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老刘tdrhg 2016-03-05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来华后,在当时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1907年沙畹第二次来到中国,对中国北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诸省进行考察。他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在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在考古和碑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从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考察这些石窟的人。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是沙畹1907年在大同考察时拍摄的照片,这位汉学专家用自己的镜头,为我们保留了100多年前的大同影像,也让我们犹如时空穿越,回到了那个我们并不熟知的古都大同。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墙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墙

大同古城墙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北魏平城的故城墙旧土城上增筑而成,总周长为7270.7米,形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城池。墙体“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高约14米,比西安古城墙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

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文庙

大同府文庙位于大同古城东南隅,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下诏'祀孔子于国学,与颜渊配'。《魏书 世祖纪上》记载,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可知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学校立孔庙,中国府学的渊源大致始于元魏平城(今大同)中书学,大同府文庙的传承为世之第一。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九龙壁

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魁星楼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西平楼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鼓楼

明朝的大同府,阁楼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西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楼;南有永泰街的鼓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与自然灾害,只有鼓楼幸存下来。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街道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朱衣阁

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136条街衢规整通达,保持了北魏坊的格局。大街巷口多建二层小角楼。四大街路宽12米,两边人行道各6.56米,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城中心建四牌楼。全城共建各种牌坊56座,乐楼戏台26座,较大的寺庙神祠70余座,还有朱衣阁、青龙阁、三官阁、赐福阁。县楼等楼阁10多座。大同府、帅府、都察院、户部分司、县治、山西行都司、卫所等公署都设在城内。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3日-27日,云岗,观音堂

观音堂位于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岗上。建于辽代。曾毁于兵火。 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观音堂再次毁于兵火。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屡加修葺至今。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台殿楼阁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至高。山门结构为砖门洞,门额上书“观音堂”三字。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1907年10月23日-27日,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早期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传世杰作。

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6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大同具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特点,特别是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平城文化、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

往期回顾: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追忆原来的大同已经“面目全非”,却又有迹可循

官方订阅号·山西文博会

官方服务号·掌上文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