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如此,他们也是道士!(下)

 东方竹马 2016-03-08



道历4713年(丙申年)正月三十

西历2016年3月8日



承吕祖济世助人精神,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导读

我国历史上,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一共构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信仰,创造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成果。有些历史人物虽然身为儒生、士大夫或其他领域的尖端人才,但秉持“外儒内道”的文化理念,为道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富春山居图》作者、全真派高道


黄公望,著名全真派道士、元朝四大书画家之首。本姓陆,名坚,汉族,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


【黄公望造像】(图源于网)


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岁时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黄公望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图源于网)


元朝正是道教全真派鼎盛之期,犹如唐朝之上清派、明朝之天师道,当时信奉全真道教也成为一个历史潮流。全真道教宗师高道辈出,黄公望作为其中之一的全真高道与社会名流,也是一花独放。


  

辅朱明稳江山、功成身退游历江湖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大明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造像】(图源于网)


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明史》说他生得颀长伟岸,虬髯拂胸,一副仙风道骨的气派。他以鬼谷子的秘术纵横捭阖,以诸葛亮的谋略运筹帷幄,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辅助朱元璋击败元朝蒙古统治者,谫灭列强,得成帝业。刘伯温功成身退,回到家乡青田,又巧计躲过朱元璋和奸相胡惟庸的毒害,便改着道士装束,悄悄离家,游历江湖,成为江湖的一大奇人。

刘伯温之师,野史之中记载为当时铁冠道人张中,也曾指点过明太祖,刘伯温一生数术及修炼绝学当为道家高人所传授;


  

《太古遗音》琴谱作者、道士音乐家


冷谦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仅见其从事音乐、绘画之事。


【冷谦造像】(图源于网)


《明史·乐志》载,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

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书已佚;又著《琴声十六法》,今存。是明初很有影响的音乐家


  

著《本草纲目》、医林宗师


李时珍,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人。李时珍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十六岁时,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治不愈。正在李时珍的父母悲伤绝望之际,被一位道士用黄芩救了他的性命。


【李时珍造像】(图源于网)


李时珍深感我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又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

《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救了他性命的黄芩这味中药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抗清志士、明灭入道


傅山,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字青主,号真山,山西省太原市人。他能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亦有气。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


【傅青主造像】(图源于网)


他无意官场仕途,寻城西北一所寺庙,辟为书斋,悉心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甚至连佛经、道经都精心览读,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明亡。


【傅青主书法】(图源于网)


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


  

盲人道士,研习道乐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造像】(图源于网)


阿炳作为一个苦命道士、文艺道士,在当时是道士生涯之中是很艰苦的。一个顶级的音乐大师,流落到街头卖艺为生,而且还眼睛失明。但是尽管如此,也不能掩饰他在音乐历史上的伟大造诣及丰碑。


文章整合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