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女人都是狐狸精的化身

 xym9999 2016-03-06
    自唐以后,由于三纲五常观念的融入和强化,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歧视增强,九尾狐由早期涂山氏的图腾崇拜而被转变为淫邪之兽,被称之为“狐狸精”。古人把狐狸视为性情淫荡、以美貌迷惑人的精灵鬼怪,再加上狐狸成精的传说和志怪小说中对众多民间妖艳、多情的狐狸精的描述,于是乎,人们的俗语中便把性感而具诱惑力的不良女性称为“狐狸精”了。那么“狐狸精”的性别倾向缘何是女性呢?原因有三。
其一,从字面上来看,“狐”字的右半部分是“瓜”,“瓜”在民间有绵延子嗣的象征,古人的生殖崇拜将“瓜”与女性联系在一起,而在金文中,“狐”字就是写成“瓜”的。所以,在字义上,狐就和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二,“狐狸精”文化形成于父系社会,为了维系父权制度的威严,对女神进行驱逐,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狐狸精”一词是中国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产物。封建社会,女性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女性从属于男性,受到多重压迫:从一而终、三从四德、万恶淫为首……一系列的封建礼教禁锢着女性,只要她们稍作挣扎,便会被冠以种种罪名。妲己便是其中的典型,她被塑造成“千古第一狐狸精”,最终祸国殃民。因此,“狐狸精”就是男权目光的折射,无论是“狐狸精”采补伤人的说法,还是狐狸幻化成人魅惑男人的故事,都是在借助“狐狸精”来诋毁女性。
其三,一些学者提出“狐狸精”是中国男性“恋畏情结”的载体。那么何为“恋畏情节”?说白了,就是男性对女性既爱恋又恐惧的矛盾心理。爱恋的是“狐狸精”的魅力迷人,恐惧的是她们作为妖怪会采食男人精气致人死亡。男人一方面将女人视为“狐狸精”,斥责她们是红颜祸水,淫邪妖媚,另一方面,又对男欢女爱之事十分向往。总之,封建道德催生了“恋畏情节”,并固化了“狐狸精”为魅惑浪荡的女性的形象。
妲己无疑是“千古第一狐狸精”,但是,“狐狸精”发展的高潮出现在我国政治经济空前发展的唐朝。徐敬业不堪一个女人,也就是武则天把持国政,盛邀骆宾王大才子愤而写就《讨武檄》之后,“狐媚”隆重登场。此后,把“狐狸精”带出帝王家的李师师、秦淮八艳之首的陈园园,更是将社会对“狐狸精”的定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父权制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上的,是保护男性普遍优先权的性别关系秩序。所以,“狐狸精”便成了贬低女性、反衬男性崇高与权威地位的代名词,并延续至今。
三、当代社会的“狐狸精”文化
现如今,提到“狐狸精”,人们脑海中首先闪现的两个词一定是“有魅力”和“风骚浪荡”。一个女人如果单纯的有魅力,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她是能交到很多朋友的,因为对一名女性来说,如果同“有魅力”的女性走得近的话,很可能也会为自己带来更多资源。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定势效应”。因此,一个“有魅力”的女性,一般是不会受到女性同胞们的排挤的,相反,这还可能使她在女性中更受欢迎。然而,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如果还“风骚浪荡”,利用自己的美貌去刻意吸引男性(尤其是已婚男性)的目光,那她就要小心了,这很可能会让她成为所有女性“公敌”。
最近网络上有一篇《为什么女人都讨厌狐狸精》的文章分析了“狐狸精”受到排挤的两点原因:首先,“狐狸精”的“不矜持”等于背叛了女性同盟,而女人对“狐狸精”的排斥则是出于对女性同盟利益的维护;其次,狐狸精作为种群平衡的破坏者,是需要严加防范的对象。这两点原因听起来未免有些抽象,简单来说,对于中国的家庭,女性的付出往往更大,这是因为传统的女性伦理价值取向认为女性主要的活动场所应该是家庭,而传统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社会私有制和男权制的社会结构下,女性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依附于男性,以家务劳动和传宗接代为毕生事业,成为“贤妻良母”,保证家庭婚姻的和谐完整。在丈夫出轨后,妻子往往会受到极大的精神打击,出于对丈夫的畏惧,于是迁怒于第三者,而“狐狸精”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勾引男人的风骚浪荡的妖怪,因此,“狐狸精”便成了人们心中破坏家庭和谐的罪魁祸首。
但是现在人们对“狐狸精”又有了褒义的解释,它可以去形容那些容貌姣好,体态婀娜,聪慧,有生活情趣的女子。缘何会产生这种转变呢?笔者分析有如下原因:首先,就是儒家思想性别等级的淡化。随着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作为“狐狸精”载体的女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经济独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其次,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正在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取代,将女性视为“第二性”的社会历史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批判;第三,女权主义学者通过重新书写中国妇女史挑战传统史观,将女性赋予了主体性,并且抨击男性保利文化,使得社会重新定位对女性妖魔化的“狐狸精”这一意象。以上多种原因相互作用,使得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狐狸精”也迎来了对自身定义的革命。甚至有人还做出大胆猜想,由于女人们的最终强势,“狐狸精”变成男性属性也未可知。
当然,对“狐狸精”褒义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狐狸精”仍然是一种“坏女人”形象的存在,仍然是浪荡魅惑的女子的象征。这离不开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文化,同时也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总而言之,“狐狸精”从神到妖的发展轨迹以及人们对她或贬或褒的矛盾心态,都反射出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大众文化、民俗信仰的影子,而“狐狸精”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还在继续。
“社会学了没”——社会有学问,让社会学走进生活,传播社会常识,有趣、专业、接地气的大社会兴趣社区。微信号:socialor。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