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一层面,从“其政闷闷”的“无为法”来展开。 用“无为法”来管理团队,管理者的特征是“其政闷闷”。 “闷闷”,表示自然淳朴、尉然成风;表示管理制度宽厚、实用、简练;表示有难得糊涂的气度。难得糊涂并不表示真糊涂,而是在明了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后的大度和宽容——这是最高层次的无为之治。 “其政闷闷”也表示管理者是居于下位,无我无欲,甘愿成为环境的胸怀。“其政闷闷”最后得到的结果则是“我无为,而人民就自然归化安居乐业;我宁静,而人民就自然忠正诚恳;我不造事,而人民就辛勤劳作自然富足;我清心寡欲,而人民必然自然、质朴、淳厚”。 “其政闷闷”掌握的大方向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管理者不会去管得太多太细,更不可能去设置繁复的制度;人们都能自由地生活和创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每个人都有真正的尊严,因此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创造性。 因此,管理者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管理方法就是“无为法”。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其民淳淳”。“其民淳淳”表示人民自得其乐、淳朴幸福。
第二层面,从“其政察察”的“有为法”展开。 用“有为法”来管理团队,管理者的特征是“其政察察”。 “察察”,表示管理制度繁琐,表示管理风格张扬显露、严惩不贷,奖惩分明;下属忧心忡忡,畏首畏尾。用“有为法”来管理团队,管理者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往往是老大,是自以为是,是大权独揽、唯我独尊、自以为聪明。 “其政察察”的管理者,对下属设立层层管制与限制,每一个人都是特定的被管理对象。这种“其政察察”的不平等管理结果是,别人会用同样的手段对付管理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结果是民风道德会随之缺失。
由此可见,第一层面的“其政闷闷”和第二层面的“其政察察”的区别在于: “闷闷”的管理是简约的、健康的、流畅的、让人成长的、有法可依的,对他人的强制制约的成分很少,主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道德约束和各人自我品质的量化的朴治管理。这种朴治管理,施行的是“无为而治”和“不言之教”;朴治管理是以百姓为心,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 而“察察”的管理是朝令夕改的、反复无常、独断专行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其民缺缺”的。“缺缺”是完全失去了人的天性,失去了积极和创造的自主性。
关注【道德经学用】,牵手传播大爱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道德经学用.2016年2月回信》 作者:赵妙果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