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宪问篇(29)孔子反对和别人比能力

 歌柏安妮 2016-03-06


原文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尔雅·释水》:“大夫方舟。”即大夫并排两船渡河。方舟,两船相并。《说文》:“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即相并的两只船。字形下部像两个“舟”字省略合并成的样子,字形上部像两只船总缆在一起的样子。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并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是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2)贤,《说文》:“贤,多才也。”即多才多能。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是多财。本章指有德行,多才能。 


(3)暇,《说文》:“暇,闲也。”即空闲。形声。从日,叚(xiá)声。本义是空闲,闲暇。





译文


子贡拿自己的才德和别人比较。孔子说:“端木赐,你的德行就那么比人好,才能比人强吗?我就没有闲时间去和别人比较。”




解读


前面三章,夫子谈了与“君子”有关的道理。在上一章,夫子从三方面告诉我们成为君子的方法和途径,并声称自己没有做到、做好。善于雄辩,称得上“言语”科第一,就像佛教中辩才无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一样,子贡站出来评论夫子说,老师这是在述说自己。子贡不仅敢于评价老师,而且也能够评价老师。但是,像子贡这样的学问好、口才好的人,也有一个毛病就是容易对别人品头论足。本章是夫子和子贡的身份对换,上一章子贡评论老师,这一章是老师评论子贡。对本章的解读,尤其对“方”字的理解,后人有几种说法,因此对本章究竟是说什么,至今没有准确的说法。我在阅读本章,认为本章是承接上一章而来,重点谈“贤”和“不能”的问题。因为上一章有孔子说“我无能焉”,下一章有“患其不能也”,本章有“贤乎哉”,后面的第31章还有“是贤乎”。我们学习《论语》,如果仅从单一的其中一章去学习,是无法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的。这是学习《论语》的原则。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方,后人的解读多是依照东汉郑玄的注释“谓言人之过恶”,因此翻译为“讥评”,也翻译作谤人,即子贡在那里褒贬别人,言别人之毁誉。若这样理解,子贡的修养到哪里去了,孔子教出来的弟子是个倒是非的人。孔安国的注释是“比方人也。”就是“比”的意思。按照《尔雅》的注释,“方”是相并、并列的意思。《说文》的注释是相并的两只船。结合前章与下文,孔子说自己不能做好“君子道”,这里应是指子贡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即是子贡拿自己的才德和别人比较。就好比说,把我子贡和别人比较,我做得不如别人好吗?比较什么呢?就是“贤”。所以才有了下文的孔子反问。贤,有德行,多才能。孔子说,端木赐,你的德行就那么比人好,才能比人强吗?孔子的言外之意,子贡不该和别人比较。孔子怎么做呢?我就没有闲时间去和别人比较。践行君子道的人,应该把时间用在提高自己上,但是有点才能的人总喜欢和别人比较呀,我比谁强多少呀,这是有能力的人的通病。为什么会比较呢?下一章的谈的就是原因。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