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观

 七里山人 2016-03-08

凤凰观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289
□  梁艳波
    在很多年里,我重复着一个梦境:在一栋老旧的建筑物里,孩童在院子里打闹嬉戏,大人边做饭,边不时从窗口探出头与邻居拉家常。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人们的嘈杂声混合在一起,烟火味极浓。风起时,头顶上方传来风铃声。若是在金秋时节,除了日常生活的气息,还有浓郁的桂花香气从庭院深处飘来。
    梦里的情景总是令我产生一种隔世的熟悉感,我看到孩童时的自己,以及我曾居住过的狭窄昏暗的屋子。那个特殊的、我们曾经称之为“家”的地方,其实是一座庙宇。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排山营人及周边村庄的村民,提及排山营的庙,或是魁星阁,再或者戏台楼,大都知道它便是现在的凤凰观。魁星阁也叫文星阁,在排山营人的口语交流习惯中,称之为“庙”或者“魁阁”。现今的凤凰观,虽是一座集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综合寺庙”,但严格来说,它并不属于真正的宗教道场,因为里面并没有僧人或是道士住持。
    2016年春节期间我回老家,特意去了一趟凤凰观,故地重游产生的情绪,是疏离与熟悉的混合感。原先庙门前方的万年青古树早已不复存在,据说在早些年便已枯萎死去。后来在原地栽种的新树,不知要历经多少风雨雷电,见证多少沧海桑田,才能长成与之前那棵古树一样粗壮的参天大树。门前的石头台阶倒是依旧,以前住在里面的孩子,每每到了吃饭时分,便抬着饭碗坐在台阶上彼此交换食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十多户人家的孩子坐在一起互换口味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
    魁阁没什么大的改变,修葺过的痕迹并不明显,显眼的不过是一些局部区域新加的漆色。曾经每天上演锅碗瓢盆交响曲的院子两侧的土木两层楼房,没有丝毫的翻新痕迹,木板与土坯墙的颜色被岁月打上陈旧的印记,竟与我小时候居住时没多大变化,只是楼道上少了孩童跑动的声响,整栋楼房空寂得只剩历史的静默。若不是因为清风徐来,悬挂在魁阁飞檐下的风铃缓缓转动,还真会产生自己走进历史的错觉。
    在魁阁的最高层三楼里,供奉着手握神笔的魁星。据说,但凡读书的孩子对它有所求,它还真能有所回应。魁星殿的顶上有一圆形匾额,上面记载了它的建筑年代。据上面记载,凤凰观建于清光绪戊戌年(公元1898年),但在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中,凤凰观始建于明代。即便曾在这个庙里居住过许多年的老人,对这个庙的来历探究,依靠的也是上一辈人的口头讲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魁星阁里并没有供奉魁星,三层楼的魁阁曾经在很长一段岁月中,作为村公所的办公地点。
    魁阁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便是戏台楼。排山营的花灯向来远近闻名,上世纪70年代,每年春节与米线节期间,村里的花灯演出必不可少。中午才开始的演出,院子里早早便摆满了板凳。附近村庄的民众,也早早便赶来凤凰观看戏。我幼时曾客串过一个角色,具体是出什么样的戏已经记不起来,只记得被大人拉着手在台上走来走去,没有一句台词。
    与魁阁保持低调原状不同的是,庙内的中后殿正处于修缮中。据说红塔区政府几次出资修缮,以保护与恢复寺庙的文物价值。
    以前的凤凰观如同一个四合院,食人间烟火,收录人间故事。现今,几经修缮,它倒也能以一个真正的寺庙居于世。入世,出世,无论世事沧桑巨变,荣华富贵瞬间流转,它始终是人间凡尘的观望者、参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