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这些让宝宝远离气道异物

 萧氏春秋 2016-03-07
 
2015年12月,育儿互助群的济南群主因为宝宝气道异物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两天。今天是这位宝宝2周岁的生日,首先祝宝宝生日快乐,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哦!经过妈妈的同意,我先将他们的经历简诉给大家。

2015年12月10日的早上,妈妈把宝宝托付给奶奶,出门之前宝宝还一切安好,下午4点多妈妈到家,发现宝宝的精神状态不好,咳喘很厉害,妈妈向奶奶询问,白天宝宝是否有发生过呛咳或者接触过吃过什么特殊的东西?奶奶回复说白天并没有经历什么特别的情况。

10日晚上10点多,妈妈带宝宝第一次到儿童医院就诊,因为宝宝睡着了,看似无碍,就没在医院留观。11日凌晨1点多,孩子哭闹着醒来,精神状态差,凌晨2点多,妈妈带宝宝第二次到儿童医院急诊,医生根据家长述说的病史、孩子的体征症状和血常规检查初步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口服药物和雾化治疗后,宝宝的情况稍有好转。11日早晨8点多,宝宝的精神状况急剧转下,发生多次呕吐,妈妈立即将宝宝第三次送进儿童医院,此时,宝宝已经发生呼吸衰竭了,医生建议直接进ICU。直到此时尚未进行摄片CT等检查。

直到12日早晨6点多,医生致电妈妈摄片结果怀疑支气管异物,妈妈再次向奶奶询问,奶奶确认10日白天宝宝有被栗子呛到过。医生及时实施支气管镜手术,孩子终于获救。
 
回顾事件的经过,除了为妈妈及时送医和配合医生诊治点赞,也要再次为气道异物事件敲响警钟。
 
容易发生气道异物的黑名单:

1、坚果类食物
因为坚果类食物体积较小,往往不经咀嚼充分就会吞咽下去,容易呛入气管。建议6岁以下儿童不要进食整粒坚果,但是,因为坚果类食物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植物蛋白,所以,6岁以下儿童仍然可以通过坚果糊坚果粉(尝试将坚果碾磨成粉末状)获得营养和美味。

2、果冻
果冻体积小,容易一口吞食,一旦发生误吸,是气道异物抢救中难度最高的。果冻的主要原料是食用明胶、香精等,营养价值低,建议孩子们远离果冻

3、橡皮糖、口香糖等
口香糖,橡皮糖等,因为过韧不易咀嚼,也容易导致气道异物,不适合给小孩食用。

4、麻花、硬糖等
麻花、硬糖等,类似坚果的不容易咀嚼的颗粒,也容易呛入气管,不适合给小孩食用。

5、粘性过大食物
汤圆、年糕、花生酱等粘性过大的食物也非常危险,容易粘在喉咙口,上不得也下不得,不适合给小孩食用。

6、小巧的水果
有些水果小巧圆形有核,如桂圆,葡萄,樱桃等,容易一口吞食,这些水果都不适合直接给小孩食用,可去核后果肉分成小块,再给小孩食用。

7、多刺的鱼
在给小孩喂食鱼肉之前,一定确保将鱼刺挑拣出来,可以选择鱼刺较少的鱼类。

8、长纤维的蔬菜
长纤维的蔬菜,需要切成小颗粒或者小段,才能给孩子食用,否则也会容易卡喉。

9、长面条、长粉丝
孩子喜欢用吸食的方式吃面条和粉丝,那样很容易噎到,所以烹煮之前定要先切成小段再给孩子食用。

10、大肉的块
大块的肉孩子无法咬烂,若急急忙忙吞下很容易噎到,应制成肉泥、肉丁或薄片。类似的零食还有:鱿鱼丝、牛肉干等。

特别提醒:管理好家中的纽扣、电池及珠子等细小物体,切勿放置到孩子可以够着的地方。


发生气道异物怎么办

海姆立克急救法也叫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Heimlich Maneuver),是美国医生海姆里克先生发明的,也称为海氏手技。这是目前针对呼吸道异物我们最常用的急救法。附上视频链接供大家学习。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xNjYzODAw.html


与医生的沟通很重要

当我们实施了急救措施之后,异物未咳出或者孩子的状态依然很差,这时候应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你需要和医生确认这些:

1、吞咽了何种食物/异物,有什么症状(是否有咳嗽、呕吐等);
2、进行了哪些急救措施,孩子的反应如何(能否说话或咳嗽)。

以上这些可以帮助医生迅速判断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准确的诊疗(或指导)措施及时挽救孩子的生命!


与家人的沟通很重要

在很多案例中,因为临时看护人隐瞒了呛咳或噎食事件,医生没有及时做出准确的诊疗,而延误了救治的时机。

临时看护人隐瞒呛咳或噎食事件,一方面可能出于害怕被责怪,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气道异物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知。因此,建议家长在与临时看护人沟通时注意以下几点:

1、告知后果严重性,危险事项逐一排查。
2、处理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安抚临时看护人的情绪。
3、平时邀请家人一起学习安全急救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探索期的孩子们来说,家是新奇的充满冒险的地方,家也是充满爱的地方,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共同呵护!愿每个孩子都被善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