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生与竞争(1):竞争的真相| 经营哲学

 为什么73 2016-03-07

共生与竞争(1):竞争的真相 | 经营哲学

2016-03-07 大伦书院

文 / 摘自 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图 / 源于网络


我既肯定企业为了生存,彼此竞争是有必要的;也肯定为了有竞争的对手,企业间走向共生是必要的。

人类在文明尚未开化的狩猎时期,自然界曾经拥有非常强烈的共生意识。

何谓共生意识?我认为其关键字就是“爱”。爱有两种:一是包含万有的“大爱”(普遍的爱);一是只对自己的“小爱”(自私的爱)。

原始时代人类能够基于大爱,产生共生意识和思想,主要也是受教于自然界;自然界教给人的讯息是,如果过度扩大只重视自己的“自私的爱”,就会危害他人,自己也可能因而走向灭亡。例如,火耕(轮耕)农业,后面章节还会详述。这种耕作方式只顾眼前的收获,不顾森林的再生能力而烧毁植物,如此一来,森林内的土地将失去活力,农作物的收成也急速减少,这就是扩张小爱而得到的报应。

人类正是在自然界求生时学到这样的观念,并自然而主动地实践了“共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共生的情景自然界随处可见,只是有些时候小爱会突然变得过度强盛,例如蝗灾。由于环境的变化,有时蝗虫的繁殖会进人异常状态,繁殖太快的结果就是会将附近的草木全数吃光。因此,只要蝗虫过境,方圆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则寸草不留,变成一片光秃秃的荒地。由于数量惊人,蝗虫很快地吃完了所有的植物,而吃完所有食物之后,蝗虫也会集体死亡。这个例子说明,当小爱扩张过度时,可能为自己带来灾难,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整个族群的毁灭。

或许有人会接着问,那么竞争又从何而来呢?最早的时候,自然界为大爱所包围,因此物种之间基本上维持共生的生活形态。但是在共生的环境下,动植物仍然需要面临严苛的环境,而想办法生存下去,因此,开始发展出小爱以求生存。这种无论如何要活下去的压力,也逐渐造成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竞争。那个时候的动植物,并非因为先考虑到需要竞争,所以产生竞争行为,而是基于大爱而共生一处的它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发展出自私的爱,进而拼命努力想让自己生存下去。长此以往,与同样具有生存压力的邻近动植物之间就会产生实质的竞争,一旦在竞争中有落后者出现,随后就会有灭亡的事情发生。

然而,这种灭亡并非出于其中的一方想要歼灭另外一方,而是被极力寻求生存的压力波及时,另外一方应对时努力不足,导致落后和脱队,所以,可以说这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而人类为突显自然界的残酷生存竞争,经常使用“弱肉强食”般的言辞。虽然我知道动物的世界有这种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我认为“适者生存”才是自然界的法则。竞争并非源于某些物种故意地去消灭其他生命,而是这种生物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必然走向自然淘汰的命运,这才是自然界竞争的真相。


日本著名实业家、哲学家,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52岁创办第二电信,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稻盛和夫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