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不要听信满嘴仁义道德的人

 歌柏安妮 2016-03-06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


(1)德,《说文》:“德,升也。”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是登高,攀登。本章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2)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即直说叫“言”,论争辩驳叫“语”。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是说,说话。本章指一个人的言论和著述。 


(3)仁,《说文》:“仁,亲也。”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是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本章指完美的道德。 


(4)勇,《说文》:“勇,气也。”即使人充满力量的志气。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是果敢,胆大。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符合道德的言论和著述, 一个言论和著述符合道德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人。一个真正的仁者,一定是敢于承担大义的人,而一个敢于承担大义的人未必是一个仁者。”



解读


 理解本章,我们需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德”与“仁”,“德”与“仁”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必须是一致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有德者”或“仁者”,我们总会出现失误,这就是我们容易把“有言者”认作就是“有德者”,或是把“勇者”认为是“仁者”。而《论语》的微言大义,“必有”和“未必有”之间,充满了智慧的认知,其学问我们必须应该斟酌的。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任何一个社会,自上而下,形形色色的各种人,从圣贤之道的角度去判断,哪些人符合,哪些人不符合,真和伪之间,又如何去作出结论呢?对于“有德者”,《为政篇》提出“为政以德”。德,是指一个的人的道德和品行。我们说一个人有德,是针对他的行为来说的。从体用的角度来分析,仁为礼之体,礼为德之体。也就是说,一个有的人,他的所有行为是以“礼”的规定作为标准的,并且以追求“仁”作为目标。而真正的有德者,在他践行圣贤之道的过程中,必定通过“言”来说教,用以教化。本章的“言”,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言语,而是包括言论、著述等,其言论和著述也必定是与道德一致的。所以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符合道德的言论和著述。可是,如果看到一个人有符合道德的言论和著述,那么这个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真言”而“德伪”之人。春秋末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游走于各国之间的夸夸其谈的人,未免混迹而难辨其真伪。这在当今社会也有这一怪现象。宣讲圣贤之道的大师,通过电视、网络把一个形象打造得完美极致,书店里其著述多达数十种。实际上这种人只不过是“文化戏子”而已,因为修学圣贤之道的目的,从个人角度是成为仁者,从社会角度是“为政以德”。夫子仅一部《论语》和《易·系辞传》传世,而后世著作等身者多如牛毛,他们言行和追求都能符合圣贤之道吗?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在说什么,他讲的如何美丽动人,“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最明显表征的社会现象。一个真正践行圣贤之道的有德者,一定是内心平和,外现简朴的。我们可以断言,那些十年寒窗苦,数十年苦读圣贤书,而一举成名并且奢华无比者,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有德者。这就是孔子说的,一个言论和著述符合道德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人。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与“勇者”的界定,整部《论语》中有诸多处。对人“仁者”,有“仁者安仁”,即对仁者来说,他的心始终安于仁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只有仁者才能喜爱人,才能厌恶人。在《雍也篇》中,有“仁者先难而后获”、“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都是从仁者的行为与做法来解释的。而把“仁者”和“勇者”放在一起对比来解释,是在《子罕篇》第29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做到“先难而后获”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没有因为个人而有的忧愁。一个仁者,一定是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人,甚至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大义需要舍弃生命的时候,仁者是不用多虑的,这就是“杀身成仁”的巨大勇气。即《卫灵公篇》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而勇者呢?后人多解读为血气刚强,甚至是敢于铤而走险的人,这样理解对于勇者来说未免眼光太小太窄了。本章所谈的“勇者”与“勇者不惧”是一体的。勇者不惧的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勇者,只要是符合“义”的事情,能经过谋划而达到目的,这个时候再不要害怕、恐惧什么了。勇者做事,一是要符合义,一是要认真谋。因此我们要明白这一点,勇者的做事,一定是以“义”为标准的。那么“仁”和“义”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看看孟子的认识。《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发端于恻隐之心。恻,《说文》的注释是“悲痛”的意思;隐,《说文》的注释是“隐蔽、隐藏”的意思。恻隐之心,就是一直隐藏在内心的那颗慈悲心,我们通常叫作同情心。也就是众生有苦,也跟着一起苦痛的那个心。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这颗心中包藏的是万事万物,不是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的。而“义”就不同了。义,发端于羞恶之心。所谓的“羞”与“恶”,其心中的标准是以自身接受的“礼”的修养和“仁”的修养为背景的,是以个人的判断为出发点的。仁,其背景是“众”;义,其背景是“己”。那么,仁者一定包含了勇者的所有,而勇者未必达到仁者的境界。所以孔子在本章说,一个真正的仁者,一定是敢于承担大义的人,而一个敢于承担大义的人未必是一个仁者。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