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佩蓉微课精华来啦!多听几遍,避免在育儿中力气用错了方向~~

 我是利百加 2016-03-08
点击上方“乔纳森学堂”加入亲子共学组织!

纳森学堂:是由一群爱孩子的70、80后父母共同组成的亲子共学型社区网络团体。分享交流最新的育儿理念,和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英文启蒙、亲子阅读、游戏探索、手工制作。欢迎朋友圈转发及加入我们!


2月25日晚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

近四百个微信群、约11万人同时聆听

佩蓉姐带来的《教育的次序》

既有理论,又有鲜活案例的分析

家长们反响热烈,收获满满。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重温和收藏,我们整理了本次直播的精彩内容,包括语音和文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哦~~

PS:懒得看文字的亲,直接拉到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听讲座的完整音频就OK啦~ 因文字篇幅过长,内容有部分删减。

家庭教育现状


现在的父母非常好学,因为老人的一套旧方法无法在现代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使用,所以我们常看到的现象就是家庭教育的课程总是爆满,因为父母到处急着要学习。同时,现在父母也很忙,所以比较会倾向见招拆招。我看到了家长在每次的讲座里都会提问同样的几个问题,然后希望专家们能够给予一个妙招,让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但是我想要强调的是:“教育真的没有捷径”!你可以去上一百个如何游泳的课,但是除非你下去自己游泳,否则永远没有办法应用你所了解的道理去游泳的。同样的,你可以去上一百个育儿课,但是除非你天天面对孩子去好好的应用你所学到的,你还是不会擅长教育孩子。另外,要是你希望在育儿中不做错任何事情,就不会了解育儿的各种挑战,因为要成为一个懂你孩子的家长,你肯定会在路途中因一些挣扎“溺水”的状况栽了几个跟头,才会发现你逐渐开始擅长和孩子沟通的。

 

我今天想先解释一下为什么面对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单单解决表面的现象,而是需要挖更深一点,才能处理问题的根源。

 

我希望家长们先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教育的主导权,到底是应该属于谁:1孩子?2学校?3家长?

在你们的家里,实际上是谁在主导孩子的教育的人?


要是我们没有诚实的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会无法解决任何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是孩子教育的主导者。要是家长没有这个认识,把主导权推卸或让给孩子、学校或老师,就很难去推动任何积极的改变。唯有父母接受了这个责任和挑战,为了胜任这个责任而做的预备和成长,孩子才会接受自己的责任、挑战和成长的功课。


 
在有些家庭,老人或者保姆是孩子教育的主导者


问题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压力的来源通常从哪里来?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家长通常有什么反应?孩子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发生,结果就是产生了各种的压力。压力的处理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跟我们成长中需要学会的心理功课和成长有关。

通常当压力来的时候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些情绪左右我们对问题理性的思考,还有解决最深层的根本问题。


通常在压力面前我们会经历到负面的情绪,但是我们不能出于情绪来解决问题,否则会越处理越让问题恶化。因为我们的文化往往不允许软弱的负面情绪的表达(比如哭泣),我们很容易把所有的负面情绪转化成为怒气,因为怒气的攻击性比较强和积极。但是其实产生这些负面情绪的是压力。

 

要是我们再继续往深层一点继续挖掘,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压力往往是因为我们有某个期待没有被满足。再深一点的挖掘会让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期待的下面有一个有理由存在的需要,也是需要被满足的需要。

 

要是我们能够从需要这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会发现期待会变成实际了,被接纳了,然后就不会这么受伤,然后负面情绪就自然消失了。要是我们只解决表面的情绪,说不定这些根会在下次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再次冒出芽,再次产生同样的情绪。所以我们今天想要鼓励家长们思考的是最底层的需要,不是最上面的情绪。


负面情绪来自于需求的不满足


 梅德林·莱文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她的书《特权的代价》里面,她提到了一个她常在这些孩子们的家庭里面观察到的一个矛盾现象,那就是


家长在错的地方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却在对的地方缺乏参与,这两件事情同时在发生。

 

过度参与,或者是过度养育的部分,就是在孩子的成就方面过度参与,甚至干扰;但是在孩子的情感方面却缺席了,导致孩子感觉到隔离支持孩子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干扰孩子是根据家长的需要。当父母的爱被孩子体会为有条件的,建立在孩子的成就的基础上面的爱的时候,孩子们会面对经历严重情感问题的风险。

 

在家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里面,不仅是孩子有需要,有成长的空间,里面也肯定有家长的需要和成长的机会。要是我们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让他们承担了他们无法承担的重担,自己也失去了宝贵的成长机会,导致一个双输的情况。

 

在接下来分析的案例里面,我们需要问的是父母的需要是什么?孩子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哪个次序比较重要?有没有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法?还是一方面需要优先的次序呢?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哪个更重要?”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两个都重要,但是要是在解决过程中家长不诚实的面对自己有需要的话,很容易欺骗自己,用“为孩子好”而去强迫或要求孩子按照“为他好”的方法去做。要是家长躲在“以孩子的需要为主”的借口来回避自己需要完成的心理成长功课,他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过程所需要完成的功课,因为孩子需要从自我成长上面分心过来解决家长未完成的功课。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本身焦虑的家长用各种理由来要求孩子做或不做各种事情来满足这个焦虑,也因此把这个焦虑传递给孩子,然后也内化成为了孩子内心的一部分。要是家长寻找其它渠道来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比如闺蜜群,信仰,或心理辅导),孩子就有自由去通过自己的冒险与失败来获得真实的成长和自信。因此,唯有家长诚实的承认自己有所需要,然后寻找孩子以外的途径来满足这些自我成长的需要,孩子才有成长的空间与自由。

 

所以这次讲座最关键的重点就是:当然有次序,而且我们需要改变习惯,从自己本身的需要来诚实的面对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问题很好解决,但是家长的问题更加辣手,因为家长多年累积下来的问题和坏习惯才是不好解决的,而孩子的问题只是体现出家长问题的一个出口,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一个好机会。但是一旦错过了,家长总会把事情当成是孩子的问题和需要,想要通过解决孩子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却越做越费劲。所以要是家长能够习惯先思考自身的需要,先解决这个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需要很容易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法来解决。

 

家长案例分析

案例1


提问人身份:妈妈

孩子性别:女

孩子年龄:6

咨询的问题:离异家庭,现在爸爸想复婚,可妈妈想再婚。可能复婚对孩子的将来更好,到底更多考虑谁?


佩蓉姐回答

很多研究发现,要是第一次离婚以后的人没有反省根本问题,再婚的时候同样的根本问题会重复,再次离婚的比率也比第一次结婚要高几倍。所以你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1. 当初为何会决定跟前夫结婚,发生了什么问题导致了生了孩子以后,明知会对孩子有所伤害还是选择了离婚?

 

2. 有没有思考自己从自己的原生家庭里面带来了什么包袱或未得解决的问题进入了婚姻?

 

3. 这些包袱或问题是否仍然存在?



要是这些根本问题还存在,我建议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考虑跟任何人结婚(包括前夫或新任丈夫)。在这个情况下,妈妈的需要最重要,因为只有当妈妈了解自己的问题和需要,这个深层的需要得到满足了以后,孩子才有任何幸福的可能。婚姻幸福稳定了以后,孩子才有安全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我会建议妈妈去找心理辅导,了解自己深层的需要以后,如果要走入婚姻,也要找到婚前和婚姻辅导的帮助。


千万不要为了孩子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因为一个孩子是没有能力去承担大人的幸福这么大的责任的。你自己幸福了,孩子不可能不被你感染。你为了孩子牺牲了你的幸福,孩子没有可能不在这个阴影下面成长,最终也脱离不了你的不快乐。你能够给予孩子最美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幸福的婚姻,因为你的婚姻将会是她的原生家庭。

 

案例2

提问人身份 :妈妈

孩子性别:男

孩子年龄:五岁三个月

咨询的问题:孩子性格开朗,好运动,爱表现,在人多的时候特别爱表现自己好像都会的特点,提醒多了怕影响他的自信,不提醒又怕过于好表现适得其反。比如参加一个试听课,孩子勇于举手积极回答问题,但有点不管会不会都主动举手回答,试听课老师都很喜欢,但是常态老师上的家长课老师就不敢叫他,怕他万一不会,会与不会都不叫他,后来在熟悉的班上反倒有点故意捣乱引起别人注意。


 佩蓉姐回答

在这里,其实妈妈的需要很明显,就是看到了孩子的行为感觉需要纠正,因为她已经看到了要是没有纠正这种行为,以后会影响孩子在班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但是妈妈也有另外一个需要。她担忧因为纠正孩子的行为不当而伤害了他的信心,所以妈妈需要解决内心对于冒这个风险的焦虑。我看到的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妈妈克服自己的焦虑去尝试纠正孩子的行为的这个冒险。

 

孩子需要什么呢?除了获得周围人的关注和肯定以外,他更需要的是长期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因为从这位妈妈的形容来看,他是一个比较外向的孩子,所以他的性格的根本需要就是别人的赞赏和肯定。关键是:为了满足孩子未来长期的需要,爸妈是否愿意让孩子承担眼前被纠正的不爽呢?有没有双赢的方法让妈妈和儿子的需要都被满足呢?

 

我会建议妈妈参考《按天性培育孩子》这本书,了解一下孩子的性格,然后才能根据这种性格的孩子的需要来管教他。

 

 再来,了解了孩子的根本需要以后,妈妈可以先在家里用其它渠道来满足孩子的需要。说不定孩子需要更多的称赞和关注,但是学校因为学生太多而无法给予这些称赞和关注。要是这是他所需要的,妈妈可以学习如何肯定他。在我的书《丰盈心态养孩子》里面的品格篇有讨论要肯定什么?我前几天发的微博也刚好讲这一点,网址如下(复制链接到浏览器)

http://weibo.com/1619699251/Dj7xErytj?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56262909108

 

http://weibo.com/1619699251/C1VI87jzi?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http://weibo.com/1619699251/y8nuG4qnR?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孩子的信心应该是建立在他能够用他的努力来改变的行为,而不是他天生就有的本质。相对的,孩子得到的肯定是他懂得很多知识(很聪明),还是他很勇敢—— 无论懂不懂都很愿意冒险举起手来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是妈妈肯定的是孩子知道的多少和对错,当他答错了以后信心就会下降,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受到了伤害。但是要是妈妈肯定的是孩子的勇气,还有即使答错了还是愿意继续冒险继续学习的心态,要是孩子答错了,他的信心会增加,因为他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更大的肯定了。

 

同样的,我们也看到了妈妈的需要也是要从冒险的行为上得到肯定。这样,要是她尝试了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要是错了,可以从中成长和学习,下次可以做的更好。要是妈妈能够勇敢的克服做错了的焦虑,她的自我成长,可能就是孩子最大的鼓励和肯定了,不是吗?

 

在纠正孩子的技巧上,可以根据孩子长期的需要来提问,让孩子思考要是答错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妈妈会怎么看见孩子的行为(是勇敢还是答错了)?也要让孩子站在老师和同学的位子上思考这个问题:要是老师每次都让儿子回答,是否只会听到一种答案,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了呢?要是老师都让孩子回答,别的想要回答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要是老师总是让班上另外一个孩子回答问题,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我们帮助孩子从360度的纬度来全面思考这个问题,他应该可以自己得到一个很好的结论,想出一个对于自己最好,心甘情愿去做的处理方法。

 

你可能会想,问这么多问题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很累?其实要是妈妈能够把这件事当成一次母子约会的聊天话题,是不是不仅让你们一起在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还更加深化了你们之间的链接了呢?

 

在具体管教孩子方面,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

《管教塑造人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s2vh.html

 

总结

妈妈的需要

1. 寻找肯定孩子的方法:肯定他乐意冒险,通过答错问题来学习和成长。

2. 面对和处理好自己对于纠正孩子的担忧和焦虑,冒险得罪孩子或者伤害孩子的信心来帮助孩子纠正目前无法持续的行为。

 

孩子的需要:

1. 获得不一样的肯定,乐意冒险愿意答错问题。

2. 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别人。

 

案例3


提问者:妈妈

宝宝性别:女宝

宝宝年龄:4周岁2个月

宝宝问题:上小班,比较乖巧,最近她说不喜欢上学,喜欢在家跟爸爸妈妈玩,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陪伴太多导致她不喜欢幼儿园比较受约束的生活,还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厌学时期?


佩蓉姐回答

在这里,妈妈的需要是了解孩子能够在家庭外有快乐的学校和社交生活,而不是继续依赖爸爸妈妈来满足她所有的社交需要。这是成长的自然一部分。

 

孩子也需要克服她对学校的反感而积极融入校园的社交小社会。这样她才会有所成长,进入更长久的快乐,因为单单爸爸妈妈做朋友是不够的,也因为她也需要同龄的玩伴。孩子也有另外一个需要,那就是了解生活中不是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够达到或者控制的,但是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让爸妈改变环境,而是在爸妈的协助下选择乐意的去面对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所以即使她不喜欢上学,爸爸妈妈还是需要帮助孩子积极的去面对上学带来的挑战,一起陪伴她去面对和克服。至于父母是否陪伴太多,还是每个孩子都会不会经历厌学期,都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孩子的情绪的来源在哪里,如何帮助她处理这些情绪,还有如何帮助她克服这些情绪,选择高高兴兴的去面对一个她不能改变的事实?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已经上学多久了?要是还没有到一两个月,还处在适应期间,不愿意去上学是正常的反应。要是孩子已经上学超过半年了,是否以前喜欢,然后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让她不再喜欢学校了?要是有所改变,妈妈需要了解原因,帮助孩子处理带来反感的根本问题,让她能够重新带着开放的心态回归校园。爸爸妈妈是否每天在孩子回家以后有问她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样的有趣的事情呢?

 

要是你想不出来要跟下课的孩子聊什么,问什么,可以参考这些建议:

《跟孩子提问的25个问题》:http://weibo.com/1619699251/D6EJgjbC9?from=page_100505161969925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55692680806

 

案例4

提问人身份:爸爸

孩子性别:女

孩子年龄:4

咨询的问题:1、孩子性格太倔强,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无厘头的,如何说服她?2、如何发现小朋友的兴趣点(如何发现天赋)以便有的放矢的培养?


佩蓉姐的回答

看来爸爸对女儿的行为已经定下了“倔强”的结论,但是不知道爸爸是否足够了解了女儿的性格,然后对于女儿的特点是否会定下比较积极的结论?比如“很有主见和想法”?每一种性格都有它正面的一面和负面的一面。比如一个比较温顺的孩子很容易被人煽动或欺骗跟着别人走,但是会很好跟别人相处。相反的,一个倔强的孩子会很有想法,不容易被骗或煽动,在大家都在跟班的时候不会随波而流。

 

因此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爸爸的需要就是多多了解女儿的性格,然后根据她的性格来养育她,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让孩子盲目的听从自己。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也会发现女儿的性格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呢。


女儿也有需要,就是有人认同她的意见,愿意聆听她的声音。她也有需要被父母接纳她原来的样子,才能有信心的去发展自己的想法,因为通常很有主见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先行动后思考而栽了比较多的跟头。

 

爸爸在人生的路途上也有比较多的智慧,也有必要管教女儿的各种行为,让她能够谦卑受教,才不会因为自己的主见而走了很多弯路而后悔不及。因此,爸爸也需要学会如何在爱里管教女儿。对于爸爸了解女儿性格的需要,还有女儿对爸爸对她的接纳的需要,我建议爸爸参考《按天性培育孩子》这本书,了解女儿的性格,接纳她原来的样子,然后根据她的特点和需要来管教她。

 

我也建议爸爸参考《管教塑造人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s2vh.html。

 

但是问题应该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要是爸爸觉得女儿倔强,女儿抵触爸爸的劝勉,很可能父女中间的关系还没有足够亲密。在进行管教以前,爸爸可以先检验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够时间陪伴女儿玩耍,建立亲密关系还有女儿对自己的信任。要是给予女儿的接纳,关爱,赞赏,和时间不够,要先补充这些再来执行管教,会发现反应会有改进。补充了陪伴和玩耍的时间也会解决爸爸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陪伴孩子玩耍的过程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和擅长,然后根据游戏中的洞察来引导女儿发展不同的兴趣。比如要是女儿喜欢画画,可以陪伴她去考察美术课。要是她好动,可以考虑参加一个球队或运动项目。要是她喜欢听故事,可以一起阅读和发现新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来发现的。

 

案例5

提问者:爸爸

宝宝性别:女宝 男宝

宝宝昵称:暖暖 豆豆

宝宝年龄:5周岁 1周岁

咨询问题: 家里有多个孩子,年龄不同,妈妈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才能给到不同年龄的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知道佩蓉老师有三个孩子,想听听您的切身体会和分享、建议。尤其,孩子性别不同的情况下,喜好和需要的东西不太一样。妈妈如何做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要。


佩蓉姐回答

首先这里有妈妈的需要,也有每个孩子的需要。我刚分享了一句话就是“你不能从空的杯子倒出任何东西。要先照顾自己。”

 

妈妈有没有自我照顾的习惯,还是总是把自己倒空呢?要是都是“空杯子”的状态,需要先学会自我照顾。具体的建议可以参考我这篇文章:

《自我照顾,妈妈的必修课》: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gm0x.html。

 

再来,每个孩子都需要爸爸,也需要妈妈,最需要的是单独的关注。我建议爸爸和妈妈双双都定期的跟每个孩子约会,跟某个孩子有一个单独给孩子的感情银行存款的时间和地点,别的孩子不能有同样的体验。比如,我跟老大定期约会的地点是一个下午茶的茶屋,所以老大总是会对下午茶跟妈妈的约会时光连接在一起。跟老二就是某一个冰淇淋店,等等。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会比较能够体谅和解决自己的负面情绪。要是孩子多,我们建议每个月跟每一个孩子都有约会时间,或者每周会有一个家长带一个孩子出去约会。约会时间不仅能够满足孩子对爸妈的关注的需要,更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让孩子以后有美好的回忆。这是最近我跟凯文喝下午茶的故事:

《下午茶的种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2vojo.html

 

有关“妈妈如何做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要”这个问题需要调整自己的期待,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爸爸或妈妈。孩子们也需要知道爸爸妈妈也不是完美的人,也会有限制,不能永远都能完美的满足每个孩子的每个需要。当爸爸妈妈诚实的承认自己的有限,忽略了孩子或者犯错了以后积极的道歉和改变,孩子们也能学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有限,还有当自己犯错的时候积极的道歉和改变。在这里,我想跟这位妈妈分享这两篇文章,避免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也学会接纳自己的有限。

  1. 《完美主义的症状与修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16ipf.html

  2. 《我只是一个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e94e.html

 

案例6

提问人身份:妈妈

孩子性别:    女

孩子年龄:  8岁(二年级)

提问内容:性格像男孩子一样调皮,好动,做事马虎,学习上属于被动状态。课堂如果老师讲课好,基本上还可以认真听讲,如果老师讲的无趣,基本开小差了!现在困扰我的是,孩子学习不主动,课后不复习,全部依赖我盯着,跟着,催促着!(我全职妈妈)知道这样下去,我和她都身心都疲惫!想改变这个状况?学习上继续陪?还是放手?如果放手后成绩下滑怎么办?


佩蓉姐回答

在这里能够听到一个妈妈的焦虑:

  • 第一个焦虑的来源是女儿的性格不符合妈妈对典型女孩子的期待,所以带来的情绪是困惑,焦虑,和不耐烦。

  • 第二个焦虑的来源是女儿对于学习的动机的缺乏,所以带来的情绪是更多的焦虑和一点怒气。


妈妈的第一个需要就是对于这些焦虑的来源的解决,但是我认为女儿这些现象只是唤醒妈妈内心本身就已经存在的焦虑,只是妈妈还没有时间去往深一层挖掘。首先,女儿的性格形容也能用开朗,幽默,俏皮,大气,勇敢来形容,为何妈妈看见的却是女儿的缺点呢?这些特点有多少是在自己身上也看到,不接纳的呢?我发现接纳的功课需要从自己身上开始完成,才能去接纳孩子。要是我没有处理好自己本身的完美主义和焦虑,我就肯定没有办法接纳我的孩子,因为我连自己都还不能接纳,怎么可能接纳甚至欣赏别人呢?因此,我建议妈妈多多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是否有把一些自己童年的包袱带进来育儿过程中?有没有对付过自己的完美主义或努力学会接纳自己?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被接纳的感受还有这种感受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益处?

 

自己在接纳这方面的功课完成好了以后,就可以下功夫去了解女儿的性格,根据性格来帮助一个俏皮幽默,精力充沛,大气不记仇的阳光女孩子主动积极的去做最好的自己啦!我也建议妈妈参考《按天性培育孩子》来根据女儿的性格来帮助她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

 

女儿也有需要。童年的她还是挺爱玩的。她需要一个美好的童年。她也需要了解她,接纳她的性格,欣赏她的特点的爸爸妈妈,才能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再来,她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为她带来足够的成功体验的行为来给她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然后这种成功的体验能够给她内心的动力要去自己学习的更好。我从来没有遇见一个天生就热爱学写作业的孩子。我们家长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帮助女儿建立一些苦中取乐的应付机制。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调整作业的难度、密集度、和量来允许女儿有能够胜任这些作业的成功感和信心?在训练孩子这些“写作业技巧”上面,也可以参考上面的这些建议

 

1. 要是孩子在速度方面有挣扎,可以考虑使用定时器来帮助自己加强时间观念:《用定时器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2vhan.html

2. 张红梅的这篇文章在孩子写作业的技巧上面给了一些很棒的建议:《孩子初学写字的四字要诀:“少,慢,记,等”》: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MxOTIyMw==&mid=401167911&idx=1&sn=43d5c58f669e6d9640a5e6d57ac31691&scene=0#wechat_redirect

3. 有关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儿童的7个习惯》是一本非常值得父母跟小学里的孩子们多次重读和实践的一本书。

 

当女儿每天能够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自己去玩或做事的时间和权利,你会看到她会积极努力的主动完成她的作业。当她无论再如何努力也无法在睡觉以前完成她所有需要做完的作业,你会看到她会越来越被动。不要让自己成为她的监牢看守人员,而是成为她的啦啦队,为她顺利快速的完成作业而加油喝彩!

 

案例7

提问人身份:妈妈

孩子性别:男

孩子年龄:6岁

咨询的问题:

1、宝贝好胜心太强,输不起,不论干什么,只要不如人就发脾气、哭。

2、针对爱哭的男孩应该怎样教育。

3、家里人教育方法不一致怎么办?


佩蓉姐回答

 爸妈有三个需要

  1. 在教育方法上面达成一致

  2. 学会读懂孩子的性格,接纳孩子的好胜心还有强烈的目标倾向,然后帮助他学会好好的用自己的好胜心和目标倾向来学会跟朋友相处。

  3. 了解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

 

孩子也有需要:

  1. 他的好胜心被了解,接纳

  2. 他输的时候的挫败感而带来的眼泪和哭泣被接纳,情绪处理接受帮助来恰当的处理。

 

这些需要里面,最致命的就是父母对教育方法的不一致。我不了解夫妻在哪些细节不一致,但是从问题的内容,我猜测会跟孩子的哭泣有关(也就是孩子的第二个需要)。通常妈妈都比较不能接受或忍受孩子的哭泣。我们需要问自己为什么?在《佩蓉的妈妈经》这本书里面有一章“眼泪的价值”里面有提到眼泪是上帝赐给我们自我修复的自然机制,所以眼泪是绝对有价值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容忍孩子用哭泣的方法来安慰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的机制呢?眼泪对妈妈来讲有别的意思吗?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妈妈能否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去安慰他呢?要是不能,能否暂时离开,给孩子一个哭到尽的时间和空间呢?另外妈妈也能同时帮助孩子学会其它情绪的表达方法。可以参考我的书《丰盈心态养孩子》里面有关情商的内容。也可以参考这篇有关情绪管理文章里面有关眼泪的处理建议:

《父母如何自我成长》: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1i3vp.html

 

无论夫妻不一致的是什么,我建议你们约会去外面,带个笔记本,把你们不一致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一点一点的讨论你们同意要如何处理。回家以后打印出来彼此提醒,然后执行。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反驳配偶或跟 TA 争论,而是根据你们事先同意的来执行。要是对于执行的态度或行动有所不认同,可以再约会去外面讨论。为什么要去外面呢?因为要是你们在公共场合辩论,就会老实一点,说话尊重小声有分寸,也有起点和终点,不能呆在那里太久。要是在家里讨论,容易失控,没完没了。


要是约会还是不能让你们夫妻达成一致,我建议你们一起去上一个亲子教育课程,至少有共同语言可以用来沟通。真的不行的话,可以找父母教练或婚姻辅导帮忙协商。

 

有关父母的第二个需要还有孩子的第一个需要,建议你们参考《按天性培育孩子》,学会如何帮助一个 D 型的孩子运用他的好胜心来保护和帮助别人,不是胜过别人。


案例8
 

提问者:妈妈

孩子性别:男孩

孩子年龄:4周岁

咨询问题:差不多最近几个月开始,去亲戚或长辈家不爱理睬,到门口也要扭捏很久才走进去,大人说话几乎不搭理。平时也经常带他出去玩儿,路上遇陌生人也会对话,并不认生,为什么到了自家亲戚这儿会变成这样?大人该如何引导?(自家亲戚是熟悉的 一周会聚一次)


佩蓉姐回答  

首先这里有一些需要了解的细节

  • 为什么孩子会对自己家里的亲戚反感呢?

  • 是否有亲戚会用孩子不喜欢的方法逗他?

  • 妈妈有没有引导亲戚如何跟孩子互动?


要是孩子喜欢一个人,应该不用提醒就会很乐意的去打招呼。要是孩子不喜欢一个人,就非常难强迫孩子要主动理睬对方,因为尊重是一个双行道。

 

在这里,妈妈应该不仅仅需要孩子主动打招呼,说不定要往后退一步来了解一下当孩子不理睬亲戚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和情绪?然后根据这种情绪来追踪情绪的来源。是否自己感受了难堪?羞愧?自卑?是什么样的互动带来了这些情绪?跟某一两个人?唯有妈妈解决了最根本的情绪来源以后,才能出于爱心的去引导孩子去跟一个他不喜欢的人打招呼。不然最好只能产生外在的行为,却不能促成妈妈想要的孩子对于自己家人的喜爱。但是最坏会产生未来孩子跟妈妈感情的破裂,拒绝跟妈妈回家。

 

另外,这里也可能有界线问题,因为有些成人看到了孩子因为不会跟孩子互动,就用逗孩子的方法来面对孩子。做妈妈的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不搭理是大人造成的,还是孩子缺乏培养?要是问题的根源是大人的做法需要纠正,妈妈去纠正孩子会在孩子内心产生怨恨,因为孩子不但觉得受欺负,接受不到妈妈的保护,而且接受到责备。要是这样,难怪孩子不愿意跟妈妈回家。这个问题要从根源解决,情绪层面解决,才能开始培养良好礼貌习惯。妈妈需要了解逗孩子的成人是否愿意学习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来跟孩子互动?否则妈妈需要保护孩子的界线,不要求孩子跟这个成人接近。


本次机会难得,佩蓉姐希望能和大家多沟通交流,因此准备了多个案例,但因为时间所限,还有一些案例没来得及在讲座里分析。将在下一篇分享给大家,敬请期待~~



Jonathan's HomeSchool



扫群主微信,暗号“我要入群”加入在家教育线上组织


周一:在家教育

周二:经典国学

周三:手工|游戏

周四:逻辑|思维

周五:音乐|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