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书法

 家有学子 2016-03-07
  名家金农: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早年读书于何焯家,并与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乾隆元年(1735)荐举博学鸿词落选,入京未试而返。后以卖画长期居住扬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穷困而死,终身布衣,生活清苦。
  金农趣闻
  “砚蛋”的故事
  金农无儿无女,十分喜欢小孩儿,最喜欢住在隔壁的小根子。
  端午节这天,金农的夫人问金农为何未给小根子做个纸老虎。金农向夫人解释是因为没有找到带颜色的纸。其夫人遂建议金农画一个彩色的老虎。金农听取了夫人的意见,老虎很快做成了。金夫人去喊小根子来“背老虎”,哪晓得小根子同门口的孩子们一起玩去了。
  小根子回来后,一蹦三跳地进了金农的书房。刚要张嘴喊金爹爹,却见金爹爹伏在书桌上睡了。他倒也乖巧,悄悄地走到书桌跟前,伸着头一看:哈!一个五彩的大“老虎”,心里一高兴,小手抓住“老虎”用劲一拽,“啪啦”一声,“老虎”倒是被小根子拽过来了,可“老虎”旁边的一方砚台也被带了过来,掉在地上摔碎了。小根子一吓,身子朝书桌跟前一倾,胸口抵在书桌边,把挂在胸前鸭蛋网子里的咸鸭蛋一下子压扁了,成了“鸭蛋饼子”。小根子哭了起来。
  这下子,把睡得正香的金农也吵醒了。他一看到小根子在哭,赶忙过来哄。哪晓得一转身看见了摔碎的砚台,急得直跺脚,气喘吁吁地喊道:“砚!砚……”
  小根子听金爹爹连声喊“砚”,暗道:我的东西也坏掉了!于是,就用手托起压扁的鸭蛋,对金爹爹喊起来:“蛋!蛋……”
  金夫人听到书房里头“砚”、“蛋”,“砚”、“蛋”地嚷个不停,便在书房外面问道:“什么‘砚蛋’‘砚蛋’的啊?”轻轻一笑“砚台再好,打碎了也接不起来了!把人家孩子吓着,看你怎么办!”
  金农舍不得吓孩子,忙招呼夫人拿一个咸鸭蛋来,放进小根子的鸭蛋网里,又帮他把“老虎”背起来。
  从此以后,每当小根子来玩的时候,一调皮,金农便说:“咳,‘砚蛋’,又来了啊!”
  这事儿传开去以后,扬州人就把调皮的小孩子都叫作“砚蛋”了。越传越久,“砚蛋”就成了“厌蛋”,一直流传至今。
  金农·《盛仲交赞》
  绢本,漆书。凡九行,共八十九字。南京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
  赏析:金农的隶书又称“漆书”,最大特色是隶书中兼有楷书体势,横画粗而长,竖画细而短,有人称之为“草隶”。笔法系方笔扁笔写成,字形长短参差不一,整个章法在方整古拙的同时又显露出一种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情调。“漆书”的师承关系,金农自谓来自《禅国山碑》及《天发神谶碑》两篆书碑。由于服膺两碑的字法奇古,故截取毫端,取其神,变其形,形成别开生面的一体。当然,金农在书法方面所受影响,远不止此二碑。当时盛行郑谷口隶书,也给金农一定影响。郑的隶书特点为间参草法,飘逸飞动。其关键在于撇捺尽情舒展飞扬,直至末梢尖细如针。观金农此作,撇画即很有郑书的意味,毫端尖锐细长,避免了方笔极易造成的那种沉闷板滞的匠气。此外金农酷爱金石文字,所见古碑、拓本较多,故用笔多涩进力遒,浓墨书写如漆,字中带有较浓厚的金石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崔景涛)
  金农·《临华山庙碑轴》
  纸本,隶书。凡十行,共一百七十五字。刊于商务印书馆《名人书画》(第八集)。
  赏析:金冬心的“漆书”,清代以来独步一时,未见能有继者。其实他的“怪”有其渊源,有人评他得力于《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殊不知,他的“变”有深厚的汉隶功夫。对秦汉篆隶的意趣、神韵“悟”得很深,所以下笔自然苍古奇逸,渊懿沉雄。《华山庙碑》是他的常临之品,但此幅临作有别于其他萧散纷披、犹如漆书的遗貌取神之作。主要用朴厚的圆笔,而且取端凝、稳净的笔势;谋篇布白茂密生动;对于原碑的结体,有的自出新意,加以变化,然仍能夺其淳古方整之神,整篇临作得形神倶备之妙。“有一种不可掩的逸气在里面。”
  (金中浩)
  金农·隶书七言联
  凡上下联,正文十四字,款四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
  赏析:金农在书法方面,长于碑学,特别是他的隶书,格调高古,自成一体。他以汉魏书法为基础,又从民间书法艺术中汲取养分,形成了旨趣高雅、法度严谨、用笔方扁的“漆书”。方笔的独特运用是这副隶书对联的最大特点。笔画直多曲少,似我们现在用油画笔“写”出来的隶书;对联中的14 个字,横画多粗而长,竖画略细而短,撇捺皆饱满有力,可谓“以拙为妍,以重为巧”。书体为隶,却近于楷。字形淳古方整而富于变化,因字取势,或扁或长(如“但”“教”“眼”“何”之扁,“有”“春”“曾”“当”之长),似不计工拙随意而书,而字法自奇古,笔势自雄浑,后人对他的这种“怪”字几乎觉得无法可学。难怪郑板桥在诗中赞道:“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在当时“馆阁体”笼罩书坛的背景下,金农“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杨守敬语)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季伏昆)
  金农·《隶书立轴》
  书于乾隆九年(1744)。纸本,隶书。凡六行,共六十六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
  赏析:清代乾隆年间,书画之道有“扬州八怪”称雄一时。其中,尤以金农最富于创造性。他的书画,老笔纵横,以天趣、拙趣胜。工隶、行、正书。从他现存的隶书墨迹来看,他当然也与一般书家一样,有一个临习汉碑和进行模拟性创作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博学约取,渐成自己的风格。以上海古籍书店出版的《冬心先生隶书》为例,结体类似于汉代《史晨碑》《华山碑》等,用笔则近《曹全碑》,这只是与汉碑作大略的比较。这是他44 岁时的隶书。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用笔的起止、转折,流美多变,轻松自然,有浓厚的汉简气息,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个特例,因为当时书家都从汉魏碑刻中学隶书,尚无资料证明汉代简牍已出土流传。再看这幅隶书挂轴,这是他57 岁时的作品,体貌与前者完全不同。前者取横势,而后者取纵势;前者用笔往往横画瘦、直画肥;后者则多为横画肥、直画瘦;前者点画起止处皆完全合乎隶法;而后者点画起笔处近正书,收笔处用隶法。前人评金农隶书笔法出自《天发神谶碑》,颇有道理。但是,那种横画肥、直画瘦的笔法是源于哪一块碑刻呢?很难找到根据。或许是金农的大胆独创吧!近代以来,出土的汉代书法墨迹资料日益增多,我们看到《居延汉简》中有“诏书”二字,笔画横肥直细,似用扁笔写成。还有“春君”简上的字也是同样形态,只是没有“诏书”二字那么平直、强烈。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是他纯天才性的创造,抑或金农当时是否也看到过或占有着汉简资料或相类似风格的其他书法资料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硏究。
  (徐利明)
  金  农
  书画作品欣赏
  ﹀
  ﹀
  ﹀
  金农·隶书轴
  金农·隶书轴
  金农·漆书墨说
  金农·梅花图
  金农·花卉蔬果图
  金农·花卉图
  金农·山水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