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系统介绍 背负系统,负责将背包和人体的背部结合在一起。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将重量合理分配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避免只集中在肩部,从而达到“好背”的效果;二是提供重心调整,保证行走中的平衡。
背负系统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早的U型管、双铝条等背负支撑装置开始,到后来“∏”字形铝片加摸板支撑,再到1997年德国BigPack公司发明了“TCS(管架背负系统)”,现在,背包基本都是采用内架的背负结构,各类户外公司也都有各自品牌的背负系统,而且制作都很精细,背负系统的好坏也成为山友们购买的关键决定因素。 背负系统结构 背负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支架、肩带、腰带、承重带、胸带以及衬垫和背布。
支架——大容量的背包(容积60升以上),背负系统都有支架为中心构成。一副优良的支架,能够保持负重的安稳,并帮助将重量转移到肩膀和臀部。它有以下两种类型: 内支架:即支架的主体部分位于背包内部,通常从外面完全看不见。此类支架的最大缺点在于紧贴背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汗的气蒸发。不过,它的优势也很明显:
最早的一款内支架由两根垂直方向上,彼此平行的(后也有V形或X形)扁平铝条构成,安装在背包贴近躯干的部位。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晚期,由Lowe Alpine公司推出。这类支架缺点在于背包硬度太小,会导致不规则的装备伤害背部。因此,如今的内支架式背包大多采用有弹性的塑料背负板来补充或替代铝条。 内支架的几种形式。图片来源:梧桐的灰烬发布的《动态背负系统漫谈》 如今的内支架形式也慢慢得到了丰富:部分只有一根垂直方向上的支杆,位于背负板中央,也有在侧面采用垂直的塑钢或钛合金管材,让重量更好地传递到腰部。更有制造商推出了分体式内支架式背包(例如McHale Bayonet,上半部分可拆下成为单独的小型背包)。 内支架的制作材料十分多元,从碳纤维、聚碳酸脂、热塑性塑料,密闭室发泡材料、聚乙烯等皆可。 外支架:即支架位于背包外部,通过系带或扣件与背包相连。与内支架相比,它的最大劣势在于其本身不能与背部完美贴合,因此在陡坡上行进时,很难保持中心平衡。另外,它的体积也比较大,储存或携带起来都更麻烦。其次,由于质地硬度大,更容易被损坏。 经典的外支架式背包Kelty yukon背包。 不过,它也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
传统的外支架系统诞生于上世界50年代,材料为管状铝合金材料制成,结构为两条垂直方向上的弯曲主杆则由一系列横杆链接。随后,许多制造商陆续推出了改良版的外支架设计,例如沙漏型支架,或者使用具有弹性的合成材料。 图为Kelty Trekker 3900 ST,可以看到外支架由一系列横杆连接,裸露在外。目前,尽管外支架式背包已用的较少,但Kelty、Mountainsmith、Coleman等公司仍在生产。 腰带——将背包负重从肩膀转移到臀部的部件,它是整个背负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好的背包,需要配备合身、衬垫厚度足够的腰带,让穿戴者保持上身挺直,就算连续徒步数小时也不会疲惫不堪。通常,负重越大,应选择越宽越厚的腰带。 腰带通常有衬垫、腰带内外面、扣件、收束带、腰垫以及强化承重结构等几个部分。其中,衡量其优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衬垫。
以与其他部分的结合形式来分,腰带类型有两种:结构连续型与缝制型。前者通常从腰垫与背包主体之间穿过,通过粘扣与腰垫相连,稳定性极好,大多数顶级背包采用该设计。后者则是缝在背包两则。 肩带——防止背包离开身体,向后掉落的部件,同时也要兼顾承重。绝大多数的肩带衬垫材料为泡沫,且样式为内弯式曲线设计。 决定肩带是否舒适的关键在于两条肩带基部之间的宽度。某些背包可以调节肩带宽度,或者依据体形更换肩带尺码,例如Gregory的部分背包。 承重带——又称肩带收紧带,是连接包身与肩带顶部的设计。它的作用为将背包拉近身体,让背戴者不会感觉背包正在往后翻倒,同时也能将肩膀顶部肌肉承受的负重转移到锁骨上。 大多数的承重带是缝在肩带上的,最佳的效果是承重带与肩带顶部约成45°的倾角。 胸带——通过扣件或者缝线与肩带相连,放置肩带向两侧华佗,保持稳定。绝大多数胸带采用扁带结构,也有一些部分加入了弹性材料,放置调整时收缩过紧。 胸带的位置最好上缘与脖子基部平齐,尽量减少对胸部产生的压迫。 衬垫和背布——位于覆盖背侧,防止不规则物品的挤压背部的设计。通常,大多数内支架背负系统会使用一层大面积热塑性泡沫做衬垫,再用网布面料包裹该衬垫,以助于汗气或水分的挥发。 而外支架式背包则会用一块横向绷紧的背布,避免支架横杆紧贴背部造成不适。背布的材料一般也是透气性较好的网布。 背负系统调试 有了优质的背负系统,还要学会调试它,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背包。其实,调试背包也是一项技术活儿,大致背好后的效果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