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注释 (1) 教,《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是教育,指导。本章指教育、教化。 (2)战,《尔雅·释诂》:“战,惧也。”即恐惧、发抖。《说文》:“战,斗也。”即战斗。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是作战,打仗。本章指作战,打仗。 (3)弃,《尔雅·释言》:“弃,忘也。”本义是抛弃,引申为忘记。《说文》:“弃,捐也。”即遗弃婴儿。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是扔掉,抛弃。本章指抛弃。 译文 孔子说:“用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去作战,等于抛弃了他们。” 解读 在《子路篇》,三次提到“教”。一是第9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提出了一整套的富国强国之道。繁荣、富有、文化教育,是治理国家的三大步骤。在这三大步骤中,普及全民的文化教育是为政的最高层次。二是上一章,“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意思是,善人施行仁政,用孝悌忠信教化士人七年之久后,才可以让他们接近兵器,学习作战。这两章所表达的内容,其背景虽然不同,但都是谈到教育、教化百姓的重要。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对于本章的注解,后人皆是一致的,意思是:“用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去作战,等于抛弃了他们。”我们解读《论语》,除了依照《尔雅》和《说文》注解外,多以先前时期的经典作为参照。在我们所能查阅到的经典中,有两处是相似的。一是与本章相似的,《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兹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意思是,为什么不记载安葬宋襄公?因为他失掉民心。他为什么失掉民心?因为他不教百姓作战,这就抛弃了他的军队。做为人君,却抛弃了自己的军队,那百姓谁还把他看做国君。“以其不教民战”与本章的“以不教民战”只有一字之差,与其对照注解的的话,本章的意思前后就是因果关系。何休解释说:“所谓教民战者,习之也。《春秋》贵偏战而恶诈战,宋襄公所以败于泓者,守礼偏战也,非不教其民也。”而在《孟子·告子下》中,这样记载:“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意思是说,鲁国打算叫慎子做将军。孟子说,不先教导百姓使用他们打仗,这叫做祸害老百姓。祸害老百姓,在尧舜的时代,是容不得的。 结合上一章的“即戎”之说,本章谈的是“战”事。在过去作战之前,必须通过征兵的方式,先把所征之兵进行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思想和战术,也就是上一章所说的“教民七年”,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前提,让没有经过教育的百姓去作战,就等于抛弃了他们。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