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考中的亲子战争第一场:是否读师范?

 大爱有成 2016-03-08

师范类大学常常让考生和家长很费脑筋,每年都会碰到学生和家长在报考过程中发生矛盾,家长认为学师范类将来找工作容易,当个老师也稳定,希望孩子报考师范类院校。但是孩子们常常是不愿意的,甚至有的孩子旗帜鲜明地提出来,选大学师范类除外。很多时候,孩子和家长第一次激烈的家庭战争就因此而爆发......

师范类院校到底该如何选择,笔者来帮大家缕一缕。

关于师范类与非师范类

首先说说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区别,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主要是在专业教学计划方面有所区别。以北师大为例,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属于师范性质的,另外一部分学生是属于非师范性质的。属于师范性质的这部分学生,就是结合到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招的免费师范生的问题,这部分学生专门有一个课程模块,大约20%的学分是面向教师教育的,所以是师范专业;另外一部分学生这部分课程属于选修,可选可不选,那么他们当然划分到非师范专业里。所以分辨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最关键是看课程设置、专业课安排以及教学计划,而不是看学校名称中是否有“师范”二字。

报考中的亲子战争第一场:是否读师范?

其实,即使你读的是师范类,要想成为正规学校的老师,也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而即使没有读师范类专业,通过自身努力,通过教师资格证的普通话、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试讲,也能够拿到对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书(幼儿类和小学类的考试科目略有不同)。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读师范

针对家长和学生的顾虑,笔者认为,是否选择教师方向首先要看的是学生是否适合,从性格和兴趣角度看,相对外向、善于沟通、乐于与人交往,同时善于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性格特别表现出有一定的克制性,同时认可重复性工作内容等都是适合这个行业方向,家长们首先应该通过对子女进行客观观察,或应用一些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也许,在充分的分析后,家长可能还会认为孩子并不适合师范。

报考中的亲子战争第一场:是否读师范?

举个例子,笔者认识的一位创业达人,当年在师范类大学读的英语专业,毕业后竞聘进入黑龙江某中学当了两年英语老师后毅然辞职,来到北京打拼事业,一度成为名企的职场达人,后又自主创业,如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回想当年辞职经历,她说,重复性的教学工作,虽然稳定、安逸、受人尊敬,但安于一隅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显然是价值观层面的,这个职业并不适合她。

还有一位河北张家口籍的老师,并不是很外向,但非常善于表达,因为从小热爱文学,他当年报志愿时毫不犹豫报了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方向。后来在他语文的课堂上,深入浅出的比喻,经史子集的旁征博引,让他的工作和爱好形成了完美的融合,在残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他的课堂总是让学生们因为喜欢而得到高分,而这位老师也屡屡受到教育机构的追捧,收益自然也是不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