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110年前沧州军政一把手照片曝光!一批老照片同时解密……

 okxso 2016-03-06

110年前沧州知州和总兵啥尊容?

你肯定没见过,

掌握沧州爆个猛料,

找到他们的照片了!


先看第一张图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1年底。

中间这位肥头大耳、官威十足的人,

就是当时的沧州知州。

后面垂立的是他的随从。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

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很快波及沧州。当年6月,在沧州工作的英国医生潘尔德等外国人,在沧州官员的保护下,从黄骅岐口登上英国军舰到天津塘沽,然后经烟台回到英国。1901年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潘尔德于年底返回中国,从天津回到沧州,受到沧州刘姓绅士兄弟俩(照片前面二人)的款待,沧州知州出席欢迎宴,并在就餐时合影,左二为潘尔德,拍摄者为牧大卫。


再看第二张照片:


此人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沧州总兵梅东益。


总兵是个多大的官?

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清代总兵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相当于省级军事长官,不过可能实际地位会低一些。

沧州总兵,通俗点讲,就是当时的沧州军区司令员,甚至还要重要些。

 

 如果梅东益大家陌生,想必梅公祠很多人都熟悉。

没错,梅公祠就是为纪念他而修建的!


梅公祠位于市区新华桥 东北侧,已毁。

据标注沧州记载: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祭祀驻沧淮军乐字营统领、贵州提督梅东益而建。原有正殿、配殿、戏楼等六十余间,民国十六年(1927),东益之子梅树声捐出大部作为红十字分会会址,抗战前还曾是红十字会小学校址。解放后,一度作为沧州地区人民医院。1989年,因建桥扩路而全部拆除。

可见,梅东益后来官至贵州提督,地位显赫。


可以讲,这两张照片中的人物,就是110年前沧州城的最高军政首脑。



再有,总听说沧州城厢码头数百年来,高桅长篙,大小船艘,在这里装仓卸货,北达津沽,南通齐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那么,真实场景到底是什么状况?


来了,掌握沧州有图有真相,请看:


第一张图是船靠沧州码头时,要先扔一条纤绳到岸上,这也证明,那时的运河两岸,拉纤是一个重要行当。

第二张图是船靠岸时的场景,码头远景果然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1904年5月18日,G卡津斯和W博尔顿牧师代表团在潘尔德的弟弟和弟媳陪同下,从冀州来到沧州进行了三天的视察、布道,当地官员给予了隆重接待。


再问一个八卦些的问题,你知道中心医院前身沧州博施医院吗?你知道110年前沧州的女护士长啥样吗?

坐稳了,

上图:

你别打我,这是真的!

为了证明,小编把原文中的英文都保留了。



再来瞧瞧男护士长啥样?
我勒个去,

全是大叔啊!

如果穿越回110年前的沧州医院,

打针,你选谁?


其实,

这些珍贵的沧州老照片出自一本百年前出版的英文书籍《沧州好医生》。


此书出版于1908年,作者为书中主人翁的父亲,基督教牧师,书中的主人翁是沧教博施医院的创建者和首任院长,病逝于1906年


我们能看到这些珍贵照片,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沧州市中心医院宣传策划部主任陈秀春。

正是他在考证该院历史的过程中,意外收获英文书籍《沧州好医生》的。


这部书于1908年出版,通过沧州博施医院(沧州中心医院前身)首位院长潘尔德的日记,详细记录了医院建院前后的情况,以及1899年至1906年间沧州的风土人情。书中大量的文字记载以及珍贵的图片,为我们呈现了110多年前的老沧州。
    

        下面,我们了解下这部书和百年前的老沧州
    

早在2006年,陈秀春就开始考证中心医院的前身是沧州基督教博施医院。为了让考证更具体、更充分,他与同事多次去天津,并远赴英国寻找原始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沧州博施医院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在英国寻访时,陈秀春找到了1895年出版的记录路博施医生的书籍。他欣喜万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译书中。

就在这部书译完不久,他又意外在网上发现了1908年出版的英文书籍《沧州好医生》。这部书是潘尔德在沧工作期间所写的日记。这令他如获至宝,高价拍买后,又投入到这部书的翻译中来。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沧州好医生》翻译完成。“这部书,不仅是一位英国医生在沧行医的记录,还是记录了博施医院建院前后的点点滴滴。从中,你能发现医者的灵魂,还能看到沧州的历史。它会把你带到100多年前。”陈秀春说。


 英国医生潘尔德和他的爱人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合影,1896年二人同时来中国,1899年来到沧州建设医院,并任首任院长,1906年潘尔德因伤寒病逝于吉林考察新医院的地方,葬于松花江畔。


1888年,英国医生路博施来到天津,担任天津伦敦会施医院院长(即天津马大夫医院,天津肿瘤医院前身)。期间,他多次到沧州、盐山下乡义诊。1894年,32岁的他病逝于天津。1898年,他的家人及朋友为纪念他,捐款300英镑,在沧州市运河西南关口购地40亩,建立医院。

1899年沧州知名学者于先生,盐山人,后来加入基督教,此时在沧州运河船上 


 1899年冬天英国医生潘尔德、基督教牧师牧大卫坐马车从沧州到盐山途中
1901年底,英国医生潘尔德等从英国返回沧州,看到被义和团烧毁破坏的沧州城外南关口基督教医院,非常痛心,决心在原址重建医院。
1901年重新建设医院时,当地人用牛车运土坯盖医院房子
1903年2月16日,沧州博施医院开业,沧州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祝贺,图为潘尔德院长在医院大门口迎接祝贺的客人到来

1903年2月16日,沧州博施医院开业,沧州知府和驻军统领带领军政要员前来祝贺,社会各界人士也来祝贺,图为潘尔德院长和各界人士在医院楼前合影。


1903年2月16日,沧州博施医院开业,沧州知府和驻军统领带领军政要员前来祝贺,社会各界人士也来祝贺,图为潘尔德院长在医院大门口迎接祝贺的客人景象
医院建立后全体员工合影,中间为英国医生潘尔德
1903年2月16日,沧州博施医院开业,图为医院全景

1904年英国医生潘尔德在沧州医院内的住所(2号楼)


1906年沧州博施医院门诊候诊室内景,墙上为潘尔德的照片



博施医院在当时中国北方规模是比较大的,床位达到五十多张,图为当地一位腿骨折的孩子,经过夹板固定后,坐在医院病床上由父亲陪伴
沧州博施医院中国医生做小外科手术


 


1900年6月26日,英国医生潘尔德带着妻子和孩子(前排坐者)、牧大卫牧师(左二)、等由于义和团运动从沧州逃到天津又转到山东威海,和逃到威海的沧州基督教徒合影
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沧州盐山作为基督教徒最多的地方,受到义和团的伤害最大,大约有200名基督教徒被义和团杀害,图为1901年底盐山仅存的基督教徒合影。
1901年义和团运动后,沧州基督教执事非常悲伤的站在惨遭杀害的妻子墓前。
1901年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惨遭杀头的义和团头目及骨干力量。

1904年的沧州博施医院院长助理,黄树唐医生,沧州人,曾在北京通州英国基督教开办的学校学习三年,回到沧州后和沧州官员的女儿结婚并同在医院工作。

1904年夏天,潘尔德携全家到北戴河休假

                             

展开书,就仿佛展开了一百多年前沧州历史的一页。

从书中的描述看,一般人出行骑驴,马车是比较高级的出行工具。潘尔德在给父亲的信 中这样描写乘坐马车的感觉:“木制的车身沉重而且硬,座位没有弹簧和软垫什么的,马车由两匹骡子在前面一起拉着。如果车走得很快,车身就非常颠簸,你的头会“砰”地碰向一面,然后又弹回来碰另一面。”

沧州城很快引起了潘尔德的好感。确定在运河边的一个渡口附近购地建医院后,这年秋,他们决定在沧州城内寻找一个地方做临时医院。

潘尔德当时住在城外的医院附近,从住处走到临时医院,只需要大约一刻钟的路程。不久以后,他已经非常清楚这段路程。每天,他步行到运河渡口,摆渡进城。城郭的面积不大,他很快熟悉了每条街道。县衙、银行、丝绸庄、清真寺、文庙、茶楼、当铺……走过这些地方,人们对他是善意友好的,他们互相间愉快地微笑和问候,就连卖肉饼和甜食的小贩,以及摆渡的船夫、轮渡的摊贩,都开始关注起他来。潘尔德写道:“我们逐渐变得熟悉起来,直到见面的每个陌生人成为熟人,沧州城里几乎每个单位的人都认识了。”

潘尔德还特别提到在城区居住的伊斯兰回族群众。他说,他们人数众多,都很规矩,独立自强。因为看病,他交到了很多伊斯兰朋友。  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常常不自觉地提到运河。比如,早起开窗,面对的是运河;11月份从天津运医疗设备,他很着急,担心运河冰冻封航;他常常去运河边接朋友,还留下了大量在渡口及船上的照片……渡口边的小贩、摆渡的船夫、拉纤的纤夫、长袍马褂的绅士、顶戴花翎的官员、小脚的妇女……他的笔下,让沧州这座运河古邑活色生香。

在沧州,潘尔德经历了人生中的黄金7年。他愉快地通过笔告诉远在英国的父亲:“我们很高兴在这里。我们住的房子非常方便和舒适,这里的人友好愉快。沧州这个地方本身很有趣,一些地方甚至很漂亮。首先,每天工作忙碌,充满了信心和活力。”


(本文部分章节选自沧州日报记者 周红红 杨金丽采写的《一部书,呈现百年前老沧州》,特此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