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唐三彩及绞胎工艺和马的艺术造型

 古缘清阁 2016-03-08

简述唐三彩及绞胎工艺和马的艺术造型

  (2013-04-22 20:21:21)
标签: 

转载

 

[转载]简述唐三彩及绞胎工艺和马的艺术造型  [转载]简述唐三彩及绞胎工艺和马的艺术造型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三彩搅胎塑马俑

      长50cm 高49cm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釉陶器,主要用途是随葬。唐三彩是以绿为基本釉色,涂在素烧陶坯上,各种色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变化,使之色釉浓淡不同、色彩互相浸润或参合,经过焙烧,器表面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变化无穷,彩色斑斓,显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被称之为独具中国风格的艺术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受到追藏。

    唐三彩陶器的制作工艺体现了中国雕塑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手法,其线条粗犷而且苍劲有力。唐三彩陶器的造型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等等,囊括众多门类。其中特别受人喜爱的是马俑和驼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各种姿态栩栩如生。在人物造型方面,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神像等等。尤其,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特别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都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品。表现了器物形体圆润、饱满,这也是唐代对丰满或肥美观的艺术欣赏反映。

     由于唐三彩陶器从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也如同唐代诗歌绘画等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此外,唐三彩陶器的出现,还对中国陶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在唐以前,基本上都是单色釉,那时,人们崇尚素色,到了汉代,有了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进入唐代以后,多种彩的釉色在一件陶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说明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这是它包容了多种文化,也包括外国的文化,这个时候的陶瓷艺术,也随之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特点。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同时也导致了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主要作为冥器,曾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但厚葬之风在当时社会上十分盛行,这种厚葬之风,是促进唐三彩当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或是使用搅胎土制成,,先在窑内经过约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涂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烧釉,其窑火温度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窑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唐三彩的一个特点就是釉色。是匠人们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交融形成独特的流淌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特别提出的是,唐三彩器中,有个别还时加入蓝色,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钴料,这种青料的使用开创了唐青花瓷的门类。也为青花瓷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对我们当今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唐三彩这种工艺品的特点,还在于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许多器型都源于当时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各种盛酒用的器皿,从中可以领略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或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陶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不及唐三彩。

    辽三彩是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受唐三彩影响,辽代也烧这类品种。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器型中也有马的造型或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均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辽三彩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辽三彩胎土含沙)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另外,在鉴定唐三彩和辽三彩器时,注意:唐三彩器开片边缘凸起,用手抚之有感起棱,而辽三彩开片边缘处则为平面。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件唐三彩搅胎塑马俑系河南巩窑烧制,巩窑位于今河南省巩县,巩窑起烧于唐代,曾烧造白瓷、黑瓷及三彩瓷,盛唐时生产兴旺,大量制造唐三彩,其中以烧制搅胎瓷最为著名。

    “搅胎”亦称“绞胎”,相传创烧于唐代,它是指将白、褐两种颜色的胎土搅拌在一起,根据瓷器造型拉坯、制作。胎体上呈现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伴的方式不同,纹理也会相应出现不同的变化。绞胎瓷盛于唐、宋两朝。目前,已发现有大量的唐代绞胎杯、碗、盘、瓶、瓷枕等器物出现。1972年陕西干县唐懿德太子墓曾出土了绞胎骑马塑俑。有相关资料显示:唐代搅胎器或三彩塑马俑均属于上流社会达观显赫人物所专用的陈设品或随葬物,故数量较少,加之陶器出土时容易破损,因此,现存完整的唐三彩搅胎塑马俑更显得珍贵和稀缺。

    唐三彩陶器中,塑马是最常见的题材。三彩马由于形体硕大或结构复杂,无法进行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采用模制法成型。从现存的唐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瓷匠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件唐三彩绞胎塑马俑的造型上看,塑准确,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形体挺拔有力,头小颈长,两耳上耸,双目圆睁,膘肥体壮,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马的四腿刻画的也尤为生动,马的整体处处都可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马的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而且,此马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马通体施有褐、绿、黄、赭四色釉,其中马脖子的绞胎痕迹明显突出,为三彩马增添了新颖和精美的纹饰。

    据有关资料显示: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画家阎立本绘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神奇的随音律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突出反映了唐人对马的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