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朝庆教授专访:历史大视野中的乡愁与乡建 由于我做乡村建设研究,习惯于使用长时段比较的方法,所以发现的东西、看到的问题可能跟一般的农村研究者、中国社会学史研究者不太一样。首先我认为,中国社会自主性是乡村建设持续存在,从宋代以后到民国时期一直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自主性集中体现在社区自组织的持续发展。从历史上看,社区自组织往往表现为平民家族建设、社区乡约建设、义庄、义田等好多制度探索,但是它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组织能力问题。所以,我研究过宋代以张载为核心的知识分子,主要看家族、社区、义庄等制度的近世起源;研究过王艮的泰州学派,考察商业社会发展后,儒学平民化的过程及这个过程对于社会自组织的影响。 然后就是考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整体换代,过去的乡绅基本不起作用了,城市知识分子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任务,这是中国现代乡村建设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有过渡性,他们在知识上、方法上是新的,但是灵魂上是旧的,还有乡愁,还要回到农村。你看晏阳初这些基督徒们晚上在一起不是研究圣经,而是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他们强调以良知去支配行动,改造乡村。 目前,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能量很大,社会平稳发展,他们应该能做出比民国乡村建设更大的事业。 注:文章题目借鉴微信公众号“紫金传媒智库”文章《【紫金乡愁系列】 宣朝庆教授:历史大视野中的乡愁与乡建》 (编辑:舒东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