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人与砚台那些事儿|文房雅趣

 老刘tdrhg 2016-03-07
皇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上有篆文:帝鸿氏之砚。
砚的最初出现,仅仅只是为了功用,可能是在唐朝以后,砚才开始进入文人的欣赏领域。
因为到了唐朝,端砚和歙砚相继出现,其天生高贵的品性使他们必然地走出了仅限于使用的平庸。这两大名砚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分别都在一阵惊讶声中登上书案。

<一>
大唐贞观年间,京城里的一次会试出现了一道上天布置下的难题,因为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使得无法磨墨。考场上来自广东的某梁姓举子一筹莫展中对砚叹气呵手,却意外地发现砚中热气泛潮,于是赶紧磨墨,独一无二的完成了试卷,从而惊动考官,上达天听。于是端溪砚脱颖而出。
<二>

米芾奉诏为宋徽宗写字时,眼睛确盯上了皇帝的御砚,大概是爱的不能自持,干脆搁下笔来硬。
那赵佶是何等人物,擅长书发又精于绘事,他们赵家将一块砚石当作一段紫玉,唯恐匠手不精而损坏,宁可不雕不琢磨平了深藏在大内。这也是一个有砚癖的皇帝。
但米芾的理由很充足,这块砚已被微臣污染,不堪在供皇上御用了。徽宗只得破格赏赐,米芾大喜过望,抱着砚台谢过皇上就往外跑,余墨洒在身上全然不觉,引得赵佶大笑。
<三>


相对比之后,苏轼就没有米芾那样直率。
他也爱砚,但他却在一段砚铭上写下了这样一件趣事:
有人对东坡居士说,我准备去端州,可以为你买一些砚台回来。
苏东坡回答说:我有两只手,只有一只手可以写字,但现在已经有三块砚台了,何必再要?
那人说:"以备损坏”
苏东坡也接着回答:“真砚不损”
那人就实在无话可说了。
苏东坡收藏过的砚台,如今仍旧传世的就可以一一枚举数十方..........
老坑端砚精品赏析
此古砚温润柔和,用手触摸细腻,犹如触摸婴儿皮肤一样;对砚呵气,砚中呵气泛潮,水为其气。

端砚则与墨亲和而生滞性,磨之寂寂无纤响,油油然下墨如生轻烟,墨汁细而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