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楹联游江苏】泰州乔园(日涉园):亭轩多掩映,泉石足留连

 文山书院 2016-03-07

【跟着楹联游江苏】之8

泰州乔园(日涉园):亭轩多掩映,泉石足留连


访郑逸梅丈

王退斋

放翁导我访高斋,拜识康成惬素怀。

一代盛名传健笔,六朝小品著清才。

室名纸帐铜瓶雅,人讶琅媚福地来。

座上春风承教益,袖中诗卷荷鸿裁。 

晋代王康琚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泰州乔园即是隐匿于市井繁华深处的幽绝胜境。乔园又名日涉园,享有“淮左第一园”素称。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于1977年来日涉园考察时,认为该园是“苏北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


花柳无私,一境天留供逆旅; 

沧桑几易,三峰石在迓归人。

乔园的沧桑和雅致,已故乡贤王退斋先生撰写的这副大门楹联,足可管窥一斑。乔园西门楹联则是邑人汪秉性老所撰:“大地春深,霞蔚云蒸连广宇;名园日涉,花团锦簇拥三峰。

乔园前身为明代陈鸢旧居。万历年间,其孙太仆少卿陈应芳倚宅建园,取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句意,冠名日涉园。

清康熙初年,该园转给田氏。雍正年间,转归高凤翥。嘉庆年间,高凤翥多方购得石笋三支置于园内,因将园名改为三峰园,时有皆绿山房、数鱼亭、囊云洞、山响草堂、寄傲堂、松吹阁、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韵轩、来青阁、莱庆堂、蕉雨轩、文桂舫和石林别径等十四景,并占有大片住宅。


世事沧桑,富贫无定。咸丰九年,吴文锡买下已然“荒落破败”三峰园,给予重新修缮,修复后的园林“其他甚小而外之山环水抱无美不备”。吴拟藉此隐居,便将三峰园更名为蛰园,并将其买园、造园的过程写成《蛰园记》,同时绘有《三峰七老图》。

不久,太平军占领扬州,两淮盐政机构从扬州迁至泰州。两淮盐运使乔松年买下蛰园,因称乔园。乔松年后又历任布政使、巡抚,为历代园主中权势最高者,奉行“就高不就低”原则的世人便将乔园之名延谓至今。

乔园入口位于西门,入口上方是陈从周先生书写的“入胜”二字,宛若序幕引领游客徐徐走向佳境。进得大门,即是照壁,举目环顾,园内点石成景,花木扶苏。透过古色古香的连廊和隔墙窗牖,错落隐现的楼榭和假山尽显借景和造景之妙。


穿过入口长廊,即是四季常青的成林修竹。竹影萧疏,甚为幽静。古代士大夫注重人生气节,常以种竹、写竹、画竹而明志,闹中取静的园林面积有限,乔园竹林面积蔚为可观,由此可见当初主人造景之用心。

竹林深处是一座建筑别致的竹屋,房体周身结构采用毛竹加工而成。屋体呈浅黄色,削竹条板为墙、破半竹筒为瓦、锯竹筒饰窗、拼竹件为门……因该屋将竹林一分为二,竹屋西侧又有一云(龙)墙将竹屋一分为二,故名二分竹屋。“穿窗似响桓伊笛,隔座谁陪谢傅棋。”这副楹联足可见其间妙趣。

绕过二分竹屋,即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名为假山,却是真石,山上建有一座皆绿山房。 由房内推窗观景,窗外竹林深深,花卉簇簇。廊柱有联:“有山皆绿色,无处不春天。”看到此联,笔者陡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不禁想起自己10年前撰写的一副春联:“文昌泰邑,盛世有天皆丽日;福满神州,新年无处不春风。”事隔一年后,乔园向社会征联,该作者撰出此联,不由得感慨灵感之奇妙似乎可以穿越时空而同梦同工。


过了皆绿山房,便可见一座三层青瓦重檐的高阁,壮观而含蓄,登至阁顶层,可览全园风光。该阁名为来青阁,系全木结构建筑,底层回廊半栏中设镂空花板。回廊内侧窗下有板壁木雕八幅,皆寓意含蓄丰富,象征延年益寿、双喜盈门、事事圆满等等。来青阁廊柱楹联:“草色浸帘缘宿雨,春风拂槛喜新晴。”是笔者所撰,幸得尉天池公所书。该联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之句,下联化用李白《清平调》“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句。蒙诸方家赞赏“用典贴切又不着痕迹。”化典入词,是盘活积累底蕴的创作技巧,古人讲究化典于无形,如此可达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因而用典忌生搬硬套,更忌欺世剽窃。

藉此,不妨先谈谈山响草堂。此堂堪称泰州园林建筑之代表作,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檐下四面虚敞,有轩廊相通,典型的泰州明清民居风格。该堂檐柱联:“碧涵一水晴烟润,翠拥三峰宿雨收。”看到此联,笔者蓦然想起北京颐和园涵虚堂楹联:“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涌千峰宿雨收。”该联系乾隆所撰。古今作者灵感巧合至如此程度,是不可思异,还是叹为观止呢?

避开联谜,且看山响草堂对面的别有洞天。此处凿池叠山,山中有一隧道,造型奇特,下面是湖石堆就,上面是砖墙砌筑,曲折蜿蜒有九曲十八弯之感。行至山前移无路时,顿现一柳暗花明的“囊云”洞。此处洞天且与假山内外融汇贯通。走出山洞,可见山下水池如带,水势自东往西转向北流,池边湖石环抱,池中可见游鱼隐现。池西侧有一单拱小桥,玲珑得体。举目可见山巅有一株古桧柏,虬枝盘曲,瘿疣累累,宛如阅经园林历代沧桑的不老更夫。山巅之西筑有一座半亭,故名为歇山半亭。与半亭东西相望的是山腰六角亭,既依山又傍水,名曰数鱼亭。于亭中俯视山下水池,条条游鱼果然历历可数。


山麓临池堆嵌的太湖石,形态奇特,鬼斧神工,亦堪称一绝。据说此石出自宋徽宗年间,原本是由江南地方官进贡皇家花园的花石岗之一角,不知何故,却落入民间落入此园。由此处再向西探幽,可见一花墙庭院。进入小圆门,便见里面又开辟了一个小园林,该小园林与大园林有分有合,既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又有潜入佳境之感。拾阶而入,有高堂一座。堂下有一口水井,水质甜美,甘冽可饮,因古人用绳子打水,故取堂名绠汲。清人梁同书曾为该堂撰有一联:“如松竹之茂,无江海而闲。”此联形容此境,真是入木三分。

绠汲堂左前方是后园中最高的一座楼阁,阁高三层,阁下原有一棵参天高松。秋冬季节,在阁中凭栏,可听见松声如吹,阁名故为松吹阁。从绠汲堂向右看,另有一座飞檐翘角的青砖黛瓦老屋,名为因巢亭。据传此屋旁原有一棵大树,树上常年有鸟巢,屋名因之而得。据悉,1956年春暖花开之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返乡演出,即下榻在此亭。

乔园内山石别致,妙在风格多端。坐落于园林西北侧的石林别径,造境堪称一绝。此景致采用大规模天然黄石叠堆成山,造成的假山怪石嶙峋,峰峦峭壁,蔚为雄奇,与上述太湖石假山的玲珑阴柔,风格迥异。如此曲径通幽,咫尺山林,蹬道和台阶亦用黄石叠成,与假山浑然一体。一园山石集南奇北雄于一身,可见造景者刚柔相济的匠心。

出得此山,便是蕉雨轩。顾名思义,身在此轩可听雨打芭蕉之声。此情此景,凌露先生所撰楹联可谓恰如其氛:“轩中暮听芭蕉雨,池畔朝吹杨柳风。

由蕉雨轩向北,依然是移步换景。林阴下隐有一座午韵轩。午,即抚也。想来,此轩曾是园林主人抚琴吟诵之处。其中妙景意趣,不妨以三位先生的楹联囊括。花气当阳增馥郁,炉烟晌午正氤氲(朱学纯撰)。日影池鱼多寂静,午阴嘉树自清圆(桂平撰)。池容春韵满,花悦午晴初(方凤翔撰)。

沿蕉雨轩向东,又一独具匠心的景致是文桂舫。舫为仿古船形建筑,舫头定泊在怡心池,舫身为二层船楼,拾阶而上,可欣赏池中水景。艳阳微风下,池水潋滟,池面如镜,池中游鱼尾尾可见。夏秋时节,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临风凭眺,诗意顿生。为此,笔者曾撰联云:“文思如潮堪折桂,兰舟拍浪快临风。

出得文桂舫,踏过小石桥上岸,向东南方向而行,便可见一六角古亭,此亭名为泛红亭。泛红亭周遭花团锦簇,一如其名。其四周花木多为红英,如红枫、红玉兰、红天竹等等。移步其间的意趣,可以借用方凤翔先生所撰之联来形容:“松声来彿径,花影欲依人。

再由泛红亭向南而行,便见一座小院落,内有坐北朝南之房屋两进,名为莱庆堂。进得天井,古朴雅致的东、西两侧院墙和院门尽显民间砖雕工艺之绝妙。莱庆堂原为园主宴请宾客之场所。“人生不满今常满,世上难逢此竟逢。”此堂楹联极富哲学思想,可惜令人一目了然,是挪用“他山之石”。有一副妇孺皆知的古寿联:“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竟逢。”有文载该联作者系清雍正二年进士、宗人府主事、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如此,笔者不禁感慨当今这位作者撰联灵感缘何屡屡与古人重复?


乔园主堂屋位于南门入口处,名为寄傲堂。由此堂名可以想见园主之清高情怀。寄傲堂共三间,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且顶棚较高,厅堂正中照壁上挂有山水中堂,照壁前有雕工精湛的红木条案,条案前陈列有八仙桌、太师椅。条案设有两个瓷帽筒。据史载,帽筒出现于清朝。时人外出时,流行戴顶瓜皮帽,进屋后顺手把帽子套在帽筒上。帽筒中间是自鸣钟,两侧有“东瓶西镜”,喻意“终生平静”。寄傲堂抱柱联仍是尉天池公所书、笔者所撰:

泉石足留连,峰奇水曲辉淮海;

亭轩多掩映,明构清修贯古今。


乔园,一座融阴柔敦厚于一体、闹中取静的园林,一方令老屋重温新风、今人可涉古韵的入世佳境。繁华与雅静一墙之隔,告慰劳顿的身心,何必奢求世外桃源。佛家言,出世非逃避,入世非眷恋。人心如日月,入得此园,出得此园,让灵魂打个盹,不失为赏心乐事。

江苏省楹联研究会

本期作者:程越华

本期编辑:小渠童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