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显优势——刘宏伟教授

 莹儿飞521 2016-03-06
《今日口腔》:请您谈谈国内、外口腔黏膜病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


刘宏伟教授:在国内外,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是近似的。一般来说,人群中口腔黏膜病的患病率小于20%,但排在首位的口腔黏膜疾病病种在国内外可能有所不同。在我国,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患病率最高,它的患病率约20%,对口腔黏膜病的总体患病率贡献最大,其他口腔黏膜病并未有如此高的患病率。例如,有文献报告称扁平苔藓的患病率为1%~10%不等,白斑的患病率为3%~5%不等,其他口腔黏膜病患病率缺乏报道,或大多不超过1%。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很多全身性疾病常伴发或首发口腔黏膜病损,对患者造成较大身心危害。除了反复发作、疼痛等困扰,大众最为关心的是那些有恶变潜能的口腔黏膜病,例如口腔黏膜白斑、扁平苔藓等斑纹性疾病,其他可恶变的口腔黏膜病有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黏膜下纤维性变、光化性唇炎、红斑等。目前,针对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我们有多种筛查手段,但鉴于每种方法的局限性,临床上一般将多种方法联合应用。




《今日口腔》:请您谈谈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的优势和手段有哪些?


刘宏伟教授: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瑰宝,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呈现出显著优势。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苔藓为例。在国外,斑纹型扁平苔藓一般不给药,糜烂型扁平苔藓则给予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发现,扁平苔藓对激素并不敏感,激素的使用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国内外都是尽量少用激素治疗扁平苔藓的,其他的免疫调节治疗虽有使用,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但在国内,我们可以使用中药进行治疗,而且一些中药或中成药可以长期使用而无副作用。例如目前我们临床常用的有“苔藓平颗粒剂”,或“滋阴清热颗粒剂”,均为院内制剂。对于一些糜烂型扁平苔藓,我们可以局部使用激素+中药,足以控制患者病情。有研究认为,扁平苔藓的发病与患者精神因素相关,经过心身因素调理或可自愈;也有临床研究显示,那些非心身因素诱发的扁平苔藓白色条纹的消失是中药在起作用。在没有院内制剂的情况下,可选用一些已上市的中药,例如“口炎清颗粒剂”,可用于治疗多种口腔黏膜病;“白芍总苷”,可用于治疗扁平苔藓、缓解干燥综合征等,其他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加味逍遥丸、玉屏风散颗粒剂”也可选用。


  此外,还有一些局部用药,例如各种散剂,“口腔溃疡散”、“西瓜霜”、“珍珠粉”、“养津生肌散”、“冰硼散”、“锡类散”、“青黛散”、“养阴生肌散”、“黄连散”等;各种膏剂,局部涂抹的药膏、油膏,很多为院内制剂,一般多添加金霉素、地塞米松、普鲁卡因等西药成分,较适合口腔黏膜用量。


  总之,我们坚信,中药能较好地治疗口腔黏膜病,且中西医结合的效果会比单用中药、西药更好。



《今日口腔》: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本届专委会任期内的工作规划和未来学科发展方向?


刘宏伟教授:本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会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工作。


  第一,加强国内、国际交流。近年来,我们的国际交流能力逐步增强,与国际黏膜病同行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我们有多种交流形式,例如“走出去”,我们会适时选择合适的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小型代表团去学习交流;亚洲口腔黏膜病学组新近成立,我们将注重在亚洲地区的交流,也会举行国与国之间的双边交流等。再如“请进来”,将争取国际知名口腔黏膜病专家的来访。


  第二,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专委会委员的作用。目前口腔黏膜病的临床诊治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全国还不够普遍,我们专委会委员入选时考虑了地域均衡分布,即来自全国各省市,对于口腔黏膜病工作较少的地区也吸收了委员。下一步就要通过这些委员推动不同地区开展口腔黏膜病的防治,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委员开展工作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帮他们克服阻力和困难开展工作,既邀请不同地方的委员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也鼓励开展工作较顺利和有经验的委员进行帮扶;我们还要支持地方口腔黏膜病专委会的成立,进行经验交流,借助此平台推动全国的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切实地推动我国口腔黏膜病临床诊治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进步。


  第三,注重为从事口腔黏膜病诊治的年轻学者搭建舞台,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进行病例展示、学术演讲,为未来我国口腔黏膜病诊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第四,更多制定行业内规范与指南,例如口腔黏膜病癌前病变的筛查指南等。总之,我们要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我国口腔黏膜病诊疗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受访者简介


刘宏伟,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口腔黏膜溃疡病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口腔正畸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和《中国新药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J Oral Maxillofac Surg)、 《医学与病理学》(Medicine and Pathology)杂志审稿专家。

长期从事口腔黏膜病学医、教、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全身病与口腔黏膜病的关系、口腔黏膜病的心身因素研究、口腔黏膜病的细胞治疗等。承担国家、省部位科研项目10余项、已发表论文100篇左右,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第97期0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