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与变道: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第三阶段:大学】除了逃课和泡师妹,那还能干什么? 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极大的改变,关于如何认知和理解世界,有了更多的方法和视角。那时候,本科四年,减去实习的大四,在学校的时间其实只有三年。三年的时间里,那个时候的我们,心情大概是这样的:大一很迷茫,大二很疯狂,大三很猴急,大四毕业就再度迷茫了。
人说“扬名声,显父母”,或许是因为自己出身和家人期望,虽然上面的四种境况,我也经历了大半,但我还是在一些方面有所坚持,说不上建树,但起码有了一些初见的收获了。 《上大学》 第一,上课和专业。 小学、初中、高中,十三年的学科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种为了应试而设计地纯碎的知识教育。在关于如何勘察人性、如何认识社会、如何理解世界方面,几无章法,也无甚出色的建树。虽然如今的大学教育与当年“西南联大”的宏旨相去甚远,但相对应试教育而言,起码是在灰白的知识灌输下,在人性、社会和世界方面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性的大门,自主自由的意识开始绵延生长,有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于一个人从纯粹的学生身份转变到具有社会层面意义的身份,具有关键作用。它不一定是一个人成熟的象征,但起码是走向成熟的开始。
理性,有很多定义,我姑且只看常规定义和哲学定义(源自百度百科):
就字面意思,我们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主观能动的,它可以是这样一种过程: 逻辑,也有不少定义,我们简单举例:
如果说“理性”是一种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逻辑”就是关于如何构建事物框架并寻找出规律,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两个加起来,简单说就是——主观能动的去寻找事物规律以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教育的专业,其本身的知识体系,正也是基于此而构建的。有幸的是,从大一开始老师们就让我们写论文了。 下图虽有恶搞之意,但你不能否认它的的逻辑推理——“竟然那么有道理,说的我无言以对!”简直就是一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结构的论文提纲嘛! 《爱情发展流程图》 尽管也是“一大抄”,但结构毕竟不能少。论文首重提纲,而提纲正是基于事物或问题的框架,这个框架就需要“逻辑”的能力去构建。在框架构建完成后,则需要“理性”的能力去发掘包含在逻辑中的各种规律和关系。可能你会觉得说,练字而已,跟逻辑和理性能有半毛钱的关系吗?其实我也觉得没多大关系,它们之间,我以为然的更多是万物之家的关联和互通。 其一,汉字是方块字,自然有结构所在,有结构必然就会有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偏旁结构上的关系,如上下、左右、全包围等;为也可能是形声语义上的关系,如近义、反义以及各种修辞。这其实就是前文讲过的“有意义的书写”了,但其实我觉得,如果真的能写字写到这种状态,或许算是超越汉字本身的意义了,更多是世俗化的引申义了。唐朝诗人李泌的这首《咏方圆动静》,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吧:
其二,练字是经年累月的事情,有心者自然会坚持。但它首先必须是以兴趣表现的,而不是任务压迫的。发自肺腑的爱好,心怀好奇和热爱,就一定会主动去寻找各种可能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我个人感受和经历来讲:它开始一定是感性的,然后是理性的,接着是感性加理性,最后还归理性。开始你喜欢,所以放肆;然后你想写得更好,理性驱使你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其次,你发现自己写的越来越好,感性的情绪又显现了;最后,慢慢地,你便是全然感性了,因为你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并享受其中了。用个不恰当的说法,这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心流”状态了。在这种状态下,你不仅是高度专注的,更是极致的体验。 第二,阅读和写作。 我是幸运的,高中的时候宿舍有一个小说迷,能带我进入波澜壮阔的小说世界。而到了大学,除了有一个小说迷,还有一个书呆子和一个文艺青年。 对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说迷,我们叫他“雄英哥”,因为他真名叫“民族”。比起高中的那位翟同学,可谓是有过之无不及,连走路和吃饭同时都要看小说的人,其他时间就毋须多言了。只是他的涉猎范围比较窄,只是集中在穿越、玄幻、都市等YY一类小说。 左边床是一位典型的古典文化爱好者,书呆子一枚,整天看的都是老庄、易经、三十六计之类的书籍。但有一点是我所不及的,那就是逃课也要去图书馆看书。如今想来,我还真是惭愧的不行。当年为了复习四级去图书馆,然后就趴着睡着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去图书馆学习了,借书除外。 右边床是一位矫情的文艺青年,我们都叫他“辉兄”,其父母都是老师,从小阅读涉猎甚广。不得不说,这是我最佩服的一个。因为此前的阅读都是不成体系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跟他接触多了,阅读的趣味也慢慢受他影响,开始有意识的去接触各种国内外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两人重读《诛仙》,并为之引发的讨论;二是一起夜读蔡骏的《天机》,虽然现在不以为然,但当时确实是一起才敢看,大晚上看着怪吓人的。 蔡骏《天机》 诚然,我宿舍的阅读氛围还是不错的,所以三年下来看的书也不少,只是专业方面的研读的少,这一点在毕业后只能狂补。但其实除了阅读,写作也是“辉兄”的一个重要技能,记得他那时的文风很有痞子蔡、王小波的风格,别说有多羡慕了。掐指算来,我在大学写的成篇成文的也是屈指可数,但那时候微博兴起,就经常在微博里写140字。因为短小,所以遣词造句方面精炼较易。此外,当时还比较流行发节日短信,但我觉得大家都是复制黏贴的,于是每逢节日我就都自己原创,自认为还算不差。所以,那时候给同学的印象就是“你文采好好哦”! 但那时我写长文的动力严重不足,尽管也有参加学院的征文比赛,虽然获奖了,但最令我触动的还是“辉兄”的光荣事迹。那时候她恋上一个师妹,通宵写情书啊,洋洋洒洒上万字!虽然现在忘了,但当时读了感受就是:用词精到,用情极深!以至于我后来也是这么干的——当时喜欢上书画协会的一个妹子,又恰好读了前秦苏蕙的《璇玑图》,就依样画葫芦用回文的形式写了一首“不伦不类”的表白诗给她,尽管为拒绝了,伤心了好一阵,但终究不悔。因为这首不是“诗”的“表白”既没有押韵也没有平仄,就不敢给大家看了,实在是贻笑大方。
第三,社团和兴趣。 大一入学不久,各大社团就开始招新了。因不明就里,在各种师兄师姐的威逼利诱下,进了3个社团:营销协会、书画协会和蓝天义工。美其名曰:营销是专业,书画是兴趣,义工是情怀。 那时候的会费是三十块,三个协会就是九十块,这就去掉差不多一百大洋啦!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可是一笔巨资啊!虽然不能拒绝初上大学那一股关于理想的鸡血刺激,也不能排除有随大流的嫌疑,但关于“专业、兴趣和情怀”,我想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看法和坚持的,而后来的经历也确实印证了我的想法。 关于专业,课堂上的都是理论,尤其是营销这个专业,几无实践可言,一些老师更是照本宣科,全无主见。所以专业社团恰好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场景:课下的理论讨论、商业新闻的互通、营销活动策划、校园创业的交流等。关于这点,除了在学院饭堂兼职切菜和帮校外大排档送餐,还有两点需要着重:第一,因校园禁止经商,大二时与舍友“辉兄”创建点餐网站,后因资金不足和招商不力,只好作罢;第二,大三代理驾校帮教练招生,从设计传单到请人派发,再到内网广告被查封,转至地下后到实习,赚了一部诺基亚5233。 关于情怀,可能这个词用的也不恰当,但就算是那么一回事吧。当时蓝天义工的活动我参加的不多,但却也为我认识更真实的社会裂了一个口子。可能是受了我妈影响,我那时性格是多愁善感的,记得那时全宿舍一起看日剧《一公升的眼泪》,我虽是男儿身,却也是看的泪眼迷蒙。当时的活动多是去援助周边的一些穷苦人家,或者去老人院送温暖,甚至到大街上当志愿者等等诸如此类。初生牛犊,也不知社会艰辛,当看到一些悲惨凄凉的人和事时,总是觉得很心酸。那时候年少气壮,大有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只是这种恻隐之心,这种“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已经被现实的生活剥了几层皮了。只好立志:至少做个好人。 关于兴趣,这个最后讲,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核心。 其实到大二,专业和情怀都让位于兴趣了。这并不是哪个更重要,只是说哪个对于当下心更有感召罢了。到大二,留任书画协会书法部部长。到这时候,蓝天义工就没去过了,营销协会参加的次数也比大一少了。倒是书画协会,大二留任后,几乎每周都有两个下午在那里。因为协会里头,真的是藏龙卧虎,行楷、隶篆、篆刻、国画、水彩、素描、漫画,甚至是古筝、钢琴等,实在是群英荟萃。震惊之余,更是自惭形秽,暗想之下能与之一拼的也只有写字了,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得更好才行! 书法大赛 于是乎,在协会的时间里,除了日常带新人练字,我更多的是跟各种高手交流。不管是日常的书法培训课,还是各种书法比赛,甚至是书法家来指导,我从未缺席。尤其在他们创作的时候,看着简单的笔墨在他们一笔一画的挥洒中,成形为一幅幅出色的书法作品,那体验真的很是享受!为什么我强调的是交流而不是学习,这是有原(借)因(口)的:
古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智者讲,跟优秀的人在一起才能变得更优秀;鸡汤讲,你是什么人就会遇到什么人——虽然我觉得这些话都是扯淡,但在书画协会三年的交流,所得却也是颇丰。尤其者,是赵的行书,临摹的《兰亭序》简直难分真假;还有范的草书,颇有唐代怀素遗风。但最令我拜服的,还是学启功体的曾,不论用什么笔具,甚至用调羹、刻刀都能讲启功体的风范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我经常向他请教,到后来还买了启功书法字典,还有文阿禅编的启功行书帖。从此,深陷启功行书体,到如今,也是爱到不能自拔。不仅是简单的因为启功体的本身行云流水、自由奔放的气势,更是因为启功本人的传奇经历,让我钦佩不已。 以下,就简单谈谈感受吧:
三年下来,关于自我性格和书写风格,大局已定,基调已成。其实感受还有很多,更不乏深刻。浅显地,可以影响你的情绪,喜怒哀乐,心随笔动;更可以挑起你的欲望,让你深陷而不能自拔。 随性随写 譬如说吧,当时喜欢上的一位女生,就是从带她练字开始的。我不能用漂亮来形容,我喜欢说她“好看”,而且同样是文学爱好者,更是院国标队的,一身气质散发出来,那感觉自不必说。当然我也不能否认,那时候对于练字热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尽管最后还是被拒绝了,但那种热情一旦被点燃,似乎就灭不了了,只不如刻入人生的命数。
美人如玉,如玉依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