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溺爱,就是一种残忍的虐待

 太和真人 2016-03-08

溺爱,就是一种残忍的虐待

本文为2016年3月6日当湖书院“亲子国学共修”课内容节选。图片来源于共修活动现场。

适当的礼节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起心动念,由此近于安定、清心、静心,智慧也就会渐渐地恢复和增长,这是《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的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的一种解读。“礼”就是所谓的“知止”,从而“止于当止”,也可以从知礼的角度去理解。

溺爱,就是一种残忍的虐待

课堂上老师问何为“礼”时,小朋友们的回答实在是太精彩了,有的说礼就是“礼貌”,有的说礼就是“恭敬”,有的说礼就是“平和”,他们基本道出了礼的状态,礼的部分内容,礼的本质。尤其是礼的本质,圣人说:“礼者,敬而已矣!”小朋友们也看到了这个礼的本。真是应了一位智者的话:“一切人都本自具足爱,智慧和善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孩子们本自具足的爱,智慧和善良,而不是又增加了什么!”

溺爱,就是一种残忍的虐待

一个守礼的人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因为礼会约束自己更好地尊重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老师问大家有“爱心”吗?知道什么是“爱心”吗?小朋友们都说自己有爱心,于是老师就顺势告诉孩子们,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的人”,在图书馆这样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怎么做才算是有“爱心”呢?小朋友们和家长们争先恐后地说:不大声喧哗;不乱跑动;保持安静等。原来有礼才有爱!

在所有的公共空间里,我们都要看到他人、环境的需要,有公共空间的意识,约束自己的言行,如公交车上不能大声的接电话和吵闹,在机场等人多的情况下不要隔空喊话,在大街上,在商场里不乱丢杂物等等,这些都是礼的内容,让我们从小事上做起,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必会使我们国家重拾“礼仪之邦”之尊严。

溺爱,就是一种残忍的虐待

其实孩子言行中“礼”的素养,更多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常礼举要》的第一条中关于自己整理衣、被的内容,小朋友们热情高涨,都决心要从第二天开始,自己整理内务。在这个环节,老师特别强调父母们不可以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并给家长们推荐题为《溺爱,就是残忍的虐待》的文章。这是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期待家长们学习,从而更加有耐心,有信心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习礼仪,爱劳动,懂恭敬,善实践。当然家长们也不要忘了给孩子们必要的指导,最最重要的是做好榜样!身教的力量会让我们看到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