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母亲

 杜可的图书 2016-03-08
 雪花那个飘e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3-05-13 10:45 [只看该作者]
          

母亲 —— 我永远的榜样

     
    我的母亲1943年参加革命。 母亲从小就读私塾,写诗、书法均有很好的基础。母亲与其姐弟合著有《棠棣集》,自著有《心音集》,并为庆80岁,编著了《吴静诗文集》。如今《吴静诗文集》已出,母亲却溘然去世,终未见兮。

   悲痛之余写下此文,以示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风流潇洒不轻狂,一片丹心映夕阳。生活丰盈人未老,古稀偏爱着红装。”母亲这首写于九二年的小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

    母亲是江都宜陵人。其祖父是清光绪年间的翰林,宅称“太史第”。其父也是饱学之士,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军官学校,曾东渡日本,考察警政,著有《东游笔记》。其父一贯以诗书传家。母亲幼年即习诗文,能做小诗,对对子,写得一手好字。如果,母亲沿着“舞文”的路走下去,很难说今日没有大成就。

    可是十八岁的母亲“当年一怒着戎装,抛却荣华赴战场。”母亲投奔了革命,成了新四军四师《拂晓报社》的一名战士。从此“宿露餐风甘共苦,枪林弹雨习为常。”我们不清楚母亲——这位娇生惯养的四小姐是如何通过艰苦的磨砺,脱胎换骨,开始了她人生转折。只能从她的两首回忆诗《夜过津浦路封锁线》“远处灯火正稀疏,战士轻装过路西,疾走衔枚屏气息,晓冈拂面到潍西。”和《鱼水情》“烈日担柴汗水淋,邻家为我洗衣襟。罐中不是寻常水,而是大娘一片情。”中看到一位年轻的女战士在投身革命以后的崭新的精神面貌。

    解放后,母亲一直在教育战线上担任基层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母亲被批斗、挂牌、打扫卫生……。在我们那个年龄,只知道害怕,不懂得去安慰母亲,更不懂得去分担她的痛苦。直到以后在读到的文革期间杂咏两首《哀怨》“几经风雨几经霜,一任欺凌花自芳,不为无才遭贬谪,只缘生在旧书香。”和《悲愤》“欲击长空展翅飞,奈何偏与寸心违,人间难道无公正,仰首高呼问上天。”时,我才深深感受到了母亲那时身处逆境,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沧,母亲独自承受着……。

    八三年,母亲离休了。她重又舞文弄墨,成了金陵老年大学首批学员。“有情何惧鬓双华,书画流连岁月赊。百鸟繁花皆入画,青山绿水任涂鸦。龙飞凤舞传神韵,铁画银勾放墨花。自裱自书还自赏,名家不似胜名家。”这是母亲赞书画班的学员,也是她自身的写照。

    以后,母亲创建了金陵老年大学建邺分校。个中辛苦、劳累,言语难表。母亲甚至为解决教育经费,竟然“东方欲晓赶车忙,奔赴栖霞售服装,吆喝市场君莫笑,为兴教育学经商。”……我们经常惊诧母亲那象年轻人一样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乐观情绪,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干劲。

    2003年,母亲已七十九岁高龄,在我们子女劝阻下,决定不再兼职,写下了《江城子》.告别建邺老年大学“当初办学费筹谋,思悠悠,去还留。难分难舍,共读十余秋。赤手空拳创事业,勤服务,作黄牛。桩桩件件挂心头,不须愁,有老邱。(老邱为现建邺老年大学负责人)地球自转,江水向东流。寄语师生不我弃,仍有约,再同游。”可母亲刚刚卸下担子,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所有听到这消息的人都不敢相信,那么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就这样走了。建邺区老年大学办了一期纪念母亲的墙报,学员们传颂着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母亲一生坎坷,而她活得那么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世路崎岖步履难,风雨过后自清闲,时人问我因何乐,万事从容放眼看。”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超凡脱俗的心境。

   母亲走了,可她留下的优秀品格和忘我的精神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这财富,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注:文中引用的诗句皆为母亲原著。

    

                父亲——终身追求信仰的人

    
    我的父亲1939年参加革命。解放初期,曾任【新华日报】社的领导。但后来却长期遭到极不公正的待遇,曾被开除党籍,职务连降三级,下放到中学任教。直到198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父亲处分的错误决定终于得到了彻底改正:复职复薪。迟到的公正耽误了父亲的半生,但终能“切盼盖棺定论,也可得到一个正确的评价,以期无负于党多年的关怀培育,我也可含笑于九泉”。父亲总算含笑而去。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他参加革命的故事,我将之记录一、二,以示怀念。

                             

    我的祖父是一名小学校长,所以父亲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上大学时,父亲积极投入学生运动,接触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尤其喜读鲁迅先生的书籍。鲁迅先生犀利的笔锋,对封建社会、现实社会的黑暗入木三分的揭露;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及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麻木不仁的批判,深深地影响着父亲的世界观。

当时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在上海开了一家进步书店,这里有大量翻译过来进步书籍,象《毁灭》等,其中也不乏鲁迅先生的书。有一次,父亲又去买书,恰逢鲁迅先生也在书店,正和几个人在交谈。亲眼见到自己崇拜之至的鲁迅先生,父亲非常激动。忽然,鲁迅先生的目光转向了父亲,因为当时书店人不多,而来买书地又大都是进步学生,所以鲁迅先生格外注意地看了父亲一眼……。鲁迅先生不知道,这一眼,在一个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青年学生心中有多大的分量,他使一个青年在以后毅然走上了革命之路。

    1936年10月19,鲁迅先生去世。父亲为了参加追悼会,偷偷从学校翻墙而出,乘火车赶到上海(父亲就读的“东吴大学”在苏州,是教会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在万国殡仪馆里,父亲向鲁迅先生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三躬。

                            

     1939年,父亲结束了学业。祖母给他一笔钱,让他到美国留学。因为父亲是长子,其父又很早去世,祖母自然希望父亲学成归来,好撑起这个家。可父亲拿了这笔钱没有去美国,而悄悄地前往解放区。因为他向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当时国民党为了阻止大量进步的青年学生进入延安,一路处处设卡。为了早日赶到目的地,父亲装扮成生意人,穿着长袍,戴着礼帽和墨镜。不走大路走小路,爬山涉水,昼夜不停,躲过层层盘查,几乎步行着从上海顺利到达了山西八路军办事处。可当父亲要求办事处开通行证去延安时,却遭到不信任。父亲的一身穿戴引起怀疑,怕父亲是特务。工作人员就让父亲先找旅店住下,等候消息。父亲的一腔热血遭到了冷遇,但他并不气酹,当天晚上就给八路军办事处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父亲说,详细内容记不清了,但记得最后一句:我参加革命是为了更深的信仰!

   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最终被父亲的长信深深打动,但因为时局紧张,延安进不去了,父亲被分配到了晋东南抗大一分校。父亲对没能进入延安鲁艺抱憾终身。

                              

    1941年,晋东南抗大一分校的学习结束。父亲被分到新四军第四师《拂晓报》报社工作。这是机关报,主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导对敌斗争的动态、战果等,以鼓舞士气、壮大军威;报导根据地建设、建党建政等情况,以发动群众、增强信心、争取胜利。《拂晓报》是新四军第四师的三宝之一。(另两宝是:拂晓剧团、骑兵团)

     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是个儒将,非常爱才。当时部队知识分子少,大学生更是屈指可数。父亲清楚记得去四师报到的那天,彭师长人还没进屋,就大声地问:“新来的大学生到了吗?”父亲拍的一个立正,敬个军礼回答:“到!……”彭师长亲自来迎,给了父亲极大的温暖、鼓励。

    从此,父亲随军采访、报道,写下了大量文章,深得彭师长欣赏。曾经为了到战斗最前沿了解第一手素材,考虑到安全,彭师长都会派骑兵团的同志护送。

1944年,彭师长在前线观察敌情,被流弹击中而牺牲。)

     1945年,随着津浦路西根据地的开辟,建立了《拂晓报》社路西版。父亲担任通讯部主任。在这里,结识了母亲(在通讯部做采编工作)。

母亲有诗言:“相逢《拂晓》识君颜,共为边区撰颂文,茅屋权当编辑室,菜油灯下写新闻。” 解放后,父母曾到泗洪县“彭师长墓园”瞻仰了彭师长,他们在彭师长墓前深深地鞠躬。母亲留诗一首:“半城湖畔草青青,烈士丰功留美名。淮北疆场流尽血,军民同哭彭将军。

    
     弹指间,人事皆非。我们兄弟姐妹常常会说,父亲如果不是到解放区参加革命,而是到美国留学……;或者彭师长不是过早地牺牲,父亲在解放后也不会遭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但父亲从没后悔过,常说:“我又不是为哪个人革命的,我是忠于我的信仰。

    信仰支撑着父亲的一生,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崇拜和敬仰。

离线
 雪花那个飘e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3-05-13 10:54   [第3版 05-13 10:54] [只看该作者]
2
我的父亲、母亲





父母的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