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针王”郑魁山“温通针法”临证运用(一)

 博学多思写 2016-03-08

编辑:Leon

导读:“温通针法是郑魁山老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头面五官疾病、脑病、风寒湿痹等难治性病证常获良效。




郑魁山教授“温通针法”临证运用规律总结

作者:方晓丽    郑俊江    郑俊武

摘录自 《中国针灸》,2007


郑魁山,全国著名针灸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郑老继承历经四代传播下来的宝贵针灸医疗经验,再根据他本人60余年来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经验,在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汲取精髓、推陈出新,不断整理和完善家传手法,使家传手法逐渐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手法特点,并使其学术特点自成一家。


郑老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他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精湛之手法配以精当之选穴,临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力专而效宏。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笔者跟随郑魁山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二十余年,深得郑老身传心授,现将其独创针刺手法“温通针法”的临证运用规律总结介绍如下:


1、具体操作方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分钟,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2、临证运用

2.1 治疗冠心病

多年来郑老在临床上取内关穴为主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向心性传导,治疗急、慢性冠心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辨证取穴:以内关穴为主穴,心阳亏虚、寒邪内侵者,配通里、心俞、厥阴俞;痰浊阻络者,配丰隆、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气滞血瘀者配膻中、膈俞、肝俞、太冲、脾俞。本病发生多为中老年人,肾气虚衰,不能鼓舞心阳。故郑老治疗本病除施以温通针刺手法外,常配以肾俞、京门,俞募相配,以顾护先天之本,鼓舞心阳,补气益肾阴。


操作方法:针刺时左手拇指按压在内关穴近腕横纹方,右手持1寸毫针刺入穴位0.5—0.8寸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传向心胸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可宽胸降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临床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供血不足,心率不齐及心痛等疾患,都可用之。根据不同证型选取上述配穴,施以温通针法。实证手法刺激量重,守气时间长;虚证手法刺激量轻,守气时间短。


2.2 治疗头面五官疾患

郑老精研针刺手法,对风池穴的运用独具一格,临床以风池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治疗眼病、鼻病、耳病、偏正头痛、眩晕、早期面瘫等,常获良效。风池穴是足少阳、手少阳和阳维脉之会穴,具有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通达脑目脉络之功效。加之温通针法使气至病所,以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


操作方法:针刺风池穴,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用1寸毫针,进针0.5~0.8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针感到达眼、耳、鼻、口等五官诸窍处,治疗相应部位的病变。守气后出针,不留针。


郑老认为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通过针尖方向的调整及左手大指的推驽,将针感引向病所,以通关开窍,祛邪扶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未完待续)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针行天下”公众号!这里是中医针灸践行者共同的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