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捕鼠器》:英国对孤儿们冷漠不公,而他们最终走上私力复仇之路

 发条橙1927 2016-03-07

“犯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是阅读量仅次于圣经与莎士比亚著作的畅销读物。而她所有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舞台剧《捕鼠器》(The Mousetrap)更是创下了“自1952年11月25日开始,每晚上演连续60余年、20000多场至今不衰”的纪录。那么,《捕鼠器》讲的是什么故事,又为何能够经久不衰呢?

《捕鼠器》:英国对孤儿们冷漠不公,而他们最终走上私力复仇之路1952年,伊丽莎白登上女王之位,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爆炸了它的第一颗氢弹,伦敦的有轨电车做了最后一次行驶。也是在这一年,阿加莎的舞台剧《捕鼠器》在伦敦西区的使节剧院首演。谁也没想到,这出舞台剧在世界各地一直演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连续上演时间最长的一出戏剧。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曾经这样写道:

“自从《捕鼠器》首演以来,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变化,而《捕鼠器》则一直是成干上万看过该剧的人们的快乐源泉。”

《捕鼠器》的故事发生在伦敦远郊。新婚才一年的雷斯顿夫妇继承了一栋乡间庄园,并登报招揽房客入住。很快,有四位客人预订了房间。冒着纷飞的大雪,房客们陆续抵达,有絮絮叨叨的、神经质的小伙子赖恩先生,难伺候的博伊尔太太,军人气概十足的梅特卡夫少校,以及中性气质的凯思维尔小姐。暴风雪导致了交通的瘫痪,众人被困在了庄园里——阿加莎小说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这样的封闭场景,从尼罗河上的游轮,到被雪崩困住的东方快车,无一不是如此。场景、时间和人数都确定下来,再登场的应该就是凶案了。

《捕鼠器》:英国对孤儿们冷漠不公,而他们最终走上私力复仇之路果然,有消息传来,鸽子街二十四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现场线索表明杀人犯已逃亡至这间乡间庄园。一片忙乱中,不速之客接连到来——先是豪华汽车在大雪中抛锚、不得不跑来投宿的外国人帕拉维契尼先生;后是滑着雪橇、穿越被大雪阻断的公路赶来的屈洛特警官。警官向大家解释,这位被害的太太是一位农场主的妻子。多年前,农场主夫妇收养了三个孤儿。他们向救济事业处的工作人员保证:

“一切都很舒适,鸡蛋、新鲜牛奶和有益于健康的户外生活。”

然而事实上,迎接孩子们的是拳打、脚踢、饥饿,和无穷无尽的虐待。最终,最小的男孩被虐待至死。农场主太太也被刑拘入狱。

出狱之后,这位太太在家中被人杀害——有证据表明,这是一起复仇行为。从《东方快车谋杀案》开始,在阿加莎的作品里,被杀死之人往往都有了可恨之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被杀的卡塞蒂,曾经绑架美国阿姆斯特朗上校的3岁女儿黛茜,尽管得到上校的大笔赎金,但还是残忍杀害了这个小女孩,之后便远走高飞。上校的妻子索尼娅当时有孕在身,听到女儿的死讯时,发生休克并早产,母子医治无效当场死亡。阿姆斯特朗上校悲伤过度,开枪自杀。黛茜的保姆苏珊被警方认为是共犯,从窗口坠楼身亡,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这些命案都是因卡塞蒂而起,然而他却花钱上下买动有司,最终无罪释放,直到在列车上被十二名复仇者杀死。

《捕鼠器》:英国对孤儿们冷漠不公,而他们最终走上私力复仇之路而在这部《捕鼠器》中,先后被杀害的农场主妻子和地方法院法官博伊尔太太,以及成为下一个目标的雷斯顿夫人,都与三个孤儿的惨案有关。农场主太太是直接的施害者,而博伊尔太太作为法官,明知农场主夫妇以往的恶行,却把孩子往火坑里推——以摆脱“这件工作上的烦恼”。她将三个孩子送往农场,从此再不闻不问。而雷斯顿夫人原来是被害死的孩子的班主任。孩子曾经设法寄出一封求救信,恳求老师伸出援救的手。虽然她已经了解情况,却因为害怕麻烦,便以自己正在生病予以推托,并间接放任了悲剧的发生。

《捕鼠器》:英国对孤儿们冷漠不公,而他们最终走上私力复仇之路最终,凶手登场并揭晓谜底——他是那个被害的孤儿的哥哥。借他之口,阿加莎向观众解释了许多悲剧的原因,是现实制度的不公与无效:

“那个恶毒而残忍的女人杀了他。可她仗着有钱,贿赂了法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而那个道貌岸然的博伊尔太太,表面上是法律的公仆,正直的楷模,实际是玩忽职守,贪脏枉法、致人死地的同谋犯……我要伸张正义,决不能让无辜者白白死去……现在该到您啦。您为人师表,一向以善良赢得学生的爱戴,可是在我弟弟惨遭折磨,向您求援的时候,您却见死不救。您以为这样做,法律也拿您无可奈何?不,我马上就要杀了您!”

大幕落下,不幸的雾都孤儿造就了更多不幸,而在剧场外的冷酷世界里,更多的冷漠不公也在上演,更多的复仇悲剧也正在步步逼近……

《捕鼠器》:英国对孤儿们冷漠不公,而他们最终走上私力复仇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