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朝庆教授专访:历史大视野中的乡愁与乡建

 無情360 2016-03-06
'群学南开'
   群学小编
近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宣朝庆教授接受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主办的【紫金乡愁系列】专访,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闵学勤教授就乡愁、民国乡建、乡村空心化、乡村治理等问题展开对话。

宣朝庆教授专访:历史大视野中的乡愁与乡建

       宣朝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思想史、历史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社会建设与治理思想研究。
问题一
乡愁的安放
闵学勤
        宣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智库【紫金乡愁系列】的专访!我们大致想和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并希望从您的回答中再挖掘一两个问题。首先,正值一年一度的返乡大潮,您作为长期致力于历史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学者,您的乡愁如何安放?
宣朝庆
        谢谢闵教授,我一定配合。关于乡愁的安放问题,我曾引过一句话,“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个人只有离开家乡,才能感觉到乡愁,它是关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皈依。但是,在城市化时代,一个人一旦离开了家乡,可能就回不去了,就好像一个人离开原生家庭就再难以回去是一个道理。因此,当前的时代乡愁与古代的乡愁有着重大的差别。
        现在乡愁使人回不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的公共品供给不足,特别是医疗、公共卫生、教育、娱乐等方面,让人难以适应乡间生活。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过若干年,这个问题会解决。特别是现在城市养老问题突出,养老资源不足,乡村经过适当的社区适老化改造,可能会成为养老的好地方。所以,到时候乡愁说不定也会变成”城愁“。
闵学勤
        其实现在已经出现“城愁”,一到下雪,网上就一片“北京变成北平,南京变成金陵“之声,其实是人们怀念过往 那些充满文化和情怀的城市。
宣朝庆
        是的,呼唤老北京,不喜欢水泥森林。人到老年,可能更希望三五好友,安安静静,找个安适的地方,去休养。适老化的农村就是好出去。钓钓鱼,下下棋,享受一下斜阳夕照、小路柴扉,好个去处。
问题二
关于民国乡村建设
闵学勤
        您曾经研究过民国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那段历史,其中的主要发现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与今天的小部分社会精英回到乡村有什么异同?
宣朝庆
        我这些年延续博士期间的问题意识,探讨中国社会建设的独立品格,着力去发现民间社会发展的自主性,所以在2010年左右转向民国乡村建设的研究。

        由于我做乡村建设研究,习惯于使用长时段比较的方法,所以发现的东西、看到的问题可能跟一般的农村研究者、中国社会学史研究者不太一样。首先我认为,中国社会自主性是乡村建设持续存在,从宋代以后到民国时期一直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自主性集中体现在社区自组织的持续发展。从历史上看,社区自组织往往表现为平民家族建设、社区乡约建设、义庄、义田等好多制度探索,但是它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组织能力问题。所以,我研究过宋代以张载为核心的知识分子,主要看家族、社区、义庄等制度的近世起源;研究过王艮的泰州学派,考察商业社会发展后,儒学平民化的过程及这个过程对于社会自组织的影响。

        然后就是考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整体换代,过去的乡绅基本不起作用了,城市知识分子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任务,这是中国现代乡村建设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有过渡性,他们在知识上、方法上是新的,但是灵魂上是旧的,还有乡愁,还要回到农村。你看晏阳初这些基督徒们晚上在一起不是研究圣经,而是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他们强调以良知去支配行动,改造乡村。  

        他们把乡村的群众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认为人都是平等的,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也强调要从群众中去发现他们能动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发展在其中,而不是让他们当观众;认为对群众进行教育,应该简单、简化,切合实际需要。这些思想都是阳明心学的思想。
        2006年开始,我研究了韩国的新村运动,有个看法。晏阳初、梁漱溟他们的这种实践,应该给1970年代韩国的新村运动很大的启发。新村运动的核心是乡村建设者工作伦理培训,以他们的工作伦理带动农村的道德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套东西是在朴正熙的指导下做的,1930年代朴正熙是日军华北驻屯军的下级军官,应该对华北情况不陌生。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去研究。
闵学勤
       这个逻辑关系很有意思,值得研究。
宣朝庆
        当前知识分子中间正在兴起走向乡村的大潮,我接触的有几个方面,如乡村文化保护者、乡村儒学的实践者,社区支持农业的促动者,他们都是很有热情的人,也创立了不少社会组织。我也跟他们其中的部分人士有过一点交流。
        目前,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能量很大,社会平稳发展,他们应该能做出比民国乡村建设更大的事业。
        不过,在这中间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去除百年来形成的贱农意识,这是贵院张玉林教授的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贱农意识应该从根子上去除,民国乡建没有这个问题。
闵学勤
        何为贱农意识?
宣朝庆
        按照我的印象,张玉林教授认为,百年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工业、城市、工人为上等,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下等的观念,他有长篇大论。二是要注重农村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建设,农村没有自己的乡村领导者,这是很危险的。
        农村的干部资源非常短缺,有能力的人都进城了,所以这个方面政府应该作为公共品供给的部分,通过党群组织、合作组织、普及教育、其他社会组织发展等逐步培养,并且能够给予他们经济上、政治上的出路。
        这两个问题的背景是,城市化、工业化从农村抽取人力资源,农村要发展就必须有培本固原,在思想上、组织上去完善。我认为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内与外的结合,城市中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再去发挥作用,见的功效会大一些。单纯依靠城市型的社会工作,在农村吃不开。
问题三
关于乡村空心化
闵学勤
        城市化驱动下,乡村的空心化正不断演化,在您看来,如何阻止?它是否会形成新的乡村危机?
宣朝庆
        关于乡村空心化的问题,我觉得这里面还是要辩证来看。首先,乡村空心化是建立在一个农村人口特别庞大,农村、农业承载力已经难以应付的地步,这样一个客观实际上。在这个层面,现代化国家要大力发展城市,发展工业,甚至要向边疆移民,来解决原来农村人口超出承载能力的问题。现在我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再加速,这本身是一个好事。空心化恰好说明减轻了农村承载量。空心化当然也存在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城市化过程不完善,受到户口限制、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城市承载量的制约、城市自身保护意识的制约,农村剩下老弱病残人口,导致农村失去了生机。
        因此,我建议大力完善城市化、市民化措施,以人为本,保护家庭的完整性,给予移民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完整家庭进入城市。但是这个过程城市也很痛苦,这要看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城市规模、城市治理思维的开放性。现在这种设想近乎有点空想,可以说城市化发展越快,农村的空心化发展越快,因为优质劳动力资源在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劣质劳动力资源才被弃之于农村。
        所谓乡村危机的问题,不能说由于空心化就会加重,乡村危机的根源其实在于乡村自主性的丧失,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乡村成为基层,资源不断服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被抽离,乡村危机是必然发生的。这种情况的扭转需要体制解决,真正做好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最近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有很多新的提法值得注意。
问题四
乡村治理是否有可借鉴的模版?
闵学勤
        最后,您认为就目前而言,乡村治理是否有可借鉴的模板?
宣朝庆
        目前乡村治理有很多好的典范,比如温岭的民主协商模式,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村契约化管理,一些城中村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广东某些村落的乡贤委员会等,都可以借鉴。其实,还是培养农民学会开会,增强民主意识,加强民主议事。

       注:文章题目借鉴微信公众号“紫金传媒智库”文章《【紫金乡愁系列】 宣朝庆教授:历史大视野中的乡愁与乡建

(编辑:舒东妮)

群学南开
学术研究
学科发展
校友动态
咨询服务
我们致力于推送有关社会学的资讯,特别是南开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校友动态,为南开大学社会学全体校友和热爱社会学的同仁搭建起一个共同平台,希望以此加强和大家的沟通与交流,一起推动南开社会学的发展。诚挚欢迎广大师生和校友们积极投稿nankaishehuixue@163.com,期待您的关注和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