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TT来了?——当我70岁老爸开始用Wi

 流沙2016 2016-03-07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19%的千禧一代生活中没有付费电视,他们与传统电视的共同点将归结为在社交电视和第二屏上下功夫。这些年轻观众生长于因特网和手机的交互世界,他们更偏爱新媒体且更喜爱OTT*服务已经是不争事实。


然而,传统电视的忠实用户——我们老爸老妈那代人,也慢慢染上“网瘾”,习惯于使用网络观看视频,开展社交活动。这才是OTT业务对于传统广电业务的致命一击。

 

(*:OTT 是“Over The Top”的缩写,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这种应用和目前运营商所提供的通信业务不同,它仅利用运营商的网络,而服务由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目前,典型的OTT业务有互联网电视业务,苹果应用商店等。)

 


无限风光的OTT



2015年,OTT可谓是无限风光的一年,OTT服务现渗透入主流毋庸置疑,过去的一年里OTT的确快马加鞭。全球OTT市场包含逾65家正在提供视频服务或未来几个月将提供服务的业者。除了来自如Netflix、Hulu Plus、HBO和Amazon Prime等的现有OTT视频服务,还有一批各个市场的领先业者也有意推出OTT服务,如新加坡电信、索尼、华纳兄弟、Overstock.com和三星。这些提供商目前在全世界有约16亿在各种连接设备上活跃观看网络视频的订户,这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当前9亿人在网上观看电视节目和电影,预计2019年前达到13亿。前年OTT服务几乎倍增。不过,收入依然相对较低。今年全球OTT总收入为150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底增长到240亿美元。


2015圣诞节, OTT TV大受消费者的欢迎,全世界52%的观众在假期使用网络电视服务。在澳大利亚、巴西、德国、新加坡、英国和美国,发现约25%消费者已使用OTT服务,27%在利用免费试用和“黑色星期五”优惠活动,转向OTT。


走向OTT不再是选项,而是必须。为维持生存、覆盖受众和增加收入,内容提供商不仅必须向消费者提供流媒体选择,而且必须满足当前年轻电视观众的独特行为。

 

 


ISP与OTT走向合作



来自研究和市场公司的一份新报告提出一些帮助ISP平衡网络中立要求和激增的网上传输内容量的建议。


该报告建议运营商必须探索与OTT内容和APP提供商合作的方式。


过去几年,作为一种选择性的或平行的推出专有因特网APP的战略,许多移动网络运营商选择与OTT服务和APP提供商合作。OTT合作减少旨在推出新的基于因特网的服务的运营商的上市时间。


与此同时,参与多方利益相关者计划可帮助ISP完成其在相关国家的决策过程。通过参与这样的计划,宽带运营商能够增大其影响力,确保他们的技术和经济利益在网络中立规则的发展中得到考虑。

 

 

运营商组团拥抱OTT!



2月15日,全球9大电信运营商宣布,成立“合作运营联盟”(Partnering Operator Alliance),协力挖掘互联网企业为电信业带来的增长潜力。从几年前的抵御OTT进攻到如今的“合作运营”,这个180度的态度转变后面有着怎样的故事?9大巨头此次组团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此次参与到“合作运营联盟”中的电信运营商有英国电信、德国电信、印度Reliance Jio Infocomm、卢森堡Millicom、法国Orange、加拿大Rogers、瑞典TeliaSonera、意大利TIM和俄罗斯MTS。这个组合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早在2012年,这9家电信运营商中的4家——西班牙电信、法国Orange、意大利电信(TIM)、德国电信再加上英国沃达丰也曾为了处理同OTT企业的关系组成过一个联盟。2012年2月,欧洲五大运营商联合推出GSM协会力推的Joyn应用,正式向OTT即时通信应用宣战。Joyn是GSM协会去年推出的跨平台信息和文件共享应用,其意在帮助传统电信运营商对抗日渐成势的OTT服务商。但同蓬勃发展的OTT应用相比,Joyn不仅起步晚,进展也相当缓慢,很快就销声匿迹,成为电信运营商抵御OTT进攻的一个失败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9大运营商此次的结盟目的则恰恰与之前相反,意在合作而非抵御。


该联盟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志同道合且地理覆盖上具有互补性的运营商的一个开放网络”。目的是交流最佳经验,把合作的产品推向市场,共同寻求潜在的伙伴关系,并分享各自对“即将到来的趋势和服务”的认识。


联盟还将主要互联网品牌纳入其中,希望凭借这些OTT企业提供电信运营商自己不擅长的服务。目前联盟已经吸纳了30家类似的互联网企业加入,例如数字音乐专家Spotify和移动营销公司Celltick、AirBnB、Disconnect、Idoomoo、Magisto和Mojio。


同时联盟也向其他电信运营商开放,并表示将“很快”增加新成员。


是什么促使电信运营商对待OTT公司的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弯呢?事实上,这一转变虽然彻底,但并不突然。


最初,电信运营商对OTT公司怀有敌意是因为OTT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冲击太过直接、巨大。OTT对电信运营商最大的冲击体现在收入方面,特别是在短信业务领域。Mobilesquared在2015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显示,80%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将其视为最大的威胁,33%的移动网络运营商收入减少了10%。而在语音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更大的印度市场,印度移动运营商协会会长Rajan Mathews在2015年中期曾预测“未来几个月Whatsapp和Skype等OTT应用将造成运营商语音业务收入30%~50%的下滑,而短信业务收入的下滑程度已经达到了30%。”


有鉴于此,电信运营商对OTT的第一反应是抵制。最初,很多移动网络运营商一边封杀OTT,一边推出自己的OTT服务。例如,西班牙电信推出TU Me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免费利用 WiFi 信号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发送语音、分享位置和图片等。这种做法的局限是,将现有的用户隔离在自己的网络之中。


但是,随着运营商收入结构的调整,电信运营商对OTT公司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最新发布的2015年国际通信市场报告(ICMR)显示了消费者从语音到数据业务的持续转变,无论是在移动网络还是固网,这种转变都在发生。


移动和固定语音收入的下降,被来自移动和固网的数据服务收入抵消。移动互联网收入在去年增长了6.6%,达到1730亿英镑,带动零售电信收入小幅增长了0.7%,至5890亿英镑。


 这种变化让电信运营商开始意识到同OTT企业结成伙伴关系是处理两者关系最有利的方式。这种模式对双方都有好处,并且为未来的协同增长提供了机遇。

据Mobilesquared预测,一旦电信运营商同OTT携手,到2018年,OTT通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30亿美元。


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向用户提供OTT服务能够提升用户的忠诚度,还能大大激发运营商网络中信息、语音和数据的使用量。此外,利用OTT公司现有的技术,并将现有的用户基础等资产货币化,电信运营商将不再需要投资开发和管理自己的OTT服务。


而对于OTT企业而言,通过整合传统的电信服务,OTT公司能够真正敲开全球通信用户的大门。使用短信系统支持他们的业务,使得他们可以顺利进军那些没有足够互联网连接的新市场。以此次的“合作运营联盟”为例,加入联盟的9大电信巨头在全球80多个国家中,拥有10亿用户。


但是,目前电信运营商和OTT的合作还很初步。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首先要做的是,移动运营商通过将OTT应用纳入到自己的数据套餐中,可以利用OTT的品牌激发数据的使用量;还可以通过广告和营销、销售内容、赚取月资费体现合作的价值。例如,在德国运营E-Plus 和WhatsApp的合作中,E-Plus为用户使用WhatsApp提供专门的流量资费,不计入到资费套餐中。


此次9大电信巨头成立“合作运营联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创新方面。OTT依赖电信运营商持续不断地对网络技术、网络容量的提升,这也是更多创新服务诞生的基础。而快速创新正是OTT的天赋,因此双方需要更多富有成效的合作来收割创新的成果。只有拥抱创新,电信运营商才能够在新的电信生态系统中塑造自己新的形象。


德国电信首席产品和创新官Christian von Reventlow说:“建立伙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运营商我们可以提供最好的网络,以及便利的分销渠道。”他补充道,“而合作伙伴则使我们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优质、最具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联盟中的其他运营商也持有类似观点。


TeliaSonera公司的商业负责人Jesper Hedblom说:“通过和杰出的同行联手,使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创新成为可能。”


MTS的首席营销官Vasyl Latsanych说:“行业领导者的合力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一次最新创新技术、最好服务和产品及客户体验的机会。”


Orange和TIM更关注联盟如何帮助他们同初创企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Orange负责创新、营销和技术的高级副总裁Jégo-Laveissière表示,Orange已经通过内部倡议或其他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数字初创企业携手,“我们坚信,此次联盟将有助于我们集体的能力,扩大创新的队伍。”


TIM创新和行业关系负责人Lucy Lombardi说:“这个联盟是一个主要电信运营商展示各自的创新经验和解决方案的独特舞台,还为运营商将自己的初创生态系统推向国际提供了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