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原来是人生的两种大修行

 汉青的马甲 2016-03-05


惊蛰节气到了,老人们说“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从此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世间万物在惊蛰声中缓缓醒来。这便是“惊蛰”二字的含义。

而“惊蛰”这两个字,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当“蛰”则伏,当“惊”便起,学会顺时而动、应势而为。这正是人生的两大修行,也是惊蛰节气带给我们的至深人生启示。


时机未到,学会“蛰伏”

何谓“时机”?便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就是最好的时势,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当前那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大佬,无不是在时势中崛起。地利,便是适合你展现才华和抱负的环境和平台。人和,便是你的经验已经积累够,你的定力已经锤炼成,你的才能已经锻造出。

当不具备时机呢?便必须学会蛰伏,修炼自己,等待变化。如果耐不住寂寞,其心必是浮躁,其眼必不明时势,其行必是妄动。这样的人,怎堪重任?结果,也不仅会事倍功半,还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甚至灾祸。

这正如唐末隐士罗隐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所以《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时机未到,如谋圣张良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正是修炼心性、积累学识、砥砺才能的最好时机。

《管子》中于是说:时则动,不时则静。有静气,沉得住,能等待,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时势一到,惊而“奋起”

《菜根谭》中有句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易经》至为刚健的乾卦爻辞,也是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

人的蛰伏和沉潜,是为时机来临时的一飞冲天,积累心性和才识的资本,就如把一个弹簧尽量压得更紧实,那么最后放开的弹跳力必然就更大。所以,真正能够蛰伏和沉潜的人,时机一到,必能奋起。

真正的蛰伏,还能训练人的眼光和见识。因为他是站在局外观察和思考外在的环境、变化和趋势,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而更容易看清、看透。时势总是厚积而薄发,它来之前需要等待很久,来之时却是转瞬即逝,于是眼光就显得尤其重要,看得准,才能抓得住。

对此,古人有着很多精辟的论述,唐代张九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宋代苏轼讲: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就连《水浒传》里也说:当取不取,过后莫悔。清代李绿园《歧路灯》里那句俗语我们更是熟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综上:我们要牢记汉代桓宽的那句话: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如果你现在一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就尽管蛰伏,那正是为日后的腾跃做准备。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