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慈善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朱宗柱)

 黑蜘蛛783 2016-03-06

 关于慈善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朱宗柱

(宝鸡市慈善总会会长  721000

 

慈善是纯粹的公益性事业,以道德为旗帜,以爱心为基础,以募捐为手段,以救助为目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现代慈善事业的平等性、无私性、自愿性、群体性和开放性表明它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在救助困难群众、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和谐等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积极顺应形势需要,用慈善文化引领和支撑现代慈善事业发展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构成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对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行为的必要补充。发展慈善事业从本质上讲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完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相处,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慈善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它积淀了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凝聚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力量和精神追求。因此,开展慈善文化建设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着继往开来的现代意义。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是提升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把慈善文化建设摆在发展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位置,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中。

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慈善文化建设是引领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现期,同时伴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就业形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在新形势下,慈善事业对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好慈善文化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导向作用,激发人人参与慈善、宣扬慈善、献身慈善的社会慈善氛围,通过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让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群,帮助不幸的、有困难的人群,既可以调节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交流和互助,又能引导建立市民之间诚挚、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慈善的核心是爱心,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构建和谐社会就有更加可靠的思想基础。

从善如流、尊卑同一的慈善文化建设是支撑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慈善文化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从善如流、尊卑同一的慈善文化建设,把传统的精神财富与现实的物质财富结合起来,互济互助,救危解难,使被救助者感受到人间真情、社会温暖,使捐助者内心充实、情感升华,这将会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立足传统文化特色,积极培育大慈善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一个民族是需要精神来凝聚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慈善文化的聚合。对于西方的很多国家,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中国虽然缺少宗教传统,但中国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早就存在慈善的文化基因。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述,更早时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道理,都种下了慈善的基因。慈善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是人类从事慈善活动的全部成果,其中也包含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成果。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骏教授曾撰文指出,传统上中国人有很强的慈善意识,但在今天世界上,“慈善业经过了一个现代化过程”,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真正的解决方法不是将断裂的文化简单地连接起来,而是在传统的慈善文化基础上,经过现代化改造,重建新世纪的中国慈善文化”。由此可见,首先,慈善文化要尊重文化自身的客观实在性,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坚持和完善“纵向联动,横向联合,多方联建的大慈善工作思路,树立大慈善观念,建设大慈善文化。要将慈善文化溶入企业文化中,提倡“企业公民”精神,培养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企业具备助人为乐的社会道德感。其次,慈善文化要遵循文化自身的传承性,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慈善意识的不断增强,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提高与宣传单位的合作,宣传慈善理念,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呼唤社会营造公平的“人文关怀”舆论环境,抓好慈善典型,用典型的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大张旗鼓地宣传善人义举,让慈善事业家喻户晓,从而强化群众的慈善意识,激发和调动大家的爱心和善良意愿。再次,慈善文化要着眼文化的变迁性,开拓创新,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改善慈善事业发展的手段。慈善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全社会来支撑。在开展慈善活动中,既需要捐助者的真诚付出,更需要慈善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运行模式,完善运行机制,给奉献者以真诚回报,提高完善激励机制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深入搞好慈善文化研究和探讨,适时举办慈善论坛,用理论成果指导慈善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提高文化素养可以深层次地沟通人的心灵。要强化对公民自觉慈善意识的培养,包括关爱意识、感恩意识、社会责任等意识的培养;积极营造从善如流、尊卑同一的社会良好舆论氛围;努力健全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社区的慈善组织和管理机制等行之有效的举措,进而使覆盖全社会的慈善组织真正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功效和作用。

三、弘扬慈善理念,以慈善文化引导慈善事业快速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探讨慈善思想和慈善观念在我国的历史渊源,演绎慈善义举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华夏慈善事业,把慈善理念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能有效引导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促进新形势下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应适时建立专门研究慈善事业的机构,汇集社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出谋划策,引导慈善事业向系统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组织形式多样的慈善文化活动,使之与募捐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感染和影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慈善、参与慈善;又要努力吸收现代慈善理念,形成具有特色的慈善文化,利用举办慈善讲坛、慈善文化研究等形式,扩大慈善影响,形成系统科学的慈善文化社会环境。

慈善事业离不开适宜的社会文化氛围,离不开良好的内部驱动机制,离不开现代慈善价值观的支撑。目前,发展慈善事业已经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社会发展规划,同样,慈善文化建设也要纳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研究部署,统一协调安排。应建立由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文化、广电、民政、教育、慈善机构、重点企事业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参与的慈善文化建设与慈善文化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检查和考核,从而有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媒体推动,各方配合的慈善文化建设新格局。应大力弘扬“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大力表彰在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和团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以先进典型影响、教育群众,让慈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动慈善事业的持续、深入发展。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慈善事业将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慈善意识将会不断增强,公民和企业参与程度将会日益提高,慈善服务的领域将会不断扩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会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朱宗柱

                                         写于山城宝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