂腰肌损伤,骼经束损伤,下肢疼痛、麻木,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瘫痪无力等。
五十二、髂侧下脉
【位置】髂侧上脉与大转子连线中央。
【主治病症】同髂侧上脉。
五十三、臀侧脉
【位置】股骨大转子与尾骶骨连线的中外1/3上方五分。
【主治病症】腰臀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股神经痛,瘫痪等。
五十四、臀下脉
【位置】臀下横纹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同臀侧脉。
五十五、股根脉
【位置】腹股沟中段、动脉跳动处。
【主治病症】下肢痿软无力,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等。
五十六、股内上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上1/3处、股根脉下五横指。
【主治病症】下肢瘫痪、软无力,大腿内侧肌群损伤,膝关节疼痛等。
五十七、股内中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下1/3处、膝上五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八、股内下脉
【位置】大腿内侧,股骨内髁上。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九、股前脉
【位置】大腿前侧中央。
【主治病症】股四头肌损伤、萎缩,股神经痛,髌骨软化症,创伤性膝关节、下肢瘫痪,风湿痹痛等。
六十、股后脉
【位置】大腿后侧,臀横纹和胭横纹连线的中间。
【主治病症】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痿症,痹症等。
六十一、股外上脉
【位置】大腿外侧中间,大转子与膝关节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股外侧皮神经炎,阔筋膜张肌损伤,下肢软弱无力、疼痛、麻木等。
六十二、股外下脉
【位置】大腿外侧,股骨外髁上。
【主治病症】膝关节疼痛、肿胀,小腿外侧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无力等。
六十三、髌周八点脉
【位置】髌骨的内、外、上、下及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八个位置。
【主治病症】创伤性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骨软化症,脂肪垫劳损等。
六十四、胭脉
【位置】胭窝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腰背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关节疼痛,髌骨软化症,膑下垫劳损等。
六十五、胭侧双脉
【位置】胭窝,帼横纹两端、帼脉两侧处。
【主治病症】同帼脉。
六十六、胫侧双脉
【位置】胫骨内髁下缘和腓骨小头前下方。
【主治病症】小腿及膝关节疼痛、麻木,踝关节扭伤、肿胀,下肢瘫痪,足内、外翻畸形等。
六十七、腓内脉
【位置】胫骨中上1/3内后缘、腓肠肌中央。
【主治病症】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小腿疼痛、麻木等。
六十八、风门脉
【位置】腓肠肌肌腹中。
【主治病症】同腓内脉。
六十九、踝前脉
【位置】足背与小腿交界处,两筋间。
【主治病症】踝关节扭挫伤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足内、外翻畸形,足背麻木等。
七十、踝侧双脉
【位置】踝前脉两旁,两踝骨的前下缘处。
【主治病症】同踝前脉。
七十一、跟腱双脉
【位置】双踝骨后缘与跟腱之间。
【主治病症】腰腿痛,跟腱炎,足跟痛,下肢瘫痪,踝关节扭伤疼痛,足内、外翻畸形等。
七十二、脚脉
【位置】第一、二跖骨基底结合部。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目胀,下肢疼痛,腰膝酸软,阴虚内热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