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个字眼——“思维导图”。没错,它确实跟“思维有关”。
要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词,恐怕得从英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开始说起。
有一次,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的过程中,留意到一件事情。我们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就是小时候课文中不停画鸡蛋的那位,他还画了一幅被全世界人民都玩坏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想起来了吧)在自己的笔记中使用了很多图画、代号和连线。这位心理学家敏锐地感觉到,这一定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
于是乎,东尼·博赞兢兢业业,终于在19世纪的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号称曾经风靡一时的思维工具。
仔细看思维导图,通俗讲,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思维构架图,它像一个巨大的网,从一个讯息开始,瞬间引爆,关乎方方面面。
打个比方,我们提起大海,可能想到的是不止是大海的颜色,大海的涛声,其实关于大海的东西太多了,大海的全球分布,大海的形成,大海里面的生物,大海中的矿物,大海中的火山……
可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有的时候可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点,好比蜘蛛织网,开始拉线,最后成为看似错综复杂但又无比有序的一张网。那么如何让孩子可以做到呢?
这就是思维训练的开始。
其实思维导图的这种模式,在我国幼儿园体系中的主题课程中有很好的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中,有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六条,是这样描述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里的“综合性”,在更多的幼儿园教学探索课程中,也就物化为孩子们最容易接收的“主题式课程”。
这种主题式课程,会结合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老师讲“猫”的知识,从生活中常见的猫的品种,再到猫的奇特本领。现在的猫被视作宠物,古代也的人们也喜欢猫吗?学过的诗歌里有猫的诗篇吗。过去的唐朝大画家,怎样表现猫的特点?也会发微信,上微博吗?
这在孩子眼里,多么有趣。这样想来,学习“思维导图”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大事!
不过,我们常常说,孩子的思维的构建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其实这个构建的过程,也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变化,尤其是个性思维方式逐步完善的过程。
这个完善,有一个载体,阅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7岁的儿子已经看过很多本科普书。我慢慢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每一种科普书,作者本身的描述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每个孩子都可以在书中汲取这样的营养。直到有一天,它的思维种子发芽,长出自己思维方式的花朵。
而我们家孩子最爱的一套书《脑洞大开》的特点就很鲜明,就是合乎孩子生理特点的一种思维搭建。打个地方,它好比合乎孩子思维型号的螺丝,型号刚好。不过过于深奥,孩子完全摸不着头脑,也不会过于浅淡,孩子觉得完全不够味。
还是以其中《大海》那本为例,以一个故事导入,更贴近3岁左右孩子的特点,接下来进行知识的扩充,这个“思维导图”中的各个节点开始搭建了。最后以一个幽默漫画收尾。仿佛我们看了一个大片,承启转合,最后留下一个可以怀念无数次的小引子。
以前我认为的阅读,可能有些片面,浅显地感觉阅读可以让孩子获取知识。如今再看,阅读是不断内化自我,最终外化的一个过程。不管是何种讯息有一个端口引入,必将有个端口发出,最终表现为孩子自身的创造力、思维力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