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槿同期声:乐评《不见长安》文/沐庭歌

 灼之酒酒 2016-03-08

  我有一个习惯,听到一首喜欢的歌,会单曲循环很多遍。打开电脑就点这首歌单曲循环,手机插上耳机也是单曲循环这首歌,甚至会把mp3里其他的歌曲都删掉,只听这一首歌。


  于是最近几天,脑海里一直有一个少年,和一座长安。


  其实以我看来,河图的声音有些柔情的。清澈足够,温柔有余,像早晨的露水,干干净净。但不是我一向喜欢的类型,所以这是第一次我不是因为喜欢歌手的音色而喜欢上一首歌。


  《不见长安》的歌词很整齐押韵,曲调舒缓,适合浅唱低吟。每一段的节奏相似又有细微处的变化,让人感觉像在重复却又明显不是重复。这一点让我想到梁启超先生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随着一句句歌词在温婉的曲调中被唱出,后半曲又附上和声。回音婉转中,我脑海中不由地勾勒出少年一路跋山涉水去长安的画面。


  “抵达的时候阳光正好,听风吹的暖软。”


  这句歌词是第一时间触动我的,倒不是因为多美的意境,其实我是在想,“暖软”这个词居然没有饶舌。然后起了兴趣,听罢整首歌又看了歌词,顺手就设了单曲循环。听着听着,就浸到歌词里,浸到少年和长安的故事里。


  歌词中对长安的描述其实很模糊。比如故事里的长安、纸上的长安,这是少年心中的长安。比如重重楼阁浩浩殿堂、忽然下雨湿了繁华沧桑,这是少年看到的长安。之所以是少年而不是成年,便是因为河图的音色了。就是这样的声音,毫无商量余地在我眼前呈现了一幅画卷。于是我看到那个少年的执着,看到那个少年的奔波,也看到那个少年的失落。


  试想一下,你为着你的信仰坚持,为着它努力,为着它奔赴山水,为着它付出你所有的汗水。然后你抵达它面前,却看见它轰然倒塌。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只是想象,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变成泡沫,一路上所谓的坚持都成了笑话。就像每年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教徒,抵达的时候却被告知,麦加变成了佛教的圣地。那样的情景,你一定可以想象。


  对,《不见长安》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想象。


  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长安。你寄予你所有的期望,你描绘你所有的念想。你一路奔赴,一路成长。这样的你,闪闪发亮。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是不是你心中的长安,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


  因为你这一路山水漫漫,看到的,是比长安更为珍贵的风景,得到的,是比长安更为美好的纪念。


  《不见长安》歌词


  村头古树下青草叶上 露水未凝干

  晨雾里渡船唱着歌谣 撑过小河湾

  我枕着手臂躺在屋顶 想了一整晚

  瓦下厅堂中谁又说起 纸上的长安

  桥面像结霜鞋底冰凉 踏过青石板

  擦肩的姑娘眉眼弯弯 笑得多恬淡

  我背着行囊坐上渡船 扶舷回头看

  村落轮廓里炊烟渐次 升起又飘散

  我忽然开始疯狂想念 故事里的长安

  我日夜兼程跋山涉水 山水路漫漫

  这一路走来千里万里 看花开过几转

  春夏秋冬风依次抚过 我发端

  我路过小镇夜凉如水 天边月正弯

  路过了江南看到书生 睡在杨柳岸

  我路过长街熙熙攘攘 叫卖都宛转

  路过了洛阳看到小姐 画楼绣牡丹

  我渐渐开始每晚梦到 故事里的长安

  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 歌尽了悲欢

  抵达的时候阳光正好 听风吹得暖软

  可我为什么忽然失措 在长安

  这重重楼阁浩浩殿堂 都不是我想象

  我心中曾有画卷一幅 画着它模样

  长安城忽然开始下雨 湿了繁华沧桑

  慌张人潮里我遗忘了 来时的方向

  那年转身离去

  水声远了河岸

  村落是否依然

  千万里外我怅然回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